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职位,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是所有互联网人必备的,做互联网的人不能不懂产品,关注产品,改变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小红书“难民经济”真的是泼天的富贵吗? ·  17 小时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微信VS淘宝,微信暗藏野心,淘宝主动出击 ·  17 小时前  
产品犬舍  ·  2024 年,我最喜欢的数码新产品没有之一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深圳“假装上班公司”:30元一天付费“上班”,失业人的“乌托邦”?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公众号  · 产品  · 2025-01-16 07:45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全国各地兴起的“假装上班有限公司”,这些公司没有实际业务,失业人士可以付费到公司假装上班,享受摸鱼时光。文章还分析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包括失业者的心理状态、实际需求以及对理想工作环境的渴望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假装上班有限公司’兴起

全国各地都出现了这种公司,尤其在一些城市如深圳等地较为流行。这些公司没有实际业务,提供工作场所供失业人士付费使用,并享受一定的服务和福利。

关键观点2: 失业人士的困境和心理状态

失业人士面临经济压力和就业焦虑,这种假装上班的方式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暂时的避风港,让他们感受到一些安慰和社交互动。

关键观点3: 职场文化的反思与变革

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对理想工作环境的渴望,包括灵活的工作时间、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打工人以此方式表达对就业现状的不满和对更人性化工作环境的期望。

关键观点4: 行业变迁和社会变革的无奈

行业衰落和经济环境变化对就业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假装上班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不满和对未来就业市场的担忧。

关键观点5: 创业创新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创业者抓住市场需求,将‘假装上班’的概念付诸实践,形成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这也反映了社会对创业创新的包容和支持。


正文

有一段时间各个大厂降本增效严重,许多人还在开玩笑:再不行就只能“付费上班”了。没想到,曾经的段子变成了现实,但现实却没那么理想。


———— / BEGIN / ————

喜欢上班的深圳人有福了,现在失业了,也可以去公司“假装上班”了。

最近,全国各地都兴起了“假装上班有限公司”——公司没有业务,失业的人每天交30元,就可以到公司假装“上班”摸鱼。早十晚五不用打卡,可以拒绝“老板”安排的任何工作,爽过“职场爽文”。

为了让这30元更具性价比,大部分“假装上班有限公司”在介绍中称提供一顿午饭,两荤一素,所以又被称为“沉浸式上班主题餐厅”“成人小饭桌”。

有一些还声称“员工”如果对“老板”不满意,可以对“老板”拍桌子,提供了满满的情绪价值。

“假装上班”听起来相当自欺欺人,但又出乎意料地符合时代趋势,获得一众失业人士的好评:30元,就能包饭包工位包网络,比自习室还划算,还不用去图书馆抢位置。

更有人脑补,如果真的去了“假装上班公司”,是不是还能顺便填补空窗期,在下一份工作背调的时候,让公司还能为自己美言几句?

30元一天

深圳失业人“倒贴上班”

深圳目前的“假装上班公司”还在“招聘”中,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只有两条帖子是相关联的“招聘公告”。

其中一条帖子的内容是包工作餐一天40元,不包工作餐一天30元,老板称:30一天混日子。

公司有规定的上班时间,朝十晚四,工时6小时,提前走也可以,加班超时则不允许。老板不会干扰“员工”在公司的行为,只要不违法没污染没噪音即可。

为了验证“招聘”的真伪,我们以“应聘者”的身份联系上了这位老板,并到“招聘”中所写的公司地址,进行了实地考察。

这是一家做电子元器件贸易的公司,公司只有老板一个人。

小小的办公室放了一张3人座的沙发,5张桌子,桌面上堆着打印机、文件夹、茶叶、小玩具和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书籍,整体乱中有序。到中午的饭点,老板可以帮忙点楼下的预制菜工作餐,一份15元左右,如咖喱鸡肉饭、照烧鸡腿饭等。

