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外观设计前需对ID图的每个细节有详细的了解(如:每个零件在模具上是否能实现;在结构设计上是否能达到和自已的想法一致;在工艺上是否能做到;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把握。)
2 : 如果ID设计很理想化时,需同ID工程师及时沟通,直至达成一致,(如:能不能过静电测试;跌落测试;拉力、扭力测试等等)。
3:在外观设计时要为结构设计打下基础(如:间隙、胶厚、为结构上的设计预留足够的空间等等)。
4:在外观设计时需考虑到ID效果,尽量接近ID图。
5:在外观设计时需考虑每个零件拆件方式和每个零件的位置是否正确
(如:螺丝柱的位置;RF测试孔的位置及大小;LCD显示区域;摄像头、耳机孔、按键、输入输出接口、MIC的位置等等)。
基本胶厚做到1.2mm~1.8mm左右;直板机侧面胶厚尽量做到1.5mm左右,为了便于止口设计和保证整机强度 (注:侧胶位与基本胶厚相接处需顺滑过渡);翻盖机和滑盖机胶厚做到1.20mm左右;装饰件胶厚需做到0.8mm以上(特殊情况除外)。
大件产品外观胶厚设计参考要求如下:
a. 最大胶厚值:A ≤1.8mm
b. 平均胶厚值: 1.2mm≤B≤1.5mm
c. 最小胶厚值:C≥0.7MM(面积不能太大,顺滑过渡)
壳体装饰件和电池盖等零件.如尺寸较大,材料为:PC时,壁厚需设计到1.0mm以上.
壳体第一外观面相应的后模偷胶位尺寸如果超过均匀胶厚的1/3以上,需做顺滑过渡(常发生于扣位周围,止口处,底壳喇叭避空位,面壳按键避空位,电池盖电池避空位等),非外观面胶位厚度尽量不要超过1/2.
为确保塑件制品的强度和刚度,又不致使塑件的壁增厚,而在塑件的适当部位设置加强筋,不仅可以避免塑件的变形,在某些情况下,加强筋还可以改善塑件成型中的塑料流动情况。
为了增加塑件的强度和刚性,宁可增加加强筋的数量,而不增加其壁厚。
产品上下盖壳体骨位胶厚值:
B≤(产品均匀胶厚的) 60 %,最小值不低于0.5mm
产品电池盖骨位胶厚值:B≤(产品均匀胶厚的) 50 %
为便于更好的交流,设计联盟建立了
联盟技术交流群和供应链对接群,欢迎大家加入,加管理员(微信号:
zhixi-2012
)为好友,由管理员拉大家入群(申请备注:行业+地址+昵称);常用QQ的朋友也可以加入QQ技术交流群(群号:
945926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