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OSS直聘
为寻找工作的人提供快速应聘通道,同时为招聘者提供快速招人通道。
51好读  ›  专栏  ›  BOSS直聘

去上海工作,如何防止“精致穷”?

BOSS直聘  · 公众号  ·  · 2024-05-22 18:52

正文

2024年春招季,BOSS直聘好OFFER周四荐直播间推出 “Citywork·城市打工人指南” 直播招聘活动,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优质岗位,并邀请同城80后、90后、00后职场人传经送宝。上海专场直播中,441家企业的655个在沪岗位组团招聘,32233位牛人观看,投出8167份简历,提出8471个问题、收获超10万点赞。以下是我们在直播城市信箱中收到的来信与嘉宾回信。


来信 · 上海城市信箱


前辈您好,


我是江浙一所普通高校的本科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即将前往上海工作。


去上海工作一直是我的心愿。因为距离不远,本科四年,上海我也去了不少回。虹桥机场的人头攒动,武康路巨鹿路上的潮人云集,陆家嘴步履匆匆的商务人士,外滩、乐园里的游人如织。在我心中,“上海”就是“大城市”的代名词。


我对于上海的印象太好了,好到我都觉得是自己为它蒙上了一层滤镜。所以当我要来上海工作时,我突然有种害怕滤镜破碎、理想掉落的担心。


第一个担忧是融入。都说上海是有 “沪签” 的,瑜伽衣、越野鞋、咖啡bistro,上海似乎一直都有套“生活范式”。我不是一个潮人,甚至有些内向,会害怕“不懂”而干脆不敢尝试。因此想问前辈,初来上海时,你有过觉得自己“沪签被拒”的时候吗?我不想看起来那么“土”,可是这些时尚单品又远超我作为毕业生的消费能力,我该怎么办?


第二个担忧就是工作节奏。上海永不眠,很多职场剧把背景设定在上海,这里的职场人好像永远妆容精致、处世干练,而且不知疲倦。这样的 “职场人设” 是真实的吗?


最后,我知道上海是一座选择很多、诱惑很多的城市,每天都有无数人来来去去。想问前辈,您来到上海后、感到最 “无悔” 的瞬间是哪一个?如果有一天,可能要离开上海,您觉得能够从此带走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感谢前辈,祝您在上海工作、生活愉快!

叶同学

2024年5月


回信 · 上海城市信箱

同学你好,


1. 初来上海时,大家好像的确很容易被魔都某种无形的“压力”所绑缚。看着街上行人靓丽的打扮,奢侈品店都熙熙攘攘的人群。甚至我在上海读书时,每次做pre上海同学自信的发言,都会让自己感受到格格不入。但你会逐渐发现, 很多壁垒都是自己给自己的 ,保持好奇和开放的心态,自然就对很多东西脱敏了。


2. 上周我去一家咖啡厅,点单时遇到隔壁桌的小姐姐说要一杯“dirty”,服务员不知道对应的中文是什么,那位小姐姐觉得很不可思议。当时,那位服务员肉眼可见的局促,和刚到上海时的我很像。但其实这没什么好丢脸的,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知道“dirty”是什么咖啡 ,我们只是经历不同而已 。其实,我也不知道“dirty”是啥,但我就会主动问朋友,“dirty”怎么写,顺便被科普了一番关于咖啡的知识。不仅没觉得“社死”,还觉得今天又get了新知识。


如果你只看到武康路、陆家嘴,你会觉得这里都是潮人、精英。可如果你去五角场,看看青春洋溢的大学生;去被高楼掩盖下的弄堂,去人民公园相亲角看看阿叔阿嬷,看看那些伸出窗外的晾衣杆,其实会觉得 上海是一个能够包容各种生活方式的地方
中山公园里跳广场舞的阿姨们,是上海的另一种松弛感。

3. 在我看来,拿到“沪签”不是穿了什么衣服、吃了什么饭,当你拥有了一份在上海的工作,靠自己的能力拿到一份薪水,能够独立养活自己,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小家(即便是租来的),这就是这座城市对你的认可,也是你在这里生活的“通行证”。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不是短视频或种草平台里的样子。 依靠自己的奋斗,过上相应的生活,获得内心的平静,就是融入此地最大的底气


4. 说到这里,我还想多唠叨一句。上海是“潮流风向标”,永远有层出不穷的“沪签”新标准。刚来到上海的人,也很容易被“纸醉金迷”的刻板印象所“唬住”,也就很容易患上穿衣焦虑、容貌焦虑、身材焦虑。这个时候,一定要警惕被消费主义过度裹挟。尤其是不要模仿和追随明显超出自己收入水平的生活方式。俗话说,一个人生下来只有一张嘴巴吃饭,一张床就够睡觉,无非看你要吃怎么样的饭,睡什么样的床。


时尚是被别人定义的,但生活是自己的。 一双合脚的运动鞋,不会因为少了某个logo就变得不舒服。看着怎样的风景、吃怎样的山珍海味,也不如自己爱人做的一顿饭来得美味。人生的体验有很多种,你可以在外滩的酒吧吹着江风小酌,也可以吃生煎包小笼包感受人间烟火。可以去佘山的深坑酒店看“坑”里的瀑布灯光秀,夏天去滴水湖看一场日落也同样可以感受夏日晚风。还有春天顾村公园的樱花,秋天静安马路两旁的梧桐落叶, 快乐没有高低之分,而且都无法被完全复制和替代 。努力挣钱,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天经地义。但“打肿脸充胖子”,往往钱也攒不下来、快乐也成了负担。

