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厚尊
编排:冯中
顾名思义,空间望远镜(ST, Space Telescope)泛指放置于宇宙空间的一类特殊的天文望远镜。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旗下的哈勃空间望远镜(HST, Hubble Space Telescope)。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NASA为维持哈勃望远镜项目耗资巨大,据说前前后后的投资已超过100亿美元,期间的发射与维护过程更是几经波折;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工作波段涵盖了可见光部分,其经过特殊处理后的成图极具美感,自成一派。在天文爱好者圈子里广泛流行的“哈勃色”即是一种因模仿NASA处理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星云照片而诞生的色彩合成法。相较之下,工作于红外波段的斯皮泽空间望远镜(SST, Spitzer Space Telescope)和工作于伽马波段的康普顿伽马射线天文台(CGRO, Compton Gamma Ray Observatory)显然就没那么家喻户晓了。有人将空间望远镜的诞生视为继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之后,天文学发展史上又一座重大的里程碑,因为它帮助人类摆脱了观天视线上的最后一层屏障:大气层,使得望远镜的实际分辨率最大程度上逼近其理论分辨率。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项技术背后非凡的意义,我们还是要从望远镜的分辨率与口径间的关系说起。
对于一架天文望远镜来说,最能表征其性能的参数便是“口径”,也就是物镜端的直径大小,通常用毫米或者米来表示。这是因为对望远镜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它的放大能力(显微系统似乎更看重这个),而是收集暗弱光线的能力。后者由望远镜的口径来决定。同样一个观测目标,在口径较大的望远镜下的观感就像视网膜屏上的高清图片,即使没有很高的放大率也一样能呈现出不错的观赏效果;而口径较小的望远镜的观感则像是打了马赛克的小分辨率图片,即使我们可以通过选择焦段更短的目镜以增加其放大率,也同样无济于事。相信对天文望远镜略有涉猎的读者对此一定不陌生。事实上,光学里有一个著名的瑞利判据可以定量地说明口径与分辨率的这种依赖关系:
公式的左边是望远镜的最小分辨角;λ代表望远镜的工作波长,这里可以取作可见光波长;代表望远镜口径。下表以可见光的中段波长(550纳米的黄光)为代表,列表给出几种典型的光学望远镜的理论分辨率,其中的“角秒”是一个天文学中常见的角度概念,1度=3600角秒。列几项数据以供参考:人的正常裸眼分辨率在60角秒左右,太阳系大行星的视直径多在2~40角秒,典型的光学双星间距多在0.5~20角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