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品牌经历了两次浪潮:一次发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另一次是二十一世纪后。
在九十年代,我们的多数制造企业还是代工企业,主要进行贴牌生产,很少有自己的品牌。那时进入国际市场的品牌主要还是少数的外贸企业,他们的品牌意识初步觉醒了,但他们在那个阶段品牌输出的主要方式还是依靠外贸出口,很少通过资本来驱动。
今天,我们制造企业的品牌意识有了大幅提升,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也提高了,中国制造品牌输出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商品输出的同时也有了资本输出:一部分中国品牌开始在海外做收购;一部分国内的企业到其他国家注册专门对外的品牌;还有一些本土品牌直接到海外设厂。这三种方式推动了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依靠品牌特许经营来输出品牌的案例还非常少,而国际上很多大品牌的成长恰恰都是通过特许经营来实现的。
总体而言,目前我们品牌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并且有一部分的制造业品牌进入了世界品牌五百强中的前100名,但我国企业目前仍停留在打知名度的阶段,还没有涉及到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的建设。
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遭遇的困扰和挑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企业内部因素所造成的,比如塑造品牌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二是技术创新欠缺,有相当一部分的商品还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
三是能够推动品牌国际化的人才短缺;
四是企业的品牌文化严重不足,我们对国际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消费文化、消费心理掌握不够,所以我们品牌国际化的运营模式和核心竞争力都不够强。
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我认为是品牌意识尚未完全觉醒,我们对品牌的价值认识还是不够的。
除了企业自身的问题之外,国家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个是国家的品牌地位依然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比如有很多调查发现,“中国制造”给人的印象依然是廉价、劣质;第二,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依然不利,仿冒依然猖獗;第三,中外文化差异带来了巨大的品牌文化障碍,所以中国品牌到海外的本土化运作不充分。
那么,我们的品牌国际化的出路到底在哪儿?
第一,是改进国家品牌形象,因为国家品牌对一个企业或产品品牌的影响力贡献度高达29.8%,所以要鼓励企业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产品质量;
第二,是提升企业品牌国际化的能力,让企业的品牌意识进一步觉醒,帮助企业完成国际化战略规划,进一步扩大品牌推广的投融资力度,加强品牌人才的培养和团队建设;
第三,要夯实品牌成长的国内市场根基。中国消费者对国内品牌的认知度非常低——中国大陆消费者心目中的十大品牌竟然没有一个中国品牌,这与日本、台湾、韩国等地形成巨大反差。一个品牌的成长要有好的沃土,如果连国内市场都占领不好,那么走出去就更难。
最后,我认为要发挥信息强国的优势,互联网+使得我们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通过跨境电商,以及我们的网络品牌塑造工程来打破现有的国际营销体系。
在刚刚发布的2017全球品牌100强中,进入榜单的中国企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这其中包括腾讯。微信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因此由互联网推动的新一轮全球化,其机遇还是十分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