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文学、艺术、体育、历史、旅行等题材的文字源。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若将荀彧当做曹操麾下第一谋士,就太简单了

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7-01 12:27

正文

这几天有个剧在播,后台有人要这个。

重新放一遍吧。

这个也会放在秋天的新书《三国志异》里。




东汉末,曹操扶持汉献帝,为了什么呢?

这是道送分题。您自然眼都不眨,便说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嘛!”

然而着实未必对,这句话,还真是罗贯中在小说里,安给曹操的。按正史,乃是袁绍谋臣沮授,首先跟袁绍说:

您家祖辈都侍奉天子,大家都知道您忠义;如今朝廷宗庙涂炭至此,没人去扶保天子,体恤百姓。您就去把天子迎到河北来,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养士卒去讨伐不听话的,谁能挡啊!”

(“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讬义兵,内图相灭,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鄴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是故,“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袁绍麾下沮授的主意。

曹操呢?他的口号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侍奉天子,号令诸侯。

——当然,事实上,对外说是奉天子以令诸侯,对内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是一回事。无论在袁绍还是曹操手里,天子都是个玩具而已。


但本文主旨,不是为了玩“挟天子”、“奉天子”这个文字游戏。

问题是:既然天下都知道,天子是个玩具,挟他有个鸟用呢?诸侯又不是白痴!


袁绍当时没听沮授的话,去迎汉朝天子汉献帝,好拿来挟一挟,是因为他的其他手下郭図、淳于琼说话了:

“汉朝完蛋许久啦,兴复他干嘛!而且如今军阀割据,群雄逐鹿,讲究先发制人。如果咱们保了天子,动辄要上表等他下指示,听还是不听呢?”

的确如此。事实是,曹操保了汉献帝,自己掌握汉朝朝廷名义大权,诸侯也并没屁滚尿流,望风而降。本来嘛,汉献帝又不是原子弹,拿出来吓唬谁啊?曹操后来以汉朝丞相身份,南下找东吴,周瑜跟孙权说了句名言,说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你奉天子有啥用?周瑜一句话就给否了。


因为汉献帝自己,乃是大枭雄董卓所扶持登基的。董卓在汉末的声名,着实不算光彩;诸侯又是赳赳武夫,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汉朝已经凋零,你个天子出诏书,奈何咱不听,你能怎么样?

——八国联军侵华前,李鸿章们为首的汉人封疆大吏,就机智地抱团,大搞其“东南互保”,说朝廷下来的诏书都有问题,不奉令。天高皇帝远嘛!你能奈我何?

所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到底有什么用呢?

答:事实是,曹操挟天子以令的,不是诸侯,主要是诸侯的手下人。



宋朝时,赵匡胤搞杯酒释兵权,对部下们说了这么句厉害话,吓得部下们立刻上缴了兵权:

“人谁不想要富贵呢?一旦有人强行给你们来个黄袍加身,你们想不当皇帝,还由得你们?”

是啊,在乱世中,许多时候,诸侯不是爱听自己手下的话,只是大家都是军阀,不得不听。不听?反给你看!


曹操征定四方,扫荡诸侯,当然很能打;但至少有三个军阀,是被手下人哄着,投降了曹操的。哪三个?

曰南阳张绣,曰荆州刘琮,曰汉中张鲁。

——张绣杀了曹操的儿子曹昂、名将典韦,对曹操很是忌惮,在袁绍和曹操之间权衡押宝。他手下谋士贾诩,乃是三国数一数二的人精,先是亲自开口把袁绍使者给赶走了,自己又跟张绣说: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很在意信誉;你跟他有仇,去投靠他,正好让他彰显自己宽厚大度嘛!——于是张绣投降了曹操。曹操果然对张绣厚待,不计前嫌,还拉着贾诩的手说:

“使我信重于天下的,就是你啊!”

——刘琮的父亲刘表一死,刘琮的妈妈蔡氏、舅舅蔡瑁,加上荆州原有的名流谋士蒯越等,都劝他投降。于是偌大的荆州,直接归了曹操。

——张鲁在汉中时,觉得自己在山窝窝里,无人能左右,一度想自称王,被麾下谋士阎圃劝阻;后来曹操打将过来,张鲁打不过,意图直接投降,阎圃劝他别趁着危急时投降,先走到四川去,谈判之后再投降。张鲁都乖乖听话了。


曹操南下东吴时,东吴有过著名的战与降论争。张昭与诸文臣主降,鲁肃与周瑜主战,这段子后来被敷衍成“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天下皆知。如果乍看这个,会很奇怪:孙权年轻气盛,二十六七岁的年纪,要战要降,自己一句话的事,跟大家讨论那么久干嘛?

