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搞艺术一横
“同行免入,面斥不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读者  ·  “团队准备解散了!” ·  昨天  
新周刊  ·  这个老北京粤语说得比你好,不服来战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体检报告,中年人的“恐怖盲盒” ·  2 天前  
新周刊  ·  机票跌到200块,我却高兴不起来 ·  2 天前  
新周刊  ·  金价暴涨,年轻人买0.1克金贴在手机上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搞艺术一横

如果成为一个只懂穿衣服的人,那人生也未免太无聊了吧?

搞艺术一横  · 公众号  ·  · 2019-09-10 12:48

正文

点击上方“搞艺术一横”可以订阅我


在青山Comme des Garcons结账的时候,售货员指着我背的包,抿嘴笑了笑,说“她也是我们的客人哦。”


听上去是没头没脑的一句话,但我明白她的意思。


因为我恰好背的是妹岛和世for Prada Invites的尼龙单肩包,Kazuyo Sejima的大名印在角落。





很多访谈里,这位女建筑师都梳着齐耳短发,穿着简单棉布衬衫和长及小腿中央的百褶裙,有的时候还能看到我们熟悉的宽肩带,看上去确实是一位典型的CDG消费者——可爱、拘谨、谦和、羞涩。总之,她完全不像是一位设计出极简冷静风格建筑的女士,但再仔细研究一下,又能发现她与她的作品如出一辙,都带着日式的含蓄与点到为止,有着欲语还休的忧郁气质。


妹岛和世与合伙人西泽立卫

她也为Comme des Garcons设计过装置,用以在东京都现代美术馆展出。

她设计的作品看似简约固执,但却给人一种流动的百转千回感,通透、倏忽不定。


Miuccia Prada了解这种建筑艺术与服装设计上的共通性,所以她邀请建筑师们以“外行人”的视角来诠释尼龙面料,而这些单品确实给了我们惊喜,打破常规+更多考虑实用性。


例如Cini Boeri所设计的是一款斜挎包,可拆分出无数内胆,几乎能容纳宇宙万物,但挎在肩膀上又自带不羁洒脱,如果人类现代生活中也有侠士或者刺客存在的话,我相信这就是她们会选择的那款包。


Cini Boeri: the bag


而这也是我买下妹岛和世设计款的理由, 以建筑师的身份来挑战时尚包袋的设计,不合常理往往带给人给大的惊喜。


而通常的时候,逛街时遇到这样被“认出来”的小事也会让我觉得惊喜。就像我以前聊过的那样,那好像是一些体己话,证明身为消费者的自己在冥冥之中与身为消费者的另一波人(通常是你认可的名人)有了一些共鸣。


看,我们口味相似,好似在审美上共享了平起平坐的地位。


但那一天我倒并没有这么想。相反,我很矫情地感受到一些失落: 所以呢?这是否表明我拥有同样的才能呢?我的身份标签也是一名创作者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你看,我们日复一日、兢兢业业地用服饰单品来构建某种风格,我们总是试图用精心设计好的妆容造型和八小时的拍摄来“打磨”一张照片,让画面中的模特们看上去像一位芭蕾舞演员/一名在职场游刃有余的精英人士,可是是否角色扮演就是时尚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意义呢?


更进一步地来说:如果尚杂志以及博主们都在不遗余力地教大家,如何穿得像一位导演/艺术家/诗人,那么是否按图索骥地去购买了之后,我们就会如愿成为导演/艺术家/诗人呢?


不会的,每个人都只能穿成自己。


上个月在东京时,吃完烤肉跟摄影师开玩笑想拍一个疲倦下班的都市白领,但这何尝不是我牵强附会呢?真实世界里可没有穿短裤与凉鞋上班的打工族吧。




我有的时候也会为了拍照硬凹少女感,但是实际上都挺失败的,穿回到自己最舒适的衣服里,比如Cecilie Bahsen连衣裙以及Marni厚底鞋,才会跳得格外自然活泼。



前几天拖稿压力过大,导致我在微博上胡言乱语,说了好些不太恭敬的话。那么我先摘录一下:


—据知名时尚购物搜索引擎统计,By Far89%的消费者都是fashion influencer。


—如何才能穿得不像一位服装设计系的大一学生?
答案是不要让川久保玲赚你钱。


每一条看上去都很像在嘲讽,但我庄严起誓,其实是在自嘲。我为川久保玲做过不少微不足道的贡献,虽然我没有拥有过By Far,可是打着拍照名义而购置的“博主工装”还少么?




