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林文仁,
台北市人,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毕业,现服务于台湾东南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著有《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1861—1884):以军机处汉大臣为核心的探讨》《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1885—1898):以“帝后党争”为中心的探讨》,以及《清史论集》《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世界文明与多元文化》《深坑乡志续编》(以上合著)等,并于各类史学集刊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逾四十篇。近年仍赓续从事中国近代派系政治与人文通识教育的相关研究。
【内容简介】
“辛酉政变”改变了晚清历史的走向,随之而来,军机处的汉族官僚日趋加深分裂为“南派”和“北派”,且势力此消彼长。在此背景下,两宫太后与恭亲王、醇亲王的关系也走向微妙,李鸿藻、沈桂芬、王文韶、张佩纶等汉大臣接连登场,共同织就一幅权力的画卷,大清的命运齿轮又将如何转动?以派系政治入手,开创性解读清朝覆灭的隐形原因,透视大变局之下晚清皇权与官僚政治的共生与博弈。
【目录】
增订版自序
初版原序(林能士)
绪 论
第一章 辛酉政变与南北派系的浮现
第一节 造成政变的基本因素
第二节 南北地域因素与辛酉政变的关系
第二章 李、沈入枢与南北派系的发展(1865—1867)
第一节 初期的人事升沉
第二节 恭王见黜与李鸿藻的入枢
第三节 恭王对北派成见的加深
第三章 南北之争的白热化(1870—1878)
第一节 政策面的对立:天津教案
第二节 南北平衡格局的危机:王文韶入枢
第三节 派系斗争的恶质化:沈桂芬简黔抚案
第四章 派系对立的再升高(1879—1882)
第一节 清流党势力的坐大
第二节 崇厚使俄案:南北势力消长的转折点
第三节 云南报销案:南派势力的重挫
第五章 南北派系格局的瓦解(1882—1884)
第一节 “倒恭用醇”路线的形成
第二节 甲申的朝局大变动
第三节 清流党解体与南北之争的中辍
结 论
附录一 《清史稿》沈桂芬本传
附录二 《清史稿》李鸿藻本传
附录三 光绪十年三月初八日盛昱折
附录四 光绪十年三月十三日尽罢军机上谕
附录五 由沈、荣之争看影响晚清政局演变的两个因素
征引及参考文献
【内容简介】
中法战争爆发后,“甲申易枢”事件随即成为晚清史上的重要拐点,代替恭亲王班子的醇亲王人马,与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北洋、翁同 为首的“帝党”实现了怎样的政治共生?而随着醇亲王去世和光绪帝亲政,帝后两党终于直面最高权力“铁王座”,在甲午战败与维新派的催化下,这一不可回避的矛盾何以最终走向直接对决?英国、俄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列强,又在此间派系政治中,虎视眈眈地图谋着怎样的利益盘算?派系政治魔咒下,甲午战争和戊戌维新仍有鲜为人知的一面,重审晚清历史最后关头,最高权力统治者的残酷博弈和失掉的国运。
增订版自序
初版原序(韦庆远)
第一章 绪 论
一、研究动机
二、本书架构
三、相关研究成果
四、主要征引资料
第二章 中法战争后的朝局变动(1885—1894)
第一节 中法战争前的派系结构
第二节 帝后关系的变化
第三节 南北派系及其发展
第四节 淮系北洋的新挑战
第三章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的派系角力(1894—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