办公室提供无线网络,可以充电,冰箱里的饮料任意饮用。老板很贴心,尽管在刷短视频,但开了静音,营造一个安静的办公环境。

老板表示,行业没落了,他的这家公司2024年的营业额为0,虽然还有其他项目,但平时很闲,他天天和楼上楼下没生意的老板一起打牌喝酒,现在快过年了,牌友都回老家了,他无聊得整天躺在办公室的沙发上。

他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了“假装上班有限公司”的帖子,心想自己待着也无聊,不如找多一些人上门一起玩,还能贴补一下房租。

2009年,他卖房创业,办公室从翻身搬到福永再搬到后亭,越搬越小,将房租成本控制得越来越低,现在租的是这栋大厦里最小的办公室,2800元一个月。

他后悔当初卖房卖在了价格低位,还选择了创业。“要是当时没卖房,现在涨的房价比我创业赚的都多。”

老板说,有几个人咨询过了,许诺到公司来“上班”,但最后都放了他的鸽子,他一直在等待新的“员工”,但目前来参与的人还是寥寥无几。

但老板不担心,毕竟公司工位空着也是浪费,从某种意义上有人来“上班”,也算是一种公司增收。

曾经咨询过这一类公司的失业者小幂认为,如果能去这些公司待着,起码不会那么心酸。

“我现在被公司裁了,不敢在家里待着,不敢和家里人说,天天去图书馆假装上班,如果能去这样的公司抱团取暖,我的心里会舒服一些吧。”

另外一家深圳“假装上班有限公司”,则在介绍中明确提出了额外提供了一项“服务”——代缴社保。

他自称公司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可交社保、职位可选,可开实习证明,可自拟薪资。“上班”期间,可以居家,或者到处玩,老板会定期让“员工”汇报工作内容,让“员工”享受摸鱼上班的快感。

他的收费方式也更多样,如果不需要缴纳社保,“员工”想要实发2500元的薪资,那么想当普通员工的话,需一个月向公司缴纳3500元,初级经理是3700元,总经理是4000元,CEO/CFO/COO是4500元。

如果需要缴纳社保,之后想要实发3000元的薪资,那么普通员工一个月需向公司缴纳5000元,初级经理5200元,总经理5500元,CEO/CFO/COO是6000元。

我咨询了一下老板,可否不交社保先去体验两天?老板不同意,还表示深圳不包饭,扣除的差价全部补贴在社保上,因为深圳社保比较贵。

相比起前者,这家“公司”明显不靠谱——不仅把代缴社保这样的违规操作公然写在简介,还需要提前缴纳一个月的费用,也不知道究竟是谁在给谁发工资。

段子照进现实

真有人注册了公司

开一家“假装上班”的公司,从一种调侃,变成了全国性的现象。

在企查查上,可以查到已经有创业者把这种“中年人的托儿所”的构思变成了现实,正式注册了“xx城市假装上班有限公司”,上周是2家,这周已经变成了4家。

一家杭州的公司正在“招人”,把陌生人集合在一起,假装是同事,来撮合生意与合作,老板也能提供一定情绪价值和免费水电和网络。

“同事”暂定方向是自由职业者、AI领域技术开发、设计师、自媒体从业者、散户投资者等需要上班避避风头的人,同时也接受实习生,可以开实习证明。

“等聚集了一整个办公室的人,大家一起合伙做点事情,说不定真的把事业做出来了,大家也就都有工作了呢?”