结合一下上面三个例子,便不难明白了。


曹操挟天子,令的不是孙权、张绣、刘表、张鲁这些诸侯,而是他们手下的人。

汉末群雄,还真得被手下人掣肘着。

——刘表自己,是朝廷委派的荆州大当家,没有兵卒,匹马到荆州。完全是蒯越、蔡氏这些士族派系,帮着刘表定了荆州。所以刘表一死,荆州战与不战,蒯越和蔡氏是很有话语权的。

——孙策刚定东南时,手下没读书人;张昭是彭城名士,南下之后,江东若干大族都对他敬服。所以后来孙权都不爽,跟张昭吵架时说:“吴国士人,进宫拜我,出门就拜你。我也算给你面子了!”


鲁肃劝孙权战曹操时,说过句大实话。这才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真意:

“如果我鲁肃去跟了曹操,曹操还会让我当官;孙权您如果跟了曹操,那是什么下场?!”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诸侯们当然都知道,自己跟了曹操,未必有什么好下场;但架不住自己麾下的读书人士族,心向朝廷。仔细想想,也正常:诸侯手下的人物,好比个私企打工的,曹操代表政府过来招安;私企老总也许不乐意,私企打工的却愿意去编制里,多好啊!

曹操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全称是,“挟天子以令那些诸侯手下非常得力的士族与小军阀,逼得诸侯没法不服气。”


于是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天子,对士族影响力那么大呢?


荀彧,字文若。

《三国志》列次叙传,《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将他、他侄子荀攸和刚才提到的贾诩,合传列为曹操首席三大谋士。荀彧排第一。在曹操所有非曹姓宗族里,排名第一。

荀彧自己容貌俊美、爱配香囊,曹植说他“冰清玉洁”,司马懿说他“书传的古人我不知道,反正近百十年来,我见过的贤人,没超过荀令君的。”曹操直接说他“吾之子房”,比作张良。是当时第一等人物。

但细读正史,很是微妙:您会发现,荀彧并不怎么跟曹操上战场。曹操身边的谋士,荀攸、贾诩、郭嘉等负责日常进言;荀彧常镇守后方,跟曹操通信。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跟袁绍相持,比较困难,写信给荀彧问怎么办,荀彧跟他说什么“扼其喉而不得进已经半年了,应该用奇了”等等。

看似就是个书信鼓励,给个大方针而已。

荀彧究竟是干什么的呢?曹操的后方第二中央?主持日常工作?写信鼓励鼓励曹操?

也不这么简单。


东汉的士族,多出汝南和颍川两地。汝南是袁绍家为尊,所谓四世三公,代代都要进中央的;荀氏则是颍川帮的大家。荀彧和沮授,几乎同时提出迎立汉献帝的主旨,在迎了汉献帝后,荀彧成了尚书令,即天子的秘书。

可以说,荀彧等于是汉献帝与曹操之间的一道桥梁。

此外,他又举荐了大批人物给曹操,诸如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荀攸等,妙在荀彧介绍的这批才子,大多是颍川士族,于是就形成了曹操手下,一个颍川士族集团。

由于荀彧的缘故,颍川是曹操最关键的后台。官渡之战,荀彧可不止写信鼓励曹操。后来曹丕登基,很快就给颍川郡许多福利,理由是:

官渡之战时,曹操其他地方都不听命令了;只有颍川,老弱都帮忙输送粮食。真是大魏国的根本啊!

(“颍川,先帝所由起兵征伐也。官渡之役,四方瓦解,远近顾望,而此郡守义,丁壮荷戈,老弱负粮。昔汉祖以秦中为国本,光武恃河内为王基,今朕复於此登坛受禅,天以此郡翼成大魏。”)

当然,荀彧与颍川士族集团,还不只是帮忙输输粮。


曹操征定天下,有武的一手,那就是他自己能打;也有文的一手,那就是荀彧为首的士族集团。本来曹操在读书人那里,不算有面子:父亲曹嵩是投托宦官门下的,很没面子;但因为荀彧与他手下那批人,与汉朝天子一结合,形成了一个士族班子。这对其他诸侯门下那些读书人,诱惑极大。

某种程度上,荀彧高风亮节、世家公子的儒雅形象,是曹操真正的招牌;而他善于推荐人,至少在前期,令曹操大大受益——至于后期,荀彧的影响也对曹操产生了掣肘,那是后话了。


事实上,东汉末年,挟过天子的军阀,不止曹操一家。董卓立了汉献帝,之后吕布王允、李傕郭汜,都多少把持过汉献帝,但从未有如曹操般成功者,因为其他诸侯虽然各有本领,到底还是土鳖军阀,手握着天子,却没把天子用到位。

汉末士族势力,袁绍靠着四世三公的号召得人心,刘备靠着宗亲血统和个人魅力奔走天下,东吴得靠朱顾步陆等宗族,加上张昭这些北方士大夫镇场。曹操所以独出众,在于他前期,依靠荀彧为首的颍川士族集团,加上汉朝天子,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核心。这个士族核心对土鳖军阀也许没有震慑作用,但对军阀手下那些办事的读书人,却大有感召力。


所以曹操平了北方后,录前后功劳,要给荀彧封万岁亭侯,表章的第一句就是:思虑智谋应该首先受赏,战争的功绩抵不上朝堂国家的勋劳啊!

