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清明节的多重含义和文化背景,包括祭祖、扫墓、踏青和庆祝生命等主题。文章指出清明节是华夏民族思考生命的体现,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同时,也强调了清明节的独特之处,即融合了多重文化元素,展现了生命的活力和文化的积淀。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清明节的多重含义和文化背景
清明节承载着多重含义,包括祭祖、扫墓、踏青和庆祝生命等。它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传统元素,将祭祀、斋戒、沐浴、春游、交友、祛病、爱情等元素融为一体。
关键观点2: 清明节与生命的思考
清明节是华夏民族对于生命思考的象征,体现了生命的活力和文化的积淀。它连接了过去和未来,让人们铭记祖先的祝福,同时也庆祝春天的绚烂。
关键观点3: 清明节的实际意义
清明节不仅是纪念祖先的节日,也是展现生命活力的时刻。人们通过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庆祝生命的绽放。此外,清明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之一,许多人在这一天定下终身。
正文
如果说非要用一个节日来代表华夏民族的文化,我认为应当是清明!
每年清明都是家人谈论死亡与灵魂最多的时间,我们会去扫墓,会不自觉地聊起生死。
扫墓时,孩子们开始在公墓旁边的树林中嬉闹起来,
清明也是个适合春游的时节。
每次过清明节,都会有种复杂的感受:
对于逝者的哀思和迎接春天的喜悦交织在一起,难以拆分清楚。
过节都是有目的的,国外的节日我们通过名称就知道是什么意思。比如情人节、圣诞节、劳动节,都写在名字里了。
端午节是在太阳的最高点祭祀中国的传统图腾——龙神;
最后清明又属于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是需要家人共同庆祝的节日,这是人和。
这还不算完,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清明节又融合了古老的寒食节和上巳(si四声)节。
这让清明节将祭祀,斋戒,沐浴,春游,交友,祛病,爱情等等元素糅合到一个节日之中。
所以清明节这一天我们沟通了生死,还要
展现生
机。
每个节日其实都代表着一种文化属性,代表着一种值得纪念的心态。
并不是的,无论是祭祖还是寒食,无论是踏青还是祛病,其中隐藏着一条主线。
清明节融汇了华夏民族对于生命的思考。而生命本身就不是一件能够随随便便说明白的事情。
在清明到来之时,我们既要面对死亡,又要去享受生活,既要体悟人生中的大道理,又要调整生活中的衣食住行。
生命体现在生存和生活之中,清明节告诉我们去体验生命。
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理死亡;第二次是葬礼;第三次是被所有人遗忘。
“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儿时在老家过清明时是要去扫墓的,穿着要素净,鲜艳的颜色只用于祭祀用的纸钱。
清明前后往往会下雨,农民的坟墓一般都守着自家的田地,真正的落叶归根。
烧过纸钱的坟包上会压着数张彩纸,堆上一层新土,周围的杂草也会清理一空。活着的人希求让逝者在时间的洪流中多存在一段岁月。
长辈们会依次介绍祭奠的祖辈做过什么事情,比如太爷爷曾做过官,不过传承断了,谁也说不清具体是什么品级;
比如爷爷经历了清末,军阀,日军侵华和土匪,被沉重的劳作压弯了背,但老人家一辈子性格开朗,活到了93岁;
再比如奶奶心灵手巧,不认识字但能背下大段的戏文,用一把剪子将窗花剪得活灵活现...
缅怀先人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将一位位先人曾经的努力和奋斗,凝聚成一点点的光照进我们的生活。
“慎终追远”
,了解到先人的不易,才会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
这是你大伯,得急性肝炎去世的,一辈子都在家里吵架,生气太伤身体,在外吃饭也不讲究卫生,得病之后很快就不行了,外出吃饭一定要注意...
听着这些熟悉或不熟悉的人,感受到他们用生命为代价告知我们的事情,自然印象深刻!
记住就是力量,记住前人掉过的坑和走过的路,就能帮助我们走得更远也走得更顺畅。
家族是一个人的本,人不能忘本,这些先人留下的闪光和犯过的错误提醒着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如果说祭奠扫墓是不忘根本,那么踏青春游就是宣发生命的喜悦。
这些养分转变成力量,让我们在新的生活中绽放出激情与活力。
踏青往往在下午开始,清明节传承了另外一个传统节日“上巳节”,即农历三月初三。
相传这一天是女娲造人的日子,神话中的天神在这一天创造了人类,世界从此活泼起来。
又相传这一天是轩辕黄帝的诞辰,在古老而蛮荒的大地上,华夏的领袖在这一天诞生,中华文明从此有了自己的图腾。
这一天更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九霄之上的天宫之中也充满了欢笑。
清明节适合与家人一起踏青,柳树已经挂满了嫩芽,玉兰花已经盛放;
桃花、杏花正当季,满树的粉红与金黄洒落一地的灿烂。
公园里小河边都是游玩的人群,三三两两的少年在河岸边游玩,小孩子们穿梭在花丛中。
欢声笑语是此时的主题,这种欢笑仿佛从古一直延续至今天。
那正是中国传统的女儿节,女孩们在这一天洗浴并结伴外出游玩。
除了踏青之外还有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拔河等等游戏。
在这一天年轻的男女们相见,一起郊游,一同庆祝,许多人在这一天定下终身。清明又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是夫妻团聚之日)。
再向前六百年,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正在会稽山下的兰亭中绽放,文人墨客们在这一天见证了不朽华章的诞生。
“幕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雩,咏而归。”
这首歌一唱就是两千五百年,华夏大地上,每到清明前后,中国人就会离开房舍走向郊外,用欢乐的游戏为生命唱一首颂歌。
在清明这一天,我们通过祭奠和缅怀承载了来自祖先的祝福。
中国人讲究阴阳,过往为阴,未来为阳,
在这一阴一阳之中,我们链接起了过去
和未来
。
有的人一生顺风顺水,心想事成;
有的人坎坷跌宕,大起大落;还有的人平平淡淡...
仔细回想那些触动我们的闪光点,就会发现能够记住的都是:
人们在一生中,用行动追求文明,经过数代人才能积累出一点文化。
而成百上千年的沉淀,才能奠定一个民族的文化,进而融汇成一个民族的文明。
在清明,融入到生命的长河中,踏着前人的脚步,走向更文明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