这个夏天可是为了拍照/参加活动,购置了不少博主工装的


但很多时候,我心里都有一个小小的质疑,那个声音在不断告诉我:如果成为一个只会穿衣服的人,那人生也未免太无聊了吧?


心甘情愿地耽于美的东西,我完全可以接受,因为这的确是自己的本来面貌。


但我却很难将自己不那么坚定的信念传播给所有人。我始终认为,我们分享的那些物质背后,还应该有一些别的东西来支撑。当我在说“穿得像xxx一样”,我更想说的其实是拥有xxx那些真挚澄澈的闪光点。



我试图用下面这个事例来说明白这些闪光点。


几个月前我被邀请去参加过一个腕表新品发布活动。相对于表的本身,品牌好像更着重呈现那些身戴腕表的女性们。在这个展览之上,那些凝视着镜头的肖像莫名给了人一种更强大的感召力。老实说我其实并不十分在意她们腕间佩戴的那块手表,因为我知道,比她们穿戴更重要的,可能是那种因专注于自己所爱而长久涤练出的自信,以及对人生的掌控力。



那个活动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Alice Sara Ott,因为前段时间关注过新闻,身为天才钢琴家的Alice Sara Ott二月份公布了自己确诊多发性硬化症的消息,那时她说会找到与疾病共同生存的方式。没想到大家还在惋惜的时候,五月份她就重归舞台。我很难以想象身为一个钢琴家,是如何在如此重大的免疫系统疾病前还能坚持如常。后来再看她的演奏视频,实在是被她所透露出的热情与灵气所感染,也感同身受地想拥有这样一往无前的勇气与信仰。



在这样的前提下,Alice Sara Ott穿什么还重要么?赤脚上台演奏是她的标签,但这背后的缘由也不过是因为高跟鞋阻碍了她踩钢琴踏板而已。同样,个人风格的行程也不能依靠单纯的模仿,还与她长期所受的熏陶有关,应该是自身气质的自然流露,也是个人审美体系的直接展现。



比如同一展览里还有室内设计师Charlotte de Tonnac,她与丈夫在巴黎经营着设计事务所,而她本人的风格也让我着迷,和家居生活一样:安静、简约、注重实用性,但又透露着精致的美感。


可效仿的起居空间与卧室


我必须承认,有的时候,时装周秀场外争芳斗艳的造型并不会让我心动,反倒是Charlotte de Tonnac脚上一双踩出泛黄颜色的匡威,配上丝质衬衫与羊毛居家裤,更能让我种草,萌生出自己也想要试试看的想法。



经常有人在后台问我,是否平时会进行大量阅读。


老实讲,并没有。我如今的时间大部分被工作所占据,不工作的时间里,也会惯性地沉溺于娱乐与互联网碎片化的信息洪流。


但这并非值得效仿的做法,因为我接受到的信息量可能会对我有所启发,扩宽文章的切入角度。除此以外,我依然会有意识地用手机来接受有效的、体系全面完善的信息,无论是有关时尚、审美、设计,还是政治商业。


既然手机已是现代人无法割舍的主要信息来源,那么甄别内容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我自己每天会阅读BOF,主要是因为时尚归根结底也是生意,从商业逻辑的源头去了解,往往会跳出窠臼,给我们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般来说,我不建议非艺术相关专业人士直接购买原版时尚书籍。


原因在于这些书籍大多由影像资料组成,以纯粹“外行人”的视角来看,可能会摸不着边际,且原版书籍所费不赀,只是对时尚穿搭怀有热情的话,也不用如此兴师动众。


我自己最惯用的方式是直接从电影中获取灵感,因为相对于研究如何穿出retro style,直接回到发源年代岂不更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