(“臣闻虑为功首,谋为赏本,野绩不越庙堂,战多不逾国勋。”)


荀彧当然要推辞,但曹操给他写信,说“我和你共事以来,创立朝廷,你帮着匡弼,帮着举荐人才,帮着出谋划策,也真太多了”

——某种程度上,荀彧已经不是曹操的谋士,而是曹操的合伙人。他不只是日理万机处理日常工作,他还为曹操团结着一个能感召士大夫的中央

没了他,曹操奉立天子,效果怕要差很多。



荀彧后来死得,比较微妙:《三国志》里明写,曹操要当魏公,荀彧不赞同;之后曹操南征,把荀彧留在寿春,荀彧忧虑而死,次年,曹操就当了魏公——其中意味,不难明白。

各色注引与《后汉书》,更是八卦,说曹操如何给荀彧送了个空盒,暗示他自杀等等。反正,“曹操要当魏公,荀彧不答应;曹操把荀彧留在寿春,也许送了空盒子,荀彧死,曹操当了魏公”,这个流程是没问题的。


但这里面,细想也很微妙。

按曹操平定北方后,势力当然姓曹,但都城许昌,乃是荀彧管事,军师参谋长是荀彧的侄子荀攸,管冀州的,也是荀家的人,曹操未必多开心。

之后,曹操就出了著名的求贤令,要求各色人等,无论品德如何,只要有才,就能当官。

考虑到先前朝廷的干部,都是荀彧的人,曹操这么做的目的,不难明白:要换荀彧的班子了。

所以荀彧自尽,动机其实也不难解释:他与曹操彼此扶持的关系,似乎也是到尽头了。

当然,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在敌对方看来,曹操这个大奸臣确实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至少在荀彧活着时,汉朝还有点尊严。终荀彧一世,本来已经被郭図们判了死刑的汉朝,名义又续了二十多年命。连曹操自己也吹嘘过,如果天下无他,不知多少人称孤称王。


至少在荀彧活着的时候,汉朝还在,天子还被奉立着;除了昙花一现的袁术外,没有人称帝称王,到他死时,乱世也算收拾得差不多了。以荀彧自己的身份,他与那些被他感召的士族,确实也算做到“奉天子以令不臣”了。他为汉献帝点了汉朝最后一盏灯,感召了军阀属下各色人等,至少在名义上,又回到了汉朝羽翼之下。所以曹操与他失和,也是必然:他的存在感太强了。


如前所述,荀彧不只是曹操的谋士、曹操的总理,还是曹操的合伙人。荡平天下时,他和曹操共同利益;到曹操露出野心时,利益就有冲突了。

他死后,曹操称公称王,三国各自称帝,那是他无法控制的事了。


苏轼如是说:

“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
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那些追随他的士族,也是因为相信了他,而投身于曹氏的。荀彧就这样奉着汉朝,到奉不下去了,就像伯夷叔齐那样,在一个时代即将结束时,选择不食周粟,死去了。

但直到死去的那一刻,他至少还是“奉天子”的。是一个汉臣,让汉天子保有着一点点尊严。


甚至关于三国的两本史书里,都有不同的意见。

《三国志》里,荀彧是魏的谋臣。

《后汉书》里,范晔却是将荀彧当汉臣对待的。


“明年, 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为魏公矣。 ”

再感受一下这行字。陈寿不敢多说什么,但是,“以忧薨”、“遂”,这两个字的意思,味道深了。“遂”的意思是,“于是,就”,是承接着前一句的,也可以理解为,得偿所愿。

“荀彧死了,曹操于是就(得偿所愿)当了魏公。”

荀彧一生的得意与感伤,都在这个“”字里头了。终于在他活着时,曹操没敢怎么样。终于在他死了之后,汉朝没有了。

他是魏国第一谋臣还是汉朝最后的谋臣,历代史家争论不休。一个折中的说法,或者是:

荀彧终究知道汉朝不可复兴,只是与曹操合伙,为汉朝延了二十几年命,解决了一些军阀,最后,到终于无法再撑持下去了,便以身殉了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