专栏名称: 桌子的生活观
桌子:一个用文字疗伤的病人,著有:《你只是假装很努力》、《我们终将与美好的一切相遇》等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茅酒圈  ·  飞天跌破2200!茅台酒2月18日行情价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桌子的生活观

看完丢失金牌失声痛哭的郭清,我才读懂全红婵家庭真正的厉害

桌子的生活观  · 公众号  ·  · 2024-08-13 12:19

正文





为期16天的巴黎奥运会,落下帷幕了。

这些天里,我们见证了太多的努力、热血和激情,也看到了很多的失落、委屈和不甘。

我们中国大陆也在此次赛事中,获得了40枚金牌的好成绩,创境外参赛历史的最佳成绩。

而在众多的奖牌中,有一枚银牌的分量,格外沉重,也让人印象极为深刻。

时间推回到8月8日凌晨3点。

巴黎奥运会跆拳道女子49公斤级决赛,中国选手郭清最终摘得银牌。


她从32强一路“厮杀”到决赛,最终在决赛中与泰国选手相遇。

前两局双方战平,第三局郭清开局6比0领先,但对手电子护具出现故障,比赛中断了很长时间。

后来对手更换护具,比赛恢复,却没想到成绩一下子逆转,冠军被夺走。

1比2惜败对手,郭清与金牌失之交臂,她忍不住崩溃痛哭。


在这些眼泪中,除了有对比赛的不甘,还有一些更为沉重的压力。

郭清出生在广东阳春的一个大山家庭。

她的家乡,山路九曲十八弯,很难看到外面的世界。

而对于郭清来说,她的家庭条件,比别人更为艰难。

家中父母年纪大了,父亲身体不好,几乎干不了重活,郭清家有8个兄弟姐妹,5个弟弟,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

12岁那年,郭清被教练看中,带她走出了大山,去练跆拳道。

虽然那时候的她,根本不知道“跆拳道”是什么,但为了减少家中的负担,她还是决意前往。

因为她知道,学习这项运动,可以帮助她“让生活更好一点”。


而她也很努力,很争气。

从广东的大山,到北京的体育大学,从一无所知,到奥运会亚军,只有郭清知道,自己究竟付出了多少常人不能想象的努力。

早在今年的3月,她就拿到了多项国际大赛的金牌。

但就在她越来越优秀的同时,家庭给予她的压力也越来越沉重。

父亲在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直言不讳地说到:

现在家里的经济来源,全部都是靠郭清的工资,加上政府的低保,才能勉强维持一家几口人的生活。


在镜头下,父亲说出这话的同时,脸上的表情没有太多的愧疚。

仿佛这一切都理所应当。

而央视也实地探访了她的家。

要不是这次采访,可能你永远没有办法想象,这是一个奥运选手的居住环境。


家里还是毛坯房,墙壁灰扑扑的,是混凝土与砖块的原始模样,连油漆都没刷。

凳子是塑料的,放眼整个房子,根本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而这几年,郭清又用自己拼命比赛得来的奖金,给这房子加盖了两层。


她说:“加盖房子是爸爸一直以来的心愿,所以用所有的奖金,帮家里加盖了两层。

因为有5个弟弟嘛,在我们那边,每个弟弟都得有一个房间,不管你以后在不在那里生活,他们肯定都得有一间房子。”


郭清的这番话,初听不觉得有什么,但细细琢磨,却有万般滋味。

甚至是一种窒息的感觉。

家里6个男人,父亲身体不好,就靠女儿一个人养活。

家里5个弟弟,有些正值壮年,全都要享受姐姐给予的一切,她在赛场上用一身伤痛换来的奖金和荣誉,全都变成了家人们的生活费。

其实她家明明情况不好,父母却一连生下这么多孩子。

明明已经穷到连地板都铺不起,父亲却坚持要让5个儿子都住单独卧室。


而这一切,都需要郭清去买单。

所以,在这样的沉重家庭压力下,很多人开始理解郭清在赛后失金的哭泣。

正如郭清所说:

我好了,他们才会更好。

一块金牌,对这个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所以在失去金牌的那一刻,我明白郭清的眼泪意味着什么。


