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湛庐文化
与思想有关。这里传递最新出版资讯,让我们用阅读引领改变世界的思维与方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投行小兵  ·  香港上市全流程 (从未如此详尽) ·  9 小时前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  那些卖不好的车跑去国外,只会毁了中国品牌的名声 ·  10 小时前  
春晖投行在线  ·  招人时确保价值观一致,然后通过企业文化来确保 ... ·  23 小时前  
心禅道  ·  投资#790 ... ·  昨天  
心禅道  ·  投资#790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湛庐文化

韩焱精选 | 无人驾驶,还要多久我们才能用上?

湛庐文化  · 公众号  ·  · 2021-05-11 21:00

正文


你好,这里是韩焱精选。


今天,我要请你收听的是湛庐创始人陈晓晖和驭势科技CEO吴甘沙老师,关于《AI3.0》这本书的一段对谈。


这段内容讲的是: 无人驾驶技术,还要多久才能真正广泛应用?






最近几年,我们时不时就能听到关于无人驾驶汽车的新闻,好像它已经近在眼前了。但是,它又好像很遥远,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在我为你挑选的这段内容里,吴老师为我们分析了全球和中国的无人驾驶技术发展的现状,展望了几个它最可能实现的应用场景,并且预测了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实现。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这段对谈并不是在演播室里进行的,而是在一辆正在行驶的无人驾驶试验车里。一起来听听看吧:


点击即可免费收听音频


湛庐总裁陈晓辉(以下简称“陈”):

大家好,今天我们会有一个特别的体验,就是一会而我跟吴老师会坐在一个无人驾驶的汽车上来给大家直播,然后来探讨一下在人工智能时代,无人驾驶以及人工智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那么闲话少叙,我们现在就直接进入到这辆驭势科技的无人驾驶汽车。我想问一下吴老师,我们知道,您在这个领域应该是资深的专家,也创业了很多年,那么我们中国的无人驾驶汽车和世界上的无人驾驶汽车的水平,大概是谁领先?或者说我们有什么样的差距,主要差距在哪些领域呢?


驭势科技CEO吴甘沙(以下简称“吴”):

无人驾驶,或者说这一波新的、现代的无人驾驶的技术研发,是美国在2005年举办的Great Challenge挑战赛当中,培养出来了一波美国无人驾驶的英雄式的人物,这些人现在在美国的几个大的公司里面,就是谷歌或者alphabet下面的无人驾驶公司,应该说是现在世界上做的商业化时间最早,同时测试里程最多的一家公司,积累了两三千万英里的数据,在后面一二十年当中,逐步扩展到了世界的各个范围。


咱们中国其实没比它晚太多,大概也是在二零零几年,第一个十年的后半期开始在大学里面做无人驾驶的科研。


现在这个阶段,我们认为在算法方面的能力,中美没有代际的差别,而且我们后发,往往还有一些优势。因为它是一个百万行代码的复杂系统,它一定存在路径的依赖。那么我们后发,可以把一些更新的技术直接做在里边,所以我认为在算法、在核心技术层面,没有代际的差异。



差别是在什么地方?差别是在于他们做的早,积累的数据多。因为我们经常说,无人驾驶这东西,它其实是一个慢慢熬的、靠数据喂出来的,另外,你的系统的研发也是慢慢熬、慢慢打磨的。


有一本非常经典的书叫《人月神话》,它有一个经典的比喻,1个女人9个月生个孩子,9个女人1个月是生不出来的,就是说它不是靠堆积很多的人,就能够弯道超车的。所以就这一点,我们觉得美国出发的早,它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我们中国也有优势,我一直认为包括我们的AI2.0,其实它是应用驱动、需求驱动、场景驱动的,这一点上来说,中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在无人驾驶这个圈子里面经常开一个玩笑:如果你在五道口能够把无人驾驶跑得很好。


陈: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能跑得好。因为五道口的路口有各种可能性的场景。


吴:

对,简单来说, 中国的无人驾驶就是世界的无人驾驶。


欢迎转发金句卡到朋友圈


现在我们其实跟得还是蛮快的,比如说在一些特定的场景当中,我们真正“去掉安全员”的运营里程,远远超过了美国的“去掉安全员”的运营里程。


我知道,驭势科技现在在无人驾驶这个领域应该说是比较先进的,做了很多尝试。那么现在我们的落地场景通常都有什么?


吴:

落地场景很多,我们经常开个玩笑,做无人驾驶,先要做一个基础的架构,这个架构,我们有个比喻,说无人驾驶像一个自动的烤肉架,这个架子就是我们的基础架构,在烤肉架上我可以同时烤很多根肉串,每一根肉串就是一个场景。比如说,有一串肉熟得最慢,可能需要5年到10年才熟,就是咱们今天做得叫robert 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但是你想象一下,当它出来的时候,对于今天的网约车,就是一种颠覆式的商业模式。


陈:

在这我打断一下,因为北京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新闻,说无人出租车好像要上路了,包括百度的,等等,这个是现实吗?


吴:

这里面其实是有两个差别,一个还是要有个安全员,第二个它只能在几个地点。在一些确定路线当中,所以说,离我们想象的无人驾驶的出租车,其实它今天完全没办法挑战滴滴的地位。


陈:

那么以你对这个的了解,你觉得在短期之内有可能吗?


吴:

我刚才说了,这根肉串要烤5~10年。


陈:

5~10年,也就是说我们普通人想象的说,真正的像电影里的画面,来一辆出租车,上面没有人,你坐在这儿,哪怕是点到点的,可能都得要5~10年?


吴:

我们认为5年会出现在一些区域内,你去打车,却发现来了一辆无人驾驶的车,这个叫混合派单,就是说网约车的服务商,一看你这个单子他能干,他就派一辆无人驾驶的车过来,这个我们认为5年能做到,真正在全社会范围实现,可能需要10年。


但是这是烤的最长的一根肉叉,我一定要有一根肉串要比它早一点熟,它会是什么呢?我再举个例子,比如说公交,公交是点对点的,是固定路线上面的,甚至在很多地方公交还有专用车道,速度也不如它(私家车)那么快,所以我们相信公交可能是再过三、四年就能够熟了。



所以我们找到了一根更近的肉串,我们在想有没有肉串比它更早熟?我们又找到一个,那就是同城配送,今天的快递、外卖、闪送。


商业化的话,有的时候挑战是在技术层面,有的时候挑战是在产业链是不是成熟,有的时候挑战是在于出了事故,后果不严不严重。刚才配送车就没有问题,所以我们认为比公交会更快熟。再往前,我们现在在机场、在工厂,在用大量的无人车做物流。


我们强调的就是现在做的跟原来仓库里面的机器人是不一样的,一定是室外的、全天候的、长距离的、重型的运输。其实,机场是一个场景,码头也是一个场景,工厂也是,其实我们就是to b的业务,要降本、增效、安全。


推荐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