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韩国釜山大学的美国教授Robert E. Kelly红遍了整个网络。
事情发生在他在家里的BBC直播采访。在他很严肃地评论韩国政治的时候,他的两个特别呆萌的小宝宝闯入了书房。
随后一个亚裔女性以飞一般的速度闯入房间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两个不知情况的宝宝带出了房间。
这本来是一段很搞笑的娱乐视频,很多人也赞赏这位教授面对突发情况的镇定冷静。
可是慢慢地,大众的眼光转到了这位“亚裔女性”身上。微博上的人多数叫她“亚裔保姆”。
那个保姆真的急,连刹车都刹不住了。
保姆完蛋了,会被扣钱吧。
快看那“忍者”保姆绝望的眼神.....
国外的网友也管这位女性叫“Nanny(保姆)”,还谈论得津津有味。Facebook上的视频点击量也超过了几百万。
可是事实呢?这位“亚裔保姆”其实是这位教授的韩裔妻子。
是歧视吗?是。
可是今天,我不想说“歧视”。
我想说的是“思维定势”。
一、 种族定势
早期的中国移民,大多数都被认为是“开餐厅的”。几十年之后的今天,在很多外国人的眼里,中国人都是“老板”。
我搬加州之后,有一次和同事讨论应该买什么车。
一个韩国长大的姑娘跟我开玩笑说:“你至少买一辆玛莎拉蒂啊。” 我愣住问为什么。
她回答说:“因为中国人都是有钱人。”
在洛杉矶时报上有一个墨西哥女性说她老公是个美国白人。好几次她和老公在草坪上陪女儿玩耍的时候,有人跑过去问她:
“你为这个家庭服务多久了?”
在香港的菲律宾人,大家认为大多数人是做菲佣;在美国的韩国人,很多都被认为开“干洗店的”;印度人,一定是做IT。
种族歧视这个问题在美国显得异常尖锐。国内的读者可能无法想法,美国人是如何小心翼翼地把握自己的言行和举止,生怕摊上“种族歧视”的大罪。
但是在这个民族大熔炉的国度,很多外来族裔确实在大众心目中有一个专门的形象,并且很多时候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比如现在,很多人认为阿拉伯人大多数是恐怖分子;比如很多公司不招中国人做Sales。
而在中国,大家更习惯的是“地域歧视”。
有人说中国才是“歧视“”的故乡。很多大城市的人看不起外来者,他们思想里早已经有了根深蒂固的“地域优越感”。
在他们眼里,外地人很多是“小偷”、“民工”、“打工妹”、“麻烦制造者”等等。甚至看到当地人和一个外地人结婚,还会受到家庭和亲戚的“共同打击”。
这种思维定势不止存在于不同人种,更存在于不同阶层。
社会对陈旧思维的保守,致使很多有能力的人才受到完全不公正的待遇。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中少数族裔或者外来人口的事业、家庭和心理变化,从而造成社会影响。
二、 性格定势
很多美国女人基本上都是当汉子用。她们自己修水管,装灯泡。砍树、修屋顶这些“男人该做的事情”,女人基本上都愿意做。
在平权程度最高的北欧,男人甚至不敢随便帮女性拿东西。他们会小心翼翼地询问女性是不是愿意让他帮忙,否则会被认为对女性造成侮辱。
可是亚洲女性,特别是日本人和韩国人,在西方国家的眼里,整体形象就是“顺从”和“温顺”的。
有些美国男人对亚洲黄皮肤的女性情有独钟,就是因为他们比较喜欢亚洲女性的“小鸟依人”。
又如,现在很多人谈论女性在职场上有“看不见的天花板”。面试的时候,会被问到“有没有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老公是哪里人?”。
仿佛每个女性被招聘进公司之后,一转身就去生孩子,或是跟着老公回家乡,然后快速辞职了。
在升职的路上同样如此。虽然现在互联网巨头Google、苹果、FB、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的女性员工均超过了30%,但是女性高管的比例仍然只有在20%上线。