周末夏夜的长乐路,站在马路边喝酒聊天的年轻人。
5. 小时候来上海旅游,站在外滩望着浦东一幢幢大楼霓虹闪烁,我也曾幻想着有一天能在里面工作。直到有一天,我真的站在办公室的大露台,看着近在咫尺的东方明珠,突然有点不真实。我也知道了, 游客眼里高楼大厦高大上的“内透光”,其实都是打工人加班的身影 。特别是工作之后的加班,不像大学那会儿,大家一起熬通宵做项目,然后一起在学校食堂里等食堂第一波出炉的面点,再各回寝室。


因此,说不会疲惫是假的。但要认识到,这就是你要留在上海的代价。如果避免不了,苦着脸也没用,就会越来越厌恶生活,这是不值得的。所以之所以看到很多人把自己塑造成“不知疲倦”的人设,也许只是因为“打不过就加入”。 与其唉声叹气,不如在工作时就给自己立一个“超人”人设 ,给自己加油鼓劲。虽然有点“中二”,但能让你更强大。
加班到清晨6点10分,隔壁的写字楼也依然有不少灯亮着。

6. 关于上海,我印象最深的作品是 《上海女子图鉴》 。这部剧里的女主和很多很多普通的女大学生一样,在奋斗、在跌倒,受背叛、受白眼,但是跌倒了又继续爬起来。来到上海后才发现,也许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遭遇罗海燕所遭受的挫折,但并不是每个人最后都能够成为罗海燕。努力或许并不一定就有成果,在“大时代”里,我们也做不了《小时代》那样梦,但是在成功失败中,我也能慢慢找寻自己的节奏,历经千帆后仍旧笑对生活。


另一部影视作品,虽然不是职场剧,但我想你也看过,就是《上海滩》。在上海,你可以找到很多剧里的拍摄点。更重要的是,你依然可以在这里追寻“冒险家”精神。《上海滩》里的上海,是一个激荡的时代、勇者的乐园。今天我们身处和平时代,但只要心中有所追寻,这里也是“浪奔浪流”。 许文强的“冒险家”精神,就是能在各种艰难复杂环境下找得到方向,成为一个“内方外圆”的人 。外圆,是可以让你走的更远,而不是让你更圆滑;而内方,就是棱角、是内心的坚定。当外圆跑得超出范围时,就用你的内方踩刹车。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和勇气,我希望每个来到上海的年轻人都具备这种勇气。
无论什么时代,“上海滩”都是那样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7. 觉得“没白来”上海的瞬间,那可太多了。无论是第一次走进“三件套”,看曾经仰望的那些高楼,现在就在自己脚下;还是曾经只能在热搜上看到的快闪店、万圣节COS,现在自己也能身处其中。 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我不仅没有因此觉得“祛魅”,反而觉得这座城市更加鲜活。而且,上海能让你不断地发现小众的Citywalk好去处,因此也不断地会感到“没白来”!我推荐一个上周末刚踩的点:长宁区的上生新所。它的前身是哥伦比亚总会,现在是一个产业园区,小众但很有意思。比如里面的茑屋书店,保留了原来哥伦比亚总会的建筑特点,还有用原研哉设计的LOGO做的窗帘周边;原来的海军俱乐部附属泳池,现在成为时尚走秀活动的一个点;里面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店,可以去探一探。
正在以各种角度和“三件套”合影的游人。当你长居于上海,会发现它的精彩远不止于“三件套”。
8. 除了“去处”,遇见的“人”也是我喜欢上海的又一个理由。 上海是唯一一个,我能在图书馆里看到形形色色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城市 。在这里,我见到过带着襁褓婴儿的母亲,见到过白发苍苍看报的老者,见过约着来写作业的学生,也见过来这里备考的年轻人,而且每每去,都是座无虚席。你能在浦西看到很多上海爷叔,也能在迪士尼见到满头银发但依然童心未泯的姐姐。我想上海式精致,是有底层涵养支持的。 无论什么年龄,都有自己精神层面的追求 。我很喜欢。

冬天,穿着精致的阿姨来街边的咖啡店买咖啡。同样穿着精致的法斗也想往店里跑。

9. 如果有一天要离开上海,我希望:一带走财富,二带走眼界,三带走守信和礼貌。财富很容易理解,来上海嘛,就是要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尽可能地多赚些钱。而眼界呢,就是看到更大的世界、见到更优秀的人,你也同时会更了解自己。守信,是我觉得上海很公平、效率也很高。私下里和上海的朋友一起做事,能做就说能做,不能或者做不到就绝对不会答应你,我觉得这是一种来源于市场经济、商业社会的“踏实感”。


而在我生活过的城市中,我觉得说“谢谢”和“不好意思”频率最高的城市就是上海 ,回老家后,我依然保持这个习惯。有一次回老家过年,陪家人去菜市场买菜,接过菜后我随口说了句“谢谢”,但卖菜阿姨先是微微一愣,然后说“哎呀妈呀,这孩子真有礼貌”。这个事虽然很小,但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人会觉得,上海太“客气”了,客气得有些人情“冷漠”。但我倒觉得,这样相处起来舒服得多,毕竟你没必要和生活里遇到的绝大多数人建立深度关系。那只要做到坦诚、礼貌,可以省去很多沟通成本和社交体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