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生产的农机及水泥面切缝机
谈及山工机械创业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及“百元图纸”的故事,这是传诵在几代山工机械人的佳话。上世纪70年代初,老厂长王国才率领几名骨干来到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为首都机场建设项目交付水泥面切缝机。在建设中的首都机场,大家无意中见到了一台轮式装载机。在那个中国的工程机械刚刚起步的年代, 像装载机这样的先进设备极其罕见, 这个“力大无穷”的钢铁大家伙瞬间成了大家心心念念的”宝贝”。在回山东的火车上一行人就热烈讨论起来: 什么时候咱们也能生产这个产品?有了这个产品,工厂以后生产方向问题就解决了!有了这个产品,生产规模才能做大!咱们工厂要做大做强就需要这样的产品……
回到工厂后,老厂长即刻安排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查和用户走访,最终得出结论:在全国都在进行基建的背景下, 轮式装载机的市场缺口大、需求急迫。然而计划经济时期的工厂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只有少数几家国有企业可以“按计划”生产工程机械装备,可是当时的山工机械并不在其列。若想自主生产轮式装载机,“如何得到设计图纸”是摆在创业者面前的头号难题。
四处打听,几经周折,老厂长花了100元从市场上淘回了一套轮式装载机的设计图纸。拿到图纸,装载机的试制工作便马不停蹄地开展起来, 包含变速箱、液压缸在内的大部分零部件都是工厂自主生产和组装完成的。没有生产经验,就一毫米一毫米的“抠图纸”;钢材供给不足,就跑遍机械局和其他小工厂去协调资源;新品试制人员不足,厂领导就既盯生产又抓管理。就这样,历时近一年,第一台JZ425装载机终于在1977年5月试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