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枫藤
枫藤:成长价值者。 读市场,读人性,读你我他;爱股票,爱生活,更爱钱生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Python爱好者社区  ·  “给我滚出贵大!”郑强出任贵州大学校长,打算 ... ·  3 天前  
Python爱好者社区  ·  python接私活,yyds ·  22 小时前  
Python爱好者社区  ·  DeepSeek 最新中国大学排名 ·  22 小时前  
Python开发者  ·  国产 DeepSeek V3 ... ·  4 天前  
Python爱好者社区  ·  史上最强!PINN杀疯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枫藤

这年头,“韭菜”真的成精了!

枫藤  · 公众号  ·  · 2021-05-18 18:44

正文

前段时间 ,某选秀节目相关新闻频繁出现在各大平台热搜榜。

只不过并非是美名,而是被爆出选秀背后的全套产业链的大瓜。

这事儿得从这个选秀节目进入打榜投票环节说起,观众需要购买赞助商的奶制品来为选手助力。

如果你是某个选手的粉丝,你就要花钱买这几款饮品,才能通过扫描奶箱里或者瓶盖上的二维码给他投票。买得多,选手才能上榜。

这不仅导致了粉丝纷纷掏钱几箱、十几箱甚至几十箱地买,还引发了“黄牛”纷纷囤积、倒卖“奶票”的现象。

而引爆社会热议的就是这件事的后续——大量被打开盖子的奶制品被倾倒一空。

(网络热传“倒奶”视频截图)

为什么会造成这一现象呢?因为赞助商把一部分投票二维码设置在了瓶盖上,要想扫码,就得先把这些饮品开盖。

开盖了的产品自然转手不出去,对“黄牛”来说,直接倒奶回收瓶盖和包装才是省事又方便的解决方案。

(各电商平台都有很多人卖“奶票”、“奶卡”)

事情进一步发展,很多人发现这种打投的现象在选秀节目中并不少见。

甚至在这个选秀节目的上一季,也一度曝光过相似的粉丝买赞助商产品打投的操作。

选秀节目背后的全套产业链也随之浮出水面:赞助商将产品与选手出道机会关联卖产品——各应援团号召粉丝买产品——黄牛低收高卖赚差价。

(去年赞助商产品的官方销售页面截图)

作为一个吃瓜群众,让我感到困惑不已的是这件事中粉丝们的态度。

从一开始的互相比较各个后援团和粉丝群的购买力度,到质疑视频时效性,再到涉事节目停播后纷纷“意难平”、心疼“弟弟”......似乎完全没有心疼自己钱的意思。

难怪有人把这些粉丝戏称为“自热韭菜”、“韭菜成精”,催着商家割自己韭菜。

一瓶230g的乳酸菌,差不多要卖6、7块钱;一盒240g的配制型含乳饮料,也要4、5块钱......

这些我们在超市里买要掂量下预算的饮料,有人却为了里面的奶票、奶卡眼睛都不眨地成箱买。

(某明星的应援“奶墙”)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会因为明星而花钱买平时舍不得、甚至不需要的东西呢?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泰勒认为,这种看似非理性的经济行为是“交易效用”导致的。

“普通人还会考虑到交易的另一方面:可感知的交易质量,也就是所谓的交易效用......交易效用不仅可以阻止人们购买划算的产品,也会引诱人们购买昂贵的产品。”

单看赞助商的产品和定价,对于不看选秀节目的人来说,着实没有什么吸引力。但是当它和对明星的前途挂钩时,它就变成了“断货王”。

当商家强调“奶票”、“奶卡”的价值时,其实也就是让受众有种花钱支持喜欢的选手的感觉,把产品本身作为了一种附加品,给了消费者买奶票支持选手就送箱牛奶的错觉。

在这种错误的导向下,出现“买椟还珠”现象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交易效用同时也能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那么热衷于“打折”。不管是线下的大型商超的促销活动,还是线上的“电商节”,商家都会在活动价边上放上参考价/日常价。

一方面,它们能表明产品质量好,所以之前卖的价格比较高;另一方面,他们也能提高交易效用,因为用户觉得自己以很优惠的价格购买到了产品。

纵观理查德·泰勒的研究,你会发现他围绕着“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即拥有可预测行为且容易犯错的个体”展开的。这一理念在他的著作《错误的行为》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错误的行为》这本书中,还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话题。

比如:“怎样才算公平?”
供给量一定,当需求突然增加时,价格就一定会涨价。那么,当一场暴风雪过后,为什么我们那么生气于涨价的雪铲呢?

又比如:“如果走十分钟,售价45美元的闹钟只要35美元,你会走吗?同样的情况下,你会因为用485美元买下原价495美元的电视机走上十分钟吗?”

同样的时间付出,同样的收获(便宜十美元),为什么很多人的选择会不一样呢?

其实生活中很多看似不理性的经济行为,都可以被理性地解释。

这一次,枫藤读书会此次为大家推荐理查德·泰勒写的这本《错误的行为》。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索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们这些“错误”的行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