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描述了广州车展的现场情况,包括车企参展、新车发布、销售和供应链等方面。文章还讨论了行业内的竞争态势、价格战的影响以及汽车从业者的艰辛。最后,文章以一个独立媒体人的视角探讨了行业的现状和未来。
文章以媒体人、工程师和供应商等角度描述了汽车从业者的艰辛和现状,以及他们对于未来的期待和困惑。
今年的广州车展,来得比去年稍早一些。
即便是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也挡不住车企们参展的热情。比去年更密集的新闻发布会,数十款首发新车,甚至还吸引到了自发参展的外国友媒……好不热闹。
但从社长“老媒体人”的视角来看,这届车展却有点像是喧嚣之后的寂寥。
劳斯莱斯、迈凯伦、玛莎拉蒂、捷豹路虎、捷尼赛思等悉数缺席,为豪华馆平添了几分落寞;
去年参展的博世、大疆、地平线等供应商没能拨冗莅临,也让供应商馆显得越发冷清。
从社长的体感来看,现场的车企工作人员和参展的汽车媒体可是少了许多,部分品牌甚至出现了销售比媒体多的“盛况”。
那么,传统车展风光不再,究竟是为什么?未来的车市,又会如何发展?
今天,我们就从这届车展的几个变化开始,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先说车企。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和智驾渗透率均突破50%,中国品牌这边已经有了充分的技术自信。
就比如奇瑞,直接把发布会开成了科技小讲堂,借着车展的契机给大家科普自家的技术亮点:
领克这边也用上了VR体验设备,带co客们玩转智驾:
但如果说哪家车企是这届车展上的C位,那还得说是比亚迪——
不仅为旗下4个品牌豪横地包下了一整个展馆,还在边边角角留出了技术体验区、智能展示区和品牌介绍区。在上午的发布会结束之后,展台依然人满为患。
相比之下,包括BBA在内的全球品牌,关注度确实比往年少了很多。
不知道是不是全新设计不受待见的原因、还是先涨价后降价犯了众怒,宝马MINI展台上几乎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和比亚迪展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奥迪这边也大差不差,即便A4L换代改名叫A5L,还放到了展台最引人注目的位置,大家似乎也只是匆匆路过。
起亚这边,发布会一结束就成了大家的客休区:
既然大家都不感冒,很多全球品牌就不得不拿出些“新鲜玩意”来吸引用户了。
就比如林肯,就不远万里从自家的博物馆里请来了1932年的Model K,以及1942年的Zephyr这两位“耄耋老人”:
大众也拿出了自己参加拉力赛的冠军赛车,庆祝高尔夫车型诞生50周年:
但也有些品牌的宣传,确实不那么“上道”。
比如奥迪最新款的RS3,3.3秒的零百加速在一票油车中确实很快。但在四驱电车遍地走的当下,已经很难再次唤醒人们的兴奋神经。
与其如此,还不如蹭蹭小米和仰望的热度,多营销一下纽北圈速:
再比如,这个时间点才开始讲“我们是道朗格”,是不是有点晚了?
这一点,建议传统品牌还是多向雷军和他的小米多取取经。
就比如小米依然为用户提供每天1万瓶的限量矿泉水,彩虹配色也很搭小米的车身颜色:
雷军本人,也在宣布小米在智驾领域3年投入55亿人民币、端到端全场景智驾开启内测、以及未来在智能底盘技术上的进展之后,火速前往各大品牌进行打卡,和友商们“切磋”造车经验。
不夸张地讲,雷军走到哪里,半个馆的人就追到哪里,甚至比追星还要疯狂!
有一说一,雷总能成功,一方面是不摆企业家的架子、能和大家打成一片,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他充沛的精力。
这一点,我相信极越的夏一平最有发言权。
今年,雷军是发短视频最多的车企高管,夏一平只能屈居第三:
要知道,想去所有场馆“打卡”友商,怎么也要走1万多步。雷总不仅没有疲态,还能根据不同的场合抽空换身衣服,属实会玩。
聊到这里,有些小伙伴可能很好奇:怎么社长聊的都是品牌和营销,不聊新车呢?
没办法,这届广州车展上市的重磅新车,实在是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详情见今天的次条新闻)
在价格战叠加以旧换新政策的大背景下,所有人都在抢金九银十的时间节点。车企们的子弹早早地打光了,根本等不到车展。
也正因如此,车圈的洗牌还会继续。
聊完了车企,我们再来简单聊聊车展。
按照惯例,车展第一天(周五)是媒体日,主要是车企在这一天集中发布新车、顺便秀一波技术实力;第二天开始才是公众日,迎接参观的用户和购车的用户。
当然,像是蔚小理、零跑这类新势力,以及某些需要销量的传统品牌,第一天就会安排销售到场,方便用户当场下定(毕竟汽车媒体、友商甚至是供应商伙伴的员工,都可以转化成用户)。
但这届广州车展,才刚第一天就把卖车这件事提上了日程!
英菲尼迪的销售经理,就在现场借着实车,给销售顾问做着最后的培训(路过的时候偷听了一下,似乎是传统的六方位讲解)。
广汽丰田,也在布置展台的时候直接挂出了“以旧焕新”的招牌,抓紧时间争取今年最后一批换购用户。
更罕见的是,瓜子二手车这样的平台都进驻了新车展厅,还请来了罗永浩,为“砸价新能源的锤子”代言。
唯一的目的也和其他车企一样,就是两个字:卖车。
众所周知,今年的价格战打得非常激烈。行业内支持的、质疑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
有认为内卷会加速技术迭代、推动行业发展的,也有认为内卷会导致低价低配、恶性竞争的,但这把战火无疑会烧到所有入局的车企、经销商乃至二手车商身上。
车展作为全年最大的线下流量入口,也理所当然地成了各个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车展上就可以大手大脚地花钱了——
从第三方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价格战导致的零售额已经损失了1500亿元。
开篇所说的豪华品牌放弃参展,也是参展成本和利润回收的综合考量。
此外,被迫以价换量的不只有车企,整个供应商体系也要承受极大的降本压力。除了想打C端影响力的宁德时代,其他面向B端的供应商普遍选择了更远、展位费也更便宜的供应商展台。
但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最需要抗压的并不是企业,而是那些一个人拿两个人的工资干三个人的活的汽车人,他们正在经历着史上最难的一年。
在之前的车展上,品牌发布会都会用围栏围起来,只有受邀的媒体才能进入内场,获得近距离的拍摄机位。
但有些品牌或许是场地人手不足,也或许是没有预算邀约那么多家媒体,彻底跳过了这一签到步骤。只要内场没有坐满,就能直接进到展台内。
但我觉得,更可能的原因,是大家真的卷累了,不想再按部就班地走流程了。
以往发布会后的新闻稿,都是发布会结束后就同步给媒体,希望媒体能尽快产出内容。但这次大家非常佛系,快的也要一两个小时,慢的甚至拖了11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