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之依据,在于四诊合参,个人体验,四诊中极易忽视的当属问诊。问诊稍一疏漏,轻者贻误,重者变生他病。
曾治一例中年男性
慢性气管炎、肺气肿
患者,病史10余年,四季均发作尤以冬季为重。此次发作两月,心率快,但无明显心衰,虽经中西药治疗,如联合使用抗生素,中西药止咳平喘祛痰等,而仍不能平卧,喘息不止,后经详细问诊了解到,患者
每日腹泻4~6次,溏便或稀水便
,特别是食后即泻,其腹泻病史较咳喘病史更长。
据此诊为土不生金,故摒弃治喘常法,改用
六君子汤加味
,以培土生金法治疗,患者不但咳喘明显好转,且腹泻也同时明显减轻,由此可见问诊之重要。
中医学问诊的内容十分丰富,在实际应用时尚应讲究方法和艺术,才能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地推断出疾病症结之所在。若先入为主,只是把问诊作为主观判断找依据的手段,必然丧失客观性。
尝谓“问诊如析狱”,就是说问诊断病与审案量刑其理相同,一切定论必须在充分调查核实之后,要有充足的证据,支持其判断的正确性,方可下结论。
此外,
问诊时绝不能诱导患者
。曾见一实习医师,诊治一眩晕患者,为了处方用小柴胡汤,而直问病者,口苦不苦,咽干不干,患者苦思冥想后回答,好像有点。依审案之说,此为诱供。
正确方法应问您嘴里有什么味道没有?嗓子有什么感觉没有?而使患者说出真实的情况。
问诊看似简单,其实有四难,一曰所问
内容庞杂
,由于病证的不同,而无定论,非“问诊歌”之内容所能包罗的,似有无从问起之感;二曰
极易犯主观臆断之误
,医者常常将自己片面想象强加于病者;三曰
所答非所问
,
由于病者或家属观察不细,或理解偏差,而未能提供真实情况;四曰中医典籍中关于问诊的论述
略显粗糙
,不能有效指导临床,问诊内容尚需进一步补充完善和系统化。
于临诊时每每注意问诊,尤感在儿科临诊中,四诊之中更应首重问诊。如治一1岁小儿,就诊时已
腹泻四个月
,虽经治疗仍无向愈之象。观原服处方为葛根芩连汤、藿香正气散、七味白术散等。
诊小儿面色不华,精神萎靡,毛发稀疏,大便日4~5行,甚则10余行,舌苔白厚,指纹紫滞。经进一步询问,大便何色?多为
草绿色
;何时作泻?多为食后即泻;大便何状?多为稀水带泡沫;大便气味何如?
酸腐臭秽。
据此诊为
肝胆热盛,乘侮脾土
,致脾虚肝旺,治宜清泻肝胆热邪佐以健脾法。处方柴胡、黄芩、杭芍、木香、黄连、云苓、防风、焦三仙。仅服3剂,便色转黄,呈糊状,大便日2~3行,嘱原方再服3剂,大便实,纳增,遂改健脾和胃方再进3剂,患儿康健。问诊之功昭然若揭。
余体验,
中医诊病客观指标少,诊断极易犯主观臆断之误,故临床应注意培养科学的逻辑推理、综合判断之能力,方可减少主观片面的错误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