看完郭清的家庭,无数人为她的命运唏嘘感慨:

她看似走出了大山,但实际上从未逃离。

她用自己的血汗,一点一点地打出成绩,却又将这些成绩和荣誉,全部反哺到了原生家庭中。

盖房子,养弟弟,养父母……这个家就像是一个无底洞,指望她永无止境地付出,用自己的一切,去供养众多的家人。


郭清的家庭,让我想到了全红婵。

同样是出身贫寒,同样是父母身体不好,同样是在多子家庭中长大,而全红婵家呈现出来的,却是穷困之中,最难能可贵的相持相守。

全红婵东京奥运会一战成名,老家的门槛一夜之间被人踏破。

面对泼天的流量,全红婵的家人却时刻保持着一份难得的清醒。

全红婵爆火的那一年,有记者问全红婵爸爸,会不会用奖金去改善生活?

他一脸坦荡地回答说人要自食其力,奖金是全红婵自己的,家里不会过问。


有爱心企业想给他们家捐四五套房,还有人拿着20万找到他们,希望能改善全红婵家人的生活。

但全父说: 你们送的花我收下,但钱就免了,我们不能透支全红婵去赚钱。


同样是子女众多,但全红婵的兄弟姐妹,每一个都各司其职,自食其力赚钱养家。

全红婵哥哥一开始是干厨师,补贴家里,后来趁着自媒体的红利,干农产品带货。

但他从不在直播间打着“全红婵哥哥”的名号去消费她,靠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往前走。

“她就是我妹妹,她不是我的什么赚钱工具!”


最难能可贵的是,全红婵的弟弟也在跳水队刻苦锻炼,今年10几岁的他已经展现出了令人满意的跳水成绩,很快就会展现在世界舞台上。

同样是拿奖牌。

郭清爸爸的第一反应是:银牌虽好,很遗憾女儿没有拿到金牌。

而全红婵的家人却表示,尽力了就行,她已经很努力,很不容易了。

甚至全红婵的哥哥哭着说等妹妹回家,为她做白切鸡。

发现没有?

这两种家庭展现出来的是两种状态。

一种状态是,一家十几口人,看到有一个人有成绩了,就全靠她一个人去养活,女儿有奖金了,就要先拿这奖金给自己的家里盖两层,形成一种“供养”关系.....

而另一种状态就是,女儿变优秀了,我们不要她的奖金,不要去透支她,尽全力去成就她。

而兄妹之间的态度则是,你很优秀,我也要努力变得优秀,所以弟弟练习跳水,哥哥研究自媒体等等...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这样来的啊。

相似的穷苦家庭,相同的贫寒出身,郭清和全红婵,却肉眼可见地拥有了完全不同的命运。

一个在全家的鼎力支持下斩获金牌年少成名,心无旁骛地继续奋勇拼杀。

另一个却被全家拖累,背负沉重的压力,仿佛坠入一条深渊....

或许,打败郭清的不是对手,而是背上的压力,以及家里那座沉重的大山。


家,是很多人内心最温暖也最特别的存在。

许多人向往全红婵这样的家庭,但却过成了郭清这样的模样。

作者@冯小丁说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她农村出生,妈妈是家庭主妇,爸爸在工地上打零工。

读书的时候,父母就不肯承担她的生活费。

她自己也很心疼爸妈,所以,几乎每一个假日,她都在外面做兼职,赚生活费。

甚至有时候,她还会把自己兼职赚的钱,寄回家。

后来大学毕业,她拼命努力,考上了隔壁县的公务员。

工资不高,但在父母眼里,她就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了。

因为她有了工作,父母也不去干活了,她每个月的薪水,都被父母要去了一半,养家,负担弟弟所有的学费。

自己所剩不多的工资堪堪维持生活,然而父母仍然觊觎着她的另一半工资。

弟弟要买新手机,家里想添个双开门的冰箱,爸爸想买份商业保险……

这些琐琐碎碎的事,只要涉及到钱,家人们总是第一时间向她伸手要。

更离谱的是,弟弟大专毕业之后,父母要求她在单位给安排一份工作,还必须是有正式编制的。

听过一句很扎心的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