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ioArt
BioArt致力于分享生命科学领域科研学术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及时报道和评论生命科学领域有料的动态,BioArt也是一个生命科学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舞台,循“自由之思想”与“独立之精神”为往圣继绝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信宝典  ·  Science背靠背 | ... ·  16 小时前  
BioArt  ·  Nature | 乳腺组织清除突变的保护机制 ·  4 天前  
生信宝典  ·  终于有出版社出手了!确定送审再投稿! ·  4 天前  
生物探索  ·  Nature Methods | ... ·  5 天前  
生物探索  ·  labtech China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ioArt

Cell | 神经递质释放囊泡开孔瞬间首度亮相,膜孔道动态研究打开新视界

BioArt  · 公众号  · 生物  · 2018-03-31 16:56

正文

责编 | 狄德罗


大脑工作依赖于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而神经元间的信号传导主要是通过递质释放完成的。自从1952年Bernard Katz首次发现量子化的递质释放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神经递质是如何释放的。许多间接证据提示,递质释放是通过膜融合时产生的孔道释放的。然而,经过六七十年的研究,活细胞膜孔道开放过程至今没有被直接观察与证实,它的调控过程也因此不为人知。


近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巫凌刚实验室在最新仪器的Cell上发表了题为 Visualization of Membrane Pore in Live Cells Reseals a Dynamic-Pore Theory Governing Fusion and Endocytosis 的长文,其研究首次利用超高分辨率受激发射损耗显微镜(STED)观察到囊泡融合孔的结构和动态过程。在短至26毫秒,长至数秒的时间内,膜孔道可在0到490纳米间打开(图1),随后可保持不变,扩张,收缩和闭合。

图1. 囊泡融合时产生的融合孔(箭头位置)



这一动态过程决定了囊泡内递质的释放与回收的效率,它们是由融合孔的扩张和收缩之间的竞争产生的。扩张和收缩分别由F-肌动蛋白依赖性的膜张力和钙/Dynamin介导。这些发现提供了证实融合孔假说所缺失的活细胞证据,并建立了一个阐述膜融合,分裂和调控的融合孔理论(图2)。这一新理论替代和完善旧有的“窄孔理论”。所谓“窄孔理论”是指膜融合形成了一个狭窄的孔隙,它可以快速闭合以限制囊泡内物质释放(kiss-and-run),或者不可逆转地扩展直到变平(完全塌陷)以促进释放。这种两极分化的释放模式过于简单,无法解释活细胞上膜孔道的动态变化过程,新理论可以替代旧理论来解释数十年来关于递质释放的研究结果。本项工作打开了膜孔道动态研究的大门


图2. 新膜融合孔动态理论


膜融合与回收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生物过程。例如神经递质与激素的释放,胞吐,胞吞,细胞内运输,细胞分裂,受精和病毒侵入都依靠这一过程。巫凌刚研究员实验室长期以来致力于膜融合与回收的研究。研究室的主要工作如下表所示:

2002 Nature

利用细胞膜电容记录方法在calyx of Held巨型神经末梢上测量了单个与多个囊泡的释放与回收过程

2006 Nature

运用细胞贴附微电极记录技术首次揭示了在神经突触上存在“kiss-and-run”和“完全塌陷”两种递质释放模式,并且测量了囊泡融合孔的膜电导来推测膜孔道动力学

2009 Nature Neuroscience

发现钙通过钙调蛋白激活各种内吞过程: 快速胞吞,慢速胞吞,巨胞吞和overshoot

2014 Nature Communications

结合STED显微镜技术揭示了囊泡融合后结构的变化,提出了新的“Ω-胞吐-胞吞”模型

2016 Nature

首次在活细胞上发现囊泡半融合结构,其调控机制,以及在膜融合与分裂中的重要作用


图3. 实验室成员在大瀑布公园郊游


本项工作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员巫凌刚实验室独立完成,第一作者Wonchul Shin,第二作者葛礼浩。共同作者刘会生(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伟东(中国医科大学教授,第十三批“青年千人计划”)已回国任职。


参考文献


1. Single and multiple vesicle fusion induce different rates of endocytosis at a central synapse. Sun J.Y., Wu X.S., Wu L.G. Nature , 2002; 417, 555-559

2. Two modes of fusion pore openings revealed by cell-attached recordings at a synapse. He L., Wu X.S., Mohan R., and Wu L.G. Nature , 2006; 444, 102-105

3. Compound vesicle fusion increases quantal size and potentiates synaptic transmission. He L., Xue L., Xu J., McNell B., Bai L., Melicoff E., Adachi R. and Wu L.G. Nature , 2009; 459, 93-98

4. Ca(2+) and calmodulin initiate all forms of endocytosis during depolarization at a nerve terminal. Wu X.S., McNeil B.D., Xu J., Fan J., Xue L., Melicoff E., Adachi R., Bai L., Wu L.G.

Nat Neurosci. , 2009; 12(8), 1003-10

5. Post-fusion structural changes and their roles in exocytosis and endocytosis of dense-core vesicles. Chiang H.C.,Shin W.,Zhao W.D.,Hamid E.,Sheng J.,Baydyuk M.,Wen P.J.,Jin A.,Momboisse F.,Wu L.G. Nat Commun ., 2014; 5, 3356

6. Hemi-fused structure mediates and controls fusion and fission in live cells. Zhao W.D., Hamid E., Shin W., Wen P.J., Krystofiak E.S., Villarreal S.A., Chiang H.C., Kachar B., Wu L.G. Nature , 2016; 543, 548-552

BioArt,一心关注生命科学,只为分享更多有种、有趣、有料的信息。关注请长按上方二维码。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微信ID:fullbellies 或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