阿里巴巴有最多的女性高管,但这个数字也就40%。在Google,女性高管比例只有19%。
数据来自2016年人力报告
上段时间“京北投资罗明雄的言论”也被炒得沸沸扬扬。因为他在峰会上明目张胆地说:
女CEO一般不投。
投资行业里的潜规则里,“90后女性”、“未婚或者未育女性”,都是重灾区。
这种思维定势,让女性在职场和创业的道路上,不断地被忽略、被误会、被歧视。
仿佛在商业社会,女性早就被死死地按在了“秘书”、“助手”这种替补型的角色上。
如果一个女性表现得强悍或者是雷厉风行时,她仿佛就跟她“原有”的行为轨道上背道而驰。
她不够亲切,她会被定位为“像个男人”。很多女性就会开始自我怀疑,并且越来越收敛。
所以现在的商场,社会给性别的枷锁一直都在。
三、 自我定势
上周末我刚看完了奥斯卡提名影片《藩篱》。
这部电影在中国的影评并没有很好,可是它却让我沉入思考。
丹泽尔华盛顿在里面演的Troy是一个年轻时很有天赋但却被边缘化的黑人棒球手。后来因为入狱15年,出来之后最终一辈子只能做匹兹堡的环卫工人。
电影里,有一种令人窒息的气氛从头到尾笼罩着我。
Troy的生活仿佛是一滩死水,每天跟垃圾打交道,还是妻子和两个儿子唯一的经济支柱。
他回家就修篱笆,或者是和好朋友斗斗嘴。
他的34岁做音乐的儿子时不时地向他要钱,他战争中被炸成傻子的弟弟永远不让人省心,他甚至连家里的电视机都买不起。
生活没有盼头,贫穷永无止境。
年轻的时候,被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种族隔离政策深深伤害过的Troy,把“黑人无用”的这个印记狠狠地烙在了自己身上。
他不停地抱怨,对她任劳任怨的妻子说:“我已经尽我最大的努力了。”
当他18岁的儿子想做运动员的时候,他说:
那些白人不会让你上场的。你要在他们中间取得位置,必须比他们优秀十多倍才行。
他生生地把儿子的理想掐灭。他宁可让儿子在杂货店里做一辈子的服务员,至少在他看来是“更实际”,“养活家庭”的。
他其实怕看到儿子受到同样的伤害,宁愿以一种决绝的方式把年轻的心扼杀在摇篮。
很多的否定,其实是来自自己的。当这种思维潜移默化地在人脑中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那么每次一旦碰到同样的场景,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说不。
不敢做演讲,不敢独自旅行;不敢离开家乡,甚至不敢离婚。
一旦和他们观念不符的事物出现,那些被操控的潜意识就会激起生理和心理上的恐惧,由此影响所作出的决策。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永远带着亿万个想法,却始终不敢往前跨出一步。因为他们的经验和经历一次又一次地告诉自己,这个想法有风险。
在他们看来,规避风险的最好方式,就是按兵不动。
回过来讲,因为社会的各种定势思维,也会使得人更加会陷入“群体思维”的怪圈。
因为人本身就是群居动物。生存本能形成的社会交往需求和社会规范,使人们更倾向于和群体保持一致,追求社会认同。
当大脑需要处理大量信息以及不确定性,且时限短暂的情境中,人们会开始“圈内思维”。这个思维只会让人越来越沉浸其中,最后变成了潜意识。
所以,当整个社会和个人形成一个无限循环,一群人就愈加激烈地把自己用篱笆一圈一圈地围起来。
怕别人进来,更怕自己出去。
本文作者艾霖,在上市公司做运营管理,同时参与好莱坞影视互联网创业。终极梦想是做旅行作家。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梦径(id:mengjingDK)。LinkedIn经授权转载。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每日必读的职场干货。
©2017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