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在海,心在天,身在俗世间。
最初看到这句时,忍不住惊叹此话的作者是拥有怎样酝酿出如此充满气韵的句子。待斗转星移多年,再回过头来揣摩,竟又察觉这话背后潜藏着些许身处浮世的无奈。梦想和现实间的差距,总让我们对这世界既爱又恨。
只因为,有时候我们可以作这世界的旁观者,而有时候,则必须是参与者。
年轮滚滚向前,成长在所难免。经历或听闻的,都将成为脑回里散淡的记忆。生活的浪潮起又落,它们或被铭记,或被遗忘,均夹带着身不由已的况味。某种宿命,成为它们身上难以脱去的潜隐标签。
比如自卑、孤傲,比如妥协、阴郁,又比如多疑、敏感……凡此种种,会多多少少投射在个人的日常举动里,内化为习惯。而拥有这些性格的人,就像被外力强行移植的花朵,为了尽可能获得成长,不惜用尽全身力气。
无论是为了更好成长,还是防止受到他人伤害。
只是这样的过程,往往不会延续太久。因为无人能对爱产生永久性抗体。类似于恨的心绪若是一枚刺骨寒针,那么爱,就是无所不能的化骨绵掌。它会把那些繁盛的恨意,融化成温润亲近的美好。虽无声,却重大至难以抗拒。
只因他们的内心,在任何时候,都比他人更渴望积极乐观的生活,就像花朵始终渴盼阳光的沐浴一样——他们的心底本未存留太多恶意,何况他们最想追求的,就是面对这世界时所付出的善和爱,以及平和、开阔、包容的心境。
在此层面,成长成为一种习得,一个不断扬弃,走向更完美个我的过程。而身心的成长,自始至终无从拒绝,只因旁观者或参与者的身份在不断交替,只因我们,是这芸芸众生里微小的一份子。
曾在年少懵懂时,因探知到自己异于他人的身世痛哭长夜,并由此憎恨起亲生父母。再稍长,又慨叹命运不公,以至想到自绝,获取别种解脱。庆幸的是,类似念头从来都只在脑海短暂停留,旋即又被自己抛掷九霄云外。
因为身边,既有养父母的嘘寒问暖,也有生父母的关心呵护。我穿梭在他们之间,感觉到双重的爱意时刻将我包裹,相比之下,我甚至比他人还富有。虽然那时,自卑内向的性格,让我很不愿意将这件事告诉身边的玩伴,更不愿他们在我背后蜚短流长。
二十多年时光倥偬而过,我从小学到大学,再到拥有稳定的工作,除了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也得以体味尘世间的千般滋味。以致时光蜿蜒流转到现在,我已对这世界贪恋得紧,觉得种种际遇都是无上恩赐,不明亮阳光地生活就辜负了大好天光。而死,是距离自己无比遥远的事。
大学的时候,一场心理学实验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想法。
如今已忘记实验目的,只记得老师让我记录一件难忘的事。我在电脑前静坐,思绪从记事起不断向后推移,零落往事不断被淘洗。在某一刻,我的思维停止了继续向前。我噼里啪啦敲打键盘,粗粗写下了想到的事——
三四年级时,某夜,我住在生父家,凌晨三点起床解手,忽觉眼前发黑,十分眩晕。我惊慌失措,急急呼叫生父母。他们急急将我抱到床上,又是掐人中又是拧温水毛巾,悉心到无以复加。生父甚至还冒着浓重霜气,打着手电筒跑了好远的路去敲医生的门。
医生赶来,为我服了药片,又打了吊针。躺在床上,望着生父母在昏黄灯光下担忧的神色,听着他们不时的关切询问,因病而脆弱的我忍不住,眼睛一次次悄悄潮湿,却还是努力地向他俩投以微笑,好让他们放心。
翌日中午,回到养父母家中,无人。赶到附近田地去,他们正在忙碌。我跟他们打招呼,他们却面若冰霜,对我不理不睬。我是那么希望他们能关心下身体刚恢复的我,可是没有。再想到身世,我滚热的期待最终化作冰凉泪水……
心理学老师总结:这件事对你的影响可见一斑。你有条件对两份爱作对比,才觉得生父母的爱完美,而养父母的爱有欠缺。你对他们不满,所以才会久记。但你是否想过,正是养父母的那份冷,让你对这世界有了体悯、忍耐和宽容?
在当时看来不起眼的爱甚至是恨,换个角度,就拥有了别样感触。而我也终于意识到,原来,我长久为那件事悲伤,是因为我的心从未试着去宽容,去理解,而是将它囚禁在了某个阴暗之地,并决定永不放生。
想必还有很多人,如曾经的我,将心幽禁在宿命的冷宫,不愿让她见光。但就如先前所说,我们是大千世界的一份子,成长从来势不可挡,那么,何不学着积极向上生活,好让未来的你不会厌弃今天的自己?
恨意蔓延、郁闷不已、悲伤难绝的时候,你是否尝试过稳住呼吸,轻声问自己:这样做,于人于己,究竟有何裨益?那样,心会慢慢平静下来。
那些优秀的品质,就在那刻,重新回到我们身上,并伴着年月日益丰厚。
而最本质的事实是,没有一个人,去真恨自觉包含了爱的东西。
除非他愿意一生沉浸在无光的暗地,又从未去试着拥抱明媚灿烂的阳光。
你,可曾恨过爱呢?
都说,爱是世间莫大的善。那么,原谅这世上所有的不对吧!而后,再甜美微笑着,心境开阔地爱下去——努力爱,用心爱,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直到爱永恒。
内容经作者授权发布
本文选自新书《我们终将会牵手旅行》
男,青年作家,笔下文字或婉转清丽,或朴实温暖,深受青少年读者追捧,被誉为“最懂青少年的暖萌大叔”。
已出版《我们终将会牵手旅行》、《谁会把你喜欢得这么好》等作品。
编辑:静静
长按图中二维码可购买新书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