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诗、
读懂诗、
爱上诗!
一直来参加创作营的马达同学说:“你问我参加了几次创作营呀?嗯……参加了 70 次!”
在东尔同学念完这首诗的开篇之后,熊亮老师也如此向我们阐释了诗中的画面。然后你看,同学们在寒假完成的关于这首诗的绘本,也开篇了。你一定能猜出来这里面的主角是谁了吧?
“随着江流而下,开始了。他们高兴的跳起来了你们看到了吗?”
“哦他们摸着水……哦这是整个落霜的场景……哦这个下面是整个天空被月亮照亮了……”
“哎他们问,月亮什么时候发光哇,什么时候能照到我们呐?在江上谁是第一个看见月亮的人?熊爸爸答道,孩子你这是个好问题,这可是个哲学问题呐。江年年不变,可是我们……”
老船夫感叹到“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小小熊问这些问题,我小时候也问过,可是我现在是老水獭啦,时间过得好快,我在这江面上送来送去的。”
从一条小溪流,汇入大江。落霜的时候,连天天只顾着划船、辛苦劳作的老船夫水獭也停了下来,感受到了落霜的美。小小熊所感受到的瞬时的美,被老船夫和熊爸爸也感受到了。
可是小小熊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他睡个觉做个美梦,美梦里有妈妈,他就已经和妈妈共享了这江上一刻了。
在这个故事里,一行人的念白与诗歌一直并行穿插;在故事的结尾,老水獭送走了他们,在回来的路上想到小小熊所问的、所念的,忽然微笑了起来。
江面上,是这么一种诗性之美。
在大人和小孩的心里,对诗性之美的发问,又各不相同
。
故事里这些小片段,其实又何尝不是我们设计创作营的初心?
在寒假那次诗歌创作营里,
那些打动我们的诗中之美,被视觉化的阐释出来了,诗中的不同视角也被不同的角色各自认领
,
在熊一家和老水獭浅白新奇的对话中重新组合起来,令我们读懂了这首长诗,也看懂了其中的诗性之美
。
所以谁说,诗就一定是文字呢?我们所感受到的这些时刻,珍藏在我们脑海中的美妙时刻,又怎么不会是诗?
一年两次的创作营,一次暑假一次寒假,熊亮老师为每一期的孩子们设计边学习边创作的有趣主题,每一次都没有重复。在这次课程中,我们会一起带孩子们将古典诗歌图像化。让孩子们真正的看见诗、读懂诗、爱上诗。
为孩子开启一扇扇门,尤其是诗歌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通过创作来进一步认识古典诗歌,并沉浸其中,让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体悟与发现诗歌里蕴藏的丰富宝藏
。
诗中的意象怎么打动你,这意象也将从文字语言化为视觉语言,浸透到你的画作里。不仅更懂诗,也更懂画
。
这次创作营的主题
━━《寒山与拾得》
李白?豪气。
杜甫?悲悯。
陶渊明?淡泊。
寒山&拾得
?
谁谁谁?
“
他们留这么长头发可他们是僧人来着。可见他们不怎么守清规戒律的,但不代表他们不是好僧人啊,他们很有智慧的,而且还影响了美国的嬉皮士运动呢。
”
“美国人施耐德翻译了很多寒山拾得的诗,当时刚好是美国中产阶级需要破除原先观念的时候,忽然就打开了年轻人对文化的想象。”
这两位国清寺的诗人,就此改变了美国一代年轻人的观念。而且,他们两人的气质也影响了我们这次创作呢。
在这次的创作里,寒山拾得是青蛙与蟾蜍。🐸 佛寺里的各位僧人也都是不同的青蛙。这二位,一改我们对禅修者清净整洁的印象,有点“不修边幅”,还总在课堂上问问题,俩人开的“和合小厨房”还令一众僧人们哭笑不得。最后他们选择离开佛寺的方式也是直接跳进江水里,用“最标准的蛙泳姿势”,游走了。
可是这样的寒山与拾得却会在这个故事里忽然停下来闻闻花,也会在抄佛经的时候互相面面相觑“我们这是在干什么呀?”,也会怡然自得的对待各位师兄师弟的牢骚,在最后双双归隐的时候特别自然的说“我们要走啦,不要太想我们喔!”
『破』,不仅在剧情里,也是这次课程设计中的关键动作。破掉我们对传统水墨的固有认知,破掉我们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阐释,破掉我们对绘本创作的惯常方式。
中国画抛开中国画的传统图式,学习对运动与势的敏感,协调和冲突,空间流动性,韵律味道的微妙把握,这些都与笔墨相关,需要习练体悟,找到感觉,这是这堂课要带给孩子的,笔墨基因和记忆。
这次我们要将笔墨和中国韵味和当代设计结合起来。
是全新的水墨形式,孩子们做的东西有大量资料,并且融合运用,他们会做出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新艺术形式。
——熊亮老师
在六天的时间里,创作营的孩子们创作了不同的小元素,青蛙、蟾蜍、厨具、树、佛寺、钟声…… 这些小元素从简易到复杂
,都需要很多的艺术加工。在这个过程里,对造型再创造,可是需要脑洞大开呢!
这些小元素会在接下来拼合成绘本里的画面,这也和之前创作完整的大画面很不同。在下面这些孩子的创作中,你有没有感受到熊老师所说的“中国笔墨与当代设计”的结合,有没有感受到这样一种新艺术形式?
这次创作营还有一处不同在于,我们有一位挪威插画师“加盟”呐。
就是她━━
奥思尔·康斯塔·约翰森
(Åshild Kanstad Johnsen),生于1978年,成长于挪威卑尔根的艺术世家,卑尔根的气候和地貌特征造就了她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并赋予她的作品显著的特征,使她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挪威插画家之一。作品风靡多个国家,尤其是“
木娃(kubbe)
”系列绘本,在日本等亚洲国家形成现象级热点。
北欧的儿童图画书自然这样一种朴实可爱的基调。奧思尔在“木娃(kubbe)”系列中,倾注了北欧自然的世界观,充满了疗愈人心的祥和与美好,满眼可爱的小形象,加故事人物之间温暖融融的情意,让大小读者都能感到人与人之间、自然和万物之间的和谐。
在两个下午的时间里,奥斯尔给创作营的孩子们分享了木娃的故事,
从一位西方创作者的视角带领孩子们从完全不同的方向进行创作
。在她的两次小课堂中,不仅让孩子惊叹“哇哦绘本还可以像木娃这样”,而且更有趣的是,用她很熟悉的knolling的方式,
教孩子怎样从咖啡渍开始即兴创作,揉成的纸团也可以是一种雕塑,换一个视角又变成了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