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同时有两份工作机会,别的条件都一样,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 1000 元,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
你觉得两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经济学术语来说, 1000 元薪水和 5 天年假的效用相等。
其中一家先打电话通知你,你欣然接受,开始憧憬跳槽后的生活。过了一会儿,另一家也打电话给你。此时,你十有八九会拒绝。
虽然几分钟前,你还觉得两者没有区别,但当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后,你已经拥有的 1000 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大于你没有得到的 5 天年假。
理查德 • 塞勒教授说,这就是“禀赋效应”: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
“禀赋效应”是“损失厌恶”心理造成的,因为“失去这 1000 元薪水”的痛苦,大于“得到 1000 元”(等同于五天年假)的开心。
旁边的中国学生开始插话,这算什么理论,中国人一千多年前就把它总结成一个成语:敝帚自珍。
理查德 • 塞勒教授反问:那“敝帚自珍”有没有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学生想了想,说:“其实也不是什么‘敝帚自珍’,就是怕麻烦,不想改变自己的决定吧。”
理查德 • 塞勒教授毕竟是做学问的,喜欢穷追不舍:“那‘怕麻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指选择的成本吗?难道我们打一个电话说‘我接受了另一工作’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吗?”
事实上,当“禀赋效应”让我们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后,“怕麻烦”就只是一个借口。
如果你不理解“不想改变现状”是出于“禀赋效应”的非理性行为,而只是理解成“怕麻烦”,那么,当对方为了争取你,再给你加一天年假时,你很可能还是会拒绝。
把这个例子变化一下,当面对薪水涨幅大于 30% 的工作机会时,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跳槽;但如果只有 10% 的涨幅,你通常会好好考虑一下“跳槽成本”。
可出于“禀赋效应”,我们会高估目前工作的价值,从而夸大“跳槽成本”。
那么,“跳槽成本”实际上是多少呢?
04 2 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损失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