一家上海正在筹划中的“假装上班有限公司”目前正在统计意向地区,创始人根据报名的人数,确定办公室的地理位置和租金。

创始人还决定将公司办得精彩起来,举办交流沙龙、娱乐社交活动和提交自我的学习活动,比如医疗金融交流活动、程序员技能学习、剧本杀、露营、职业规划和出国留学指导等活动。

根据创始人的意思,初衷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想探索一种新的工作形式,自负盈亏养活这家公司。

有人锐评,这种公司能够有市场,说明有需求。这种工位就是给被家里看不惯的闲人准备的,“去外边待一天喝杯奶茶吃顿饭也差不多这个价钱,人家还不让你待一天。”

相比于去免费的但经历风吹日晒的公园、人多拥挤且无法午休的图书馆,这种工位式的开放空间,因为包了一顿午饭而极具性价比。

但是,在各平台上,以“假装上班有限公司”为关键词,我们发现坐标为深圳的帖子却不多。

在创业和老板浓度最高的深圳,为什么这个创业想法不仅没有流行起来,还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心血来潮的假大空?

有人推测:深圳那么高的租金,30元一天,至少有100人同时在公司摸鱼,才能覆盖房租的费用,不然就是在做慈善。

“加上人员又不流动,大概率一坐坐半天,怕是开业即倒闭。”

况且,深圳和其他城市不一样,在家里待不下去的深圳失业人士,一般聚集咖啡厅、图书馆和自习室。

收费的咖啡馆和自习室先不说,深圳的图书馆是免费开放的,有些还是24小时营业,比付费购买工位划算。

而且,从社交平台上失业人员的帖子来看,深圳人相对来说会更加务实一些,失业了首先是想办法搞钱。

他们会领失业金、做日结、去摆摊,或者修改简历疯狂面试,尽快找到新工作。付费上班这件事,发生在深圳多少还是只适用于少部分人。

失业者的“过家家”

看似躺平,实则焦虑

“假装上班有限公司”这个概念爆火于2024年年末,不仅在失业者中广泛流传,还在打工人的社交圈流行了起来,成了打工人和失业者对2024年职场的幽默总结。

“假装上班,看似工作,实则躺平。看似躺平,实则焦虑。”

这个概念更像顺从于时代的要求应运而生,要是放到10年前,多多少少都会有人怀疑:脑子是不是摔坏了,时间就是金钱,还要假装上班浪费时间,还要倒贴钱。

以前的人和现在不一样,人们有干劲,热爱工作,愿意为工作鞠躬尽瘁。今时不同往日,在下行周期的当下,真实的职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剧本杀,每个人都会入戏。

“假装上班有限公司”不仅是个人情绪的发泄,也是年轻人面对严酷职场现实的一种自我安慰。

打工人们在这种职场“过家家”中,构思起想象中的职场环境:

上班时间在法定范围内,最好是朝十晚五,周末双休,不强制加班。公司包一顿午饭,做好员工的后勤工作,让员工安心做自己的事情。

公司没有那么多的人情世故需要面对,同事之间无需过多沟通,每个人只需要专心做好分内之事。讨论时可以向老板说不,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工作这件事情上有更多的主动权。

公司可以不介意空窗期,接受人生拥有低谷期。入职不需要被背调,不用再怕前司说坏话,双向选择的可能性变大。

年轻人不仅是在“玩梗”,更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职场中的困境和心理状态。当下他们对于好单位的定义,非常趋向一致——“人性化”,即把员工当成一位有思想的人来看待,平等地去对待。

可惜的是,从大趋势来看,这注定只是打工人的“南柯一梦”;所以只能妄想,付费打造出一个更有人情味、更人性化的“理想公司”。

一位在深圳失业了500天的程序员,目前正在寻找“假装上班有限公司”,躲避家人对于她找工作的催促。

她感慨: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有时候离谱的调侃背后是无奈。“能够理解大家现在工作或失业的不容易,那不是生活上的困苦,而是精神上的折磨。”

这不仅仅是个人在大环境中的挣扎,更是整个社会对职场文化反思的缩影。

2024的年末,打工人以幽默的调侃提出无声的抗议,希望在新的一年,关于就业、失业、心理健康,都能被职场话事人看到,最终创造一个更加人性化和健康的工作环境。

———— / E N D / ————

作者:白粥

来源微信公众号:深圳微时光

题图来自Pixabay,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