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职场先生MrCareer
职场先生为大学生提供一站式的求职服务,拥有来自海内外世界500强、科技、投行、咨询、会计等行业的优秀导师,通过海量成功求职案例和经验,深刻的求职趋势洞察,为大学生提供兴趣挖掘、职业规划、技能培训、定向辅导直至求职冲刺的咨询和培训解决方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  ·  领导说“不想干就辞职,有的是人干”,千万别回 ... ·  17 小时前  
HR新逻辑  ·  ​不打卡、没有KPI,为何全员还更拼命? ·  18 小时前  
人力资源数据分析  ·  我们给国央企的HR 同学做的本地化的 ... ·  2 天前  
中国人力资源  ·  拒绝“挂靠代缴”!这样的参保方式包靠谱的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职场先生MrCareer

工银瑞信基金90后女员工意外去世:工作不开心就直接辞职吧,别把公司当成家

职场先生MrCareer  · 公众号  · 职场  · 2019-11-27 11:44

正文



网易前员工身患重病被辞退后
又有基金公司90后女员工意外去世
加班重灾区金融圈开始瑟瑟发抖
毕竟投行要做财报与出差调研
证券人员要忙着分析报告和路演
交易员得在亚欧美多个时区连轴转
想赚钱又想安逸真的太南了



前天才看了网易前员工身患重病被辞退的文章,这么快又看到一基金公司90后女员工意外去世。 真的很让人叹惋。


这位年仅24岁的女孩, 今年6月刚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 ,生前在工银瑞信基金公司工作。

11月19日18点40分,她因情绪不好独自离家,在北京方庄附近失联。 失联后经警方和家属全力搜寻,在11月22日晚间确认自杀身亡。

图/微博


根据媒体报道,王某某在工银瑞信基金公司的日常,是在每天交易部门完成之后(也就是每天下午17点后),才开始正式工作。


要负责每天的净值核算、申购、赎回、划款,第二天的头寸,加班到晚上10点是很正常的。 事发前,她曾说工作压力太大,状态不好,她对家人曾表示最近工作经常出错,什么都做不好,对自己很失望。


是不是抑郁症还不得所知,但是就最近发生了这两件事,有一些体会与分享,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在我开始职业生涯的头几年,我也曾和很多朋友一样,傻傻地认为,只要我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期待的回报。


但事实证明,我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了。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它生存在市场环境中,就难免会遭遇市场风险,而一旦风险来临的时候,连自保都难,又如何能顾及到普通如你我的员工呢?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莫过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


那一年,我所在的企业园区每天以至少倒闭3家的速度日渐衰败,整个公司从上到下,无一不充满了一股空前紧张的气息。


有一天下午,我在公交车里和设计部的一名女同事Anne(化名)闲聊天,那个时候,Anne和我一样,也是刚刚休完产假,孩子也才不到半岁,两个初为人母的新手妈妈,在一起总觉得有聊不完的话,唯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获得短暂的欢愉。


可就在第二中午休息的时候,Anne在QQ上给我发来一个链接,正是昨天我和她打听的某款品牌的尿不湿的购买链接,然后,她怅然地说了句: “好自珍重!


收到这四个字的我赶紧来到她的办公室,这才发现Anne已经离开了。


原来,Anne上午被人事部叫去谈了话,被成功地劝退了。


公司给到的劝退理由简单而明确:


1、Anne负责的某区域海外市场产品因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产品订单量呈现“断崖式下跌”,而Anne作为该产品的设计师,渐渐变得没那么重要;


2、Anne产假休完回来,还有每天一个小时的哺乳假,投入到工作的精力和专注度多少会受到影响,而她的工作量越来越少,交给同部门的其他同事完全没有问题,也就意味着,Anne不再那么被需要了;


3、Anne来公司的时间较长,薪资也涨到了一个不错的水平,对于公司来说,她的产出和在她身上的成本投入渐渐变得不对等了,慢慢地,变成了公司的负担......


从劝退Anne开始,公司上下“人人自危”起来。


我至今还记得,很多在公司干了十几年的老员工们都哭了,他们说,公司对自己的意义已经完全超过了一份工作的范畴,在他们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份物质保障,更是一份归属感。


但这份难能可贵的归属感,在市场规律面前依然不堪一击!


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才真正意识到,在企业打工从来都不是长久之计,更没有什么所谓的“稳定”——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为自己谋划,一旦公司遭遇危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随着经济的逐渐回暖,留下来的员工恢复了原先的薪资待遇,人们好像很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继续一天天地过着重复的生活。

那个时候的我开始琢磨,我未来的路到底要怎么走?

