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猿猴GISer
GIS遥感交流学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城发布  ·  明确了!可放宽至70周岁 ·  17 小时前  
南城发布  ·  明确了!可放宽至70周岁 ·  17 小时前  
逆行的狗  ·  搭建属于你自己的AI知识库 ·  昨天  
逆行的狗  ·  搭建属于你自己的AI知识库 ·  昨天  
昆明警方发布  ·  “顶流”眼中的昆明公安 ·  2 天前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常青松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猿猴GISer

一个学习GIS时的坏习惯

小猿猴GISer  · 公众号  ·  · 2024-05-17 18:20

正文

前两天在得到上听刘澜老师的学习力课程。 里面提到成年人学习有10大坏习惯,其中一个坏习惯是“碎片化学习”,让我印象深刻。
这里的“碎片化学习”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而是学习时,今天学点这个,明天学点那个,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学习了一堆碎片化知识,不成体系。
举个例子,能看这篇文章的朋友通常是工作或学习中跟GIS有交集的,其中很多还是GIS科班出身,大家肯定都掌握了很多GIS知识和技能。
现在 请你思考个问题:什么是GIS呢?


(给你10秒钟想想)


可能很多同学在这里并不能给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这其实就是一种碎片化学习的表现,学习了很多GIS知识,但不能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形成一个宏观的理解,这就从侧面反应出学的不成体系。

那如何摆脱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呢?
刘澜老师给出的标准参考答案是建立 模式化学习 方式。

模式化学习和碎片学习是相反的。模式化学习,学习的是模式知识,就是关于事物的深层结构的知识。而碎片化学习,学习的是碎片知识,是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特征的知识。碎片知识是孤立的、表层的知识,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也不成体系。

那如何进行模式化的学习呢?

通过“模式化学习金字塔”来学习。金字塔的最底层,叫作“零学习”,学习者什么有用的内容都没有学到。再往上一层,叫作“单点碎片化学习”,学习者学到了一个相关的知识点。再往上,叫作“多点碎片化学习”,学习者学到了好几个相关的知识点,但没有在这些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再往上,就是“模式化学习”,你学到模式了,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起联系了。再往上,最高一层,叫做“模式迁移”,你能够把这个模式迁移到别的领域进行应用了。

进行模 ,具体可以怎么做 呢?

如果把知识比作一棵树,碎片化学习就是在树叶层面的学习,模式化学习就是在整棵树层面的学习。

怎么在整棵树层面学习呢?

围绕树干和树枝学习,而且在树枝和树叶之间、在树枝和树枝之间建立关系。模式化学习的方法,就是帮助你在模式和碎片之间、在模式和模式之间建立关系。

关于什么是模式化学习,我们暂时就说到这里,想了解更多内容的同学建议去 得到 学习上刘澜老师的学习力课程,非常推荐。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学完这门课后,关于如何学习GIS的思考。
首先上面的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模式化学习和碎片化学习,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层次关系。模式化学习是以碎片化学习为基础的。
那如何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呢?我梳理了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明确学习目标。
搞清楚自己为啥要学习GIS,不同的学习目标对应的学习范围和学习深度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是前端工程师,工作中偶尔需要在网页中实现地图功能,那你只需要把地图API学明白就行了。但如果是 经常需要和地图打交道,那你就需要再深入一些,把地图实现的原理学明白了。
如果你是售前工程师,工作中经常需要给客户介绍GIS业务系统,那你需要把GIS的基本理念和整体流程学明白了。
如果你是GIS开发工程师,那你需要把GIS学明白了,把计算机 明白了,把测绘、地图、遥感等知识 明白了,把所在行业的业务知识学明白了。
明确了学习目标以后,接下来就是确定学习 范围

第二步,根据目标画知识树。
把需要学的知识,用树状结构画出来。
画知识树时, 先把树干和树枝画出来,也就是我们平时写文档时的题纲,然后给每一级标题用一句话描述一下它是什么,如果它下面还有小标题,就再简单描述一下它下面这些小标题之间的关联关系。
这个步骤画的知识树,到这个颗粒度就可以了,不需要再细了。
这个阶段,要打快仗,不要恋战,快速梳理出整体的知识脉络,对各部分先有个宏观的认识。
画知识树时,重点是聚焦那些不变的知识, 这里不变的知识是指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理论知识。
这些不变的经典理论知识去哪找呢? 教科书、经典著作、经典导论书籍等,去这些书里找准没错。

第三, 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出发
前面画完知识树后,通常大家的惯性思维是按照知识树结构挨个学,因为我们上学时都是这么一路学过来的。
那这么学效果怎么样呢? 大家应该都 有发言权,反正我是经常学着学着就犯困了。
原因就是这么学很难让人提起兴趣。
如果我们从当前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开始学呢?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你在工作中遇到 问题时是什么状态?
是不是求知若渴,四处寻找答案,百度、谷歌、人工智能、问同事、翻书等等方法能用的全都用上,只为快点解决问题。
这个时候的主观 学习 意愿是最强的,不管这个主观意愿是来自兴趣,还是来自压力,总之 千万不要浪费了这么好的学习动力。
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出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的学习效果能及时得到反馈。学会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学不会就迟迟解决不了问题,还要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
单看解决问题这一步,好像和我们以前通过工作实践来学习没什么两样,还是碎片化学习,那如何能在此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到模式化学习呢?方法就是要结合前面画的知识树来学习。

第四步,结合知识树来学习。
在上一步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一定不要只是简单的把网上搜到的答案直接拷贝过来,而是要趁此机会学习问题背后涉及到的知识点,搞明白它们背后的原理。
这些知识点都属于碎片知识, 把这些 碎片知识 放到知识树中, 然后 和整体结构关联起来 后左右的其它碎片 知识关联起来,在它们彼此之间建立关联关系,这样就成为了模式化学习。
另外,这些学到知识用什么方式记录也很重要,一定要 按自己的理解写出来,最好是写出来后再给别人讲讲,能给别人讲明白就说明你是真的掌握这个知识了

回顾这四个步骤,前两步是建立知识结构,后两步是通过在工作中不断的解决问题,来学习新知识,同时把这些新知识整合到前面的知识结构中。 这样随着时 间的推移,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积累 的知识也越 来越多,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

建立起知识体系后能达到什么效果?
举个例子,关注我公众号比较久的同学,应该知道我之前写过一篇如何在 leaflet中对互联网地图 瓦片 进行纠偏的文章。
当时就是遇到了在leaflet中使用互联网地图 瓦片 时,地图总是会有偏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尝试了很多方法,直到把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主要知识点“瓦片地图原理”学明白后,通过对互联网地图瓦片摆放位置 纠偏,最终堪称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后来前端框架升级为了mapboxgl,它的底层也是基于瓦片地图原理,所以参考前面的方法也能把mapboxgl中的互联网地图偏移问题解决了。
这就是在掌握问题背后的知识点后,同类问题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再举个例子,在前段时间的一个项目中,客户要求使用的本地坐标系,但又无法提供这个坐标系的准确参数,只说我们现在的系统就是用的这个坐标系,你们这次系统升级需要继续使用这个。
我们当时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是mapboxgl默认只支持4326和3857坐标系,leaflet倒是支持自定义坐标系,但因为leaflet不支持矢量瓦片,所以我们也不准备换回去。
那接下来就是两条路,一条是想办法让mapboxgl支持自定义坐标系,另一条是写个自定义坐标系和4326坐标系之间的转换算法。
因为考虑到项目中需要使用RTK采集数据,这一步也要进行4326坐标系和 自定义坐标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