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厦门日报
《厦门日报》官方微信。《厦门日报》创办于1949年10月,是福建乃至海西地区发行自费订阅率最高、日均版数最多、广告营收最大的党报,也是本地最具权威性、公信力、亲和力和影响力的主流大报。荣膺2013年全国“百强报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厦门日报  ·  “全国统一仪式”刷屏🥩🥚🦐🥜🥟🥕🥬 ·  2 天前  
厦门日报  ·  确认了:今年首次上调! ·  3 天前  
厦门日报  ·  刚刚,南部战区发布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厦门日报

集大“道光皇帝”老师火了!他穿龙袍讲历史,只为了……

厦门日报  · 公众号  · 厦门  · 2017-03-08 11:02

正文


还记得不久前疯传的PPT吗?



老师们如此与时俱进

这十里桃花的毒,中得不轻啊



有趣的是,厦门不少家长看到老师转发的这段话后,以为原创是孩子的老师。


其实啊,这段话并不是出自于厦门的老师。网传这5条“希望”出自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一位老师之手意在告诫学生不要逃课、上课专心听讲,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这么时髦的老师是别人家的

可接下来这位网红“道光皇帝”是咱家的!


昨天下午

一组图片在网上引起不小的轰动

一位老师穿着清代龙袍给学生上课

背后的PPT上写着“道光皇帝的自述”

就是他↓↓

这位新晋网红,就是集美大学思政教学部的80后老师董立功,他的主要课程为“中国近代史纲要”。董立功穿龙袍上课,有人夸赞他用心对待教学,有人认为他有哗众取宠之嫌,而他自己把这次授课定义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


上个课为啥要这般打扮?

昨晚,记者独家采访了董立功老师

揭秘他“龙袍加身”背后的故事


上课昏昏欲睡?

这是老师出了问题!


“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样的知识传授没有意义。”董立功从去年秋季到集大任教之初,就注意到课堂上许多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他认为,学生不听课,一定是老师出了问题。于是,他给自己出了一个考题:如何把学生从睡梦中和手机上拉回到讲台?


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思想政治课大多是照本宣科。而在董立功看来,包括中国近代史纲要在内的思政课程很重要,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从学生需求入手

上学生喜欢的思政课!


为此,董立功做了许多尝试。他从学生的需求入手,想找到“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思政课”。


第一招


去年秋季,他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五六百个学生,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看视频”。于是他投其所好,结合每节课的内容,播放相关主题的电影,但时间久了,学生感到视觉疲劳,又“回归”了手机屏幕。


第二、三招


建立qq群与学生实时互动问答,在微博进行互动问答,但效果都有限。



放大招了!!

以清帝自白切入大历史事件


今年寒假,董立功备课时萌生了一个想法:第一堂课是鸦片战争,可以以道光皇帝的自述,展现其从出生到当皇帝,以及怎么对待林则徐、看待鸦片战争的一系列内心活动,即从小处切入,讲述鸦片战争的大历史。


董立功第一时间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投了反对票:“你这是哗众取宠呢!”董立功不死心,又向思政部领导请命,领导同意了,并支持其向市社科联申报“历史情景剧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时效性研究”的课题,获批了经费。有了经费,董立功便购置了龙袍等道具。



“今天我要以道光皇帝的身份,讲述大清的衰败史。”3月7日,董立功穿着平常的衣服走进教室,学生们一如既往地呈懒洋洋状,而当他宣布自己的设想,并第一次穿上龙袍、戴上皇冠,学生们的眼睛一下亮了,整整一堂课都没人玩手机,董立功收获了任教以来难得的掌声。


效果如何?看看网友评论就知道↓↓




记者

这次尝试是否会跟之前一样,学生新鲜劲过了就失效呢?

董立功

思政课还是以内容为主,我如果每周都穿龙袍讲课,那不真成了哗众取宠吗?


董立功说,他已经写好了剧本,接下来会让学生穿上清代服装,扮演洋务运动中的曾国藩和李鸿章、“戊戌变法”中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让他们在演戏中了解历史。这样的表演作业一学期有三次,分数占期末总成绩的40%。


终于有机会被“皇上”翻牌了 

日常中的董立功是啥样的呢?


他总是喜欢唱反调


1980年出生的董立功,本硕博都就读于厦大历史系。在许多人看来,他喜欢写时评,是一个想法大胆犀利、善于创新的人。他自己也坦承:“我总是喜欢唱反调。”



他曾在博客上发表一篇名为《拍照点名不是治理大学生逃课的灵丹妙药》的时评,他认为学生不听课,可能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


2012年9月,他和另一位厦大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们一反“方便面是日本人安藤百福发明”的论断,提出上世纪20年代厦门就生产出了方便面;


今年2月14日,他还发表文章,认为连江祭海古坛所祀之神不是妈祖,而是南海神;


他甚至指出了《辞海》的两处错误。



这大概是一种“职业病”。“我喜欢从别人的对立面思考问题。”董立功说,学历史的人都习惯考证,从文献里挖掘真相,而提出新观点,相比印证旧观点更有意义。


你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吗?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林桂桢 佘峥

编辑:梁辰 值班主任:蔡萍萍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