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但又不知道往哪里发力: 我和很多人一样,上着一天又一天的班,每天忙碌的不明所以,回到家中如一滩烂泥,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不想做。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像是在黑暗里摸索,没有人能够明白我的痛苦,他们都说我想的太多,他们都说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是啊,在他人的眼里,我有个不错的家庭,有份稳定的工作,只要好好做下去,就能和很多人一样,安稳退休,有何不好吗?

可是,这真的是我想要的人生吗?

况且,从危机中侥幸逃脱过来的我,渐渐地对企业以及个人发展有了冷静的思索和认识。

我渐渐明白,企业不是家更不是学校,除去少数大公司可能会有人才发展战略之外,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根本不会把“人”当做“资源”,更多地是把人当“工具”。

有些时候,老板告诉你,公司离不开你啊,你所在的岗位多么重要,请不要当真,有可能只是, 这个岗位没什么人愿意做,而公司的活儿总要有人做,你是性价比最好的那个 ——并不代表你有什么核心竞争力,更不代表你具备所谓的“不可替代性”!


我渐渐意识到,自我探索和成长之路,是没有人可以替你完成的。

在漫长的时间里,我学习各种知识(尤其以人格类和心理学居多)、参加过读书会、去到心理咨询机构做疗愈,等等,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 在过去将近30年的时光里,我几乎都是按照他人的期待在活,我从来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从来没有认真分析过自己的特质和优势。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我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有不少来访者在咨询快结束的时候会问我一个问题:“晓璃老师 ,我该怎么做,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呢?


从过往经历以及千万来访者的咨询案例中,我总结出三点心得和体会。



1、有意义或者有价值,是我们内驱力的根源;


虽说人可以很理性,但终究, 我们都无法逃脱两样东西,一是意义,二是价值。


如果一件事情,我们无法感受到意义和价值,就很难调动我们的内在驱动力去付诸行动。


这是很多人在职业中出现拖延、倦怠甚至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可以帮你审视和判断当前所处的局面:


1)、你的身边有没有你这个领域的成功人士? 如果有,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不是你想要的?


2)、如果你有了自己的孩子,未来,你希望孩子从事你这个行业吗?


如果在这两个问题上,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在当前的工作中能感受到意义,你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提升你的能力,努力在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如果在这两个问题上,你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你需要予以重视和觉察,对你而言,更为艰巨的一条路即将开启,那就是,重新认知你自己。



2、你的特质倾向才是能力的根基;


人毕竟不是机器,如果你的内心充满了冲突,甚至对当前的工作充满了抵触情绪,你是很难全力以赴的,更谈不上做出什么成绩了。


这个时候,你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和分析自己的特质。


所谓的“特质”,我更倾向于解释为,个人在多年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认知及行为模式,也就意味着,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你是倾向于如何看待、分析并处理这件事情的——这种倾向被称为“特质”,既然是多年形成的,可想而知,它的影响是有多深远,改变起来是多么艰难!


在生涯规划领域,我们主张每个人都要“顺势而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认识到自己的特质之后,不要试图取长补短,而是尽可能去“扬长避短”。


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恰好匹配这样的特质倾向,这个人无疑是身心和谐的,TA可以强化自己的倾向,直至形成鲜明的优势乃至个人风格; 但如果TA所从事的工作不幸和TA的特质倾向相违背,那么这个人是身心割裂的,TA会感受到痛苦、焦灼、甚至长期的软弱无力。



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特质是有多重要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一个人惯用框架式的思维方式,表现在行为上多是循规蹈矩、不擅长创意,更适合按部就班、稳中求进的工作节奏,这个时候,如果你把这个人放到一家创业公司,里面杂乱无章的工作节奏和各种突发状况会让这种特质的人感到极为不适——这就好比一颗种子,偏偏长在不适合自己的土壤中,想要发芽开花,真的是难上加难!


如果这个人能够尽快认识到这一点,寻找适合自己的环境,显然会让自己的职业发展顺畅很多。



3、打工绝非长久之计,一定要多为自己打算;


眼下流行一种声音,那就是,能够996居然是一种福报?


这显然是在偷换概念,事实上,从我自己的过往经历以及完全咨询案例来看,我坚定不移地认为,在企业环境下,真的没有任何一份工作,是值得我们拿命去换的!


如果我们不为自己多做些积累,正应了那句话: “肥了他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作为打工者,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醒,尽可能地让自己的能力早日“市场化”,这样才能抵御未知的风险和变故。


正如有人说的那样,程序员们可以自己写程序接外包,文案们可以自己找路子给自媒体投稿,美术可以接插画的活儿,热爱文学的有空就多写写,说不定你的人生还能开启新的可能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