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阿让)
有朋友经常问,什么才是理想的生活。
大概也是因为现在的媒体总是在给我们讲故事,好多故事告诉我们有很多人在休学旅行,辞职创业、逃离都市、归隐乡下之后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劈柴喂马、面朝大海、环游世界成了安放青春的理想国。
久而久之,理想的生活变成了媒体的一次集体造梦,我们也不知道那个理想的样本到底是自己的理想还是国人对现实的集体出逃。
其实理想这个词,很容易就让人想到实现了人生的某个目标,从而过上了某种向往的生活。而我们心谈理想的时候,往往不知觉中又被理想所绑架,过于在意人生的目标感而失去了本来的快乐。
城市人离开原来的地方,换一个生存空间,也是换了一种生活的可能性。这让朝九晚五的人开始怀疑自己一成不变的人生简直就是无趣。逃离大城市,放下一切去旅行,特别能满足我们内心那颗狂放不羁爱自由的内心,可是,然后呢。
纪伯伦说过一句话:自由,是枷锁中最粗的一条。
我曾经在大理居住过一段时间,一个心里安住着田园梦的女人带着对这里的渴望,仰望着放下一切来这里生活的城市人,他们可以看夕阳、发呆、散步、晒太阳、玩花草。但是之后,很多人开起了咖啡馆、客栈、小店,有的开始买一座又一座的房子,装修,慢慢又回归到另一种时间规律的工作与休息之中。那些奋力卸下的枷锁,不知不觉又开始戴回来。
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还是在城市里做梦,而真正离开城市去乡下的有两种人最多,一种人是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已经有了退休的资本,已经获取了一定的积累,也许是钱也许是资源也许是经验,这些资本让他们可以离开以往的生活,选择一种新的尝试。他们来到乡下很大程度上是想选择一种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一幅“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情趣。
然而久而久之,无聊也会让人无所适从。非要找意义的人就会掉进叔本华预示的“要么庸俗,要么孤独”的人生无限死循环中。
但是也有人能以出世的心态做着入世的事情,这已经是相对最接近自由的人生状态了。
还有一种人,是换了一种环境去工作,而这里非常适合他拥有的技能和他所信赖的生活哲学,自由而充满想象力,比如陶艺师、设计师、厨师、手艺人或者客栈、酒吧的老板。我在大理的一个朋友叶子,在大理开了一家植物染的手工作坊。原来大学学习的就是艺术专业,因为不喜欢城市就选择了这里,虽然也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但是每天看她笑起来的样子,确实就是自己心中的理想状态。
专注于艺术的匠人,更在意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他们的内心能够凝聚在一处,不太受外界的干扰,这才是最大的自由。并且非常重点的是,这件事能维持他们的生活。
真正的农村和乡下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农村的水、电、取暖、卫生、交通和城市也的确还存在很大差距。乡下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种情怀,希望你认清这些真相之后依然愿意选择。
我的一个女朋友,原来是一家广告公司的高层,北京人,人到中年跑到拉萨居住,开客栈,拉萨有自由的空气,和她的梦想最接近。这种状态其实是很多人喜欢的,自由,热爱,行走,不断感受这个世界充盈自己的内心。她因为深切地热爱客栈文化而将所有的专注投入到客栈建设中,从装修到客栈的主题建设,每周一次的西藏文化讲座分享都让她忙碌而幸福,我见到的她,只是快乐并忙碌着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无论她人在哪个地方,都是属于她的。
所有准备放下一切的离开,最后还是会无奈的把尘世一件一件捡回来。
当你确定想要的生活是你的选择而不是逃避的时候,当你明确你的选择是出于什么原因的时候,当你有能力独自承担你追求的自由需要的经济成本时,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落在实处,就可以了。
如果是逃避,哪里都解决不了你的问题。不要一面浪迹天涯,一面让他人承担你的生活成本。回归乡下,也需要自己的工作计划,打工或者自己创业,如果创业,其中的艰辛也并不比城里少多少,而且一定也是全心投入的热爱着这份事业才能做好。
理想的生活,没有标准的答案,人生不是选择题,每个人除了尊重自己的内心,还要认清生活的真相,不要在应该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不要在应该学习的年纪选择游戏,更不要在应该积累的年纪选择逃避。
就像大冰说的,我们其实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但千万不要在该读书的时候放弃学业,浪迹天涯。
还记得《天堂电影院》里艾佛特对多多说的话吗,“生活不是电影,生活比电影苦多了”。所有形式的艺术都不等同于生活,它们只是以若即若离的方式告诉了你生活的真相。所以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漫漫迷途,终有归期。不是所有的隐去山野才叫归家,愿我们既可以展开双臂,任性地海阔天空,也可以扛起重担,安心地入世安家。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