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想做最人畜无害的信用卡砖家,致力于成为薅羊毛、养卡、玩卡的信用卡百科全书。
我薅银行羊毛、写各种优惠内幕、钻赚钱的空子,但我知道,我是一个好公民。
心哥卡社——拉近你和金钱的距离,大心哥偶尔装装逼,不时开开车。
来源:米筐投资(mikuangtouzi)A先生
前言:《人类简史》里说,智人之所以能从跟自己平起平坐的动物群体当中脱颖而出,并进化成统治地球的人类,就是因为有了认知。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有认知、有意识、能创造出想象共同体,并在同一目标的激励下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
若把视角再缩小到人类这个群体来说,人们之间地位的落差、阶层的落差、财富的落差,本质上也是认知的落差,是认知高低势能的不同,才引发了彼此间不同的行为决策,并最终造成两极分化的结果。
每到逢年过节,总会回农村老家,也就经常能听到一些家长里短的各种纠纷。
三大爷城里的儿子结婚,婚礼那天因为车少人多就落下了堂嫂,由此结下了梁子,至今堂嫂都不跟三大爷家说话;
一个远房侄儿的小孩满月,小姑随了100元红包,可自己的孙子满月时,远房的亲戚居然因为忙没有回礼,这让小姑气愤不已;
两个堂哥分家,因为一个大水缸的归属争执不下,从此不相往来;
……
二舅正给自己的女儿找婆家,“不能嫁远,就在附近找,平常有个啥事的还能扶持帮衬点”;
大姨又生气了,跟我妈不停的倒苦水,“养儿有啥用?媳妇当家,一箱一箱的礼往娘家提,大过年的就给我送了一桶油”;
父亲最爱看关于农村琐事纠纷调解的电视节目,当然振振有词,“这电视可不是白看的,咱农村邻里亲戚间的矛盾多,都得学着点”;
……
母亲听说看场电影要花50块,觉得不可思议,一定是被骗了;
二姨听说买件衣服能花1000块,觉得脑子一定是进水了,啥衣服会这么贵;
姥姥听说两个人吃饭花费500块,觉得遇到败家子了,农村红白喜事的一桌酒席也花不了500块啊;
……
现在农村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所以就有很多商品下乡销售(但质量不敢恭维)——净水器啊、太阳能啊、电饭煲啊,晚上在广场上搭个台子,播放着音响,又唱歌又跳舞的把乡亲们吸引过来,顺带的送个小礼品——一个脸盆、一把雨伞、一小兜鸡蛋、几幅对联……街坊邻居七大姑八大姨的就喜欢去凑个热闹,还能免费领个礼品不是?
可以上描述这么多,他们做的有什么错吗?一点没错!
父辈们大多出生于建国后,经历过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文化大革命,从小就饿着肚子长大,饥一顿饱一顿的侥幸存活而没有被饿死,面对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后的充盈物质生活却还没有完全适应,记忆的深处还是树叶、麦麸、菜糠和黑面馍,恨不得一分钱掰两半花,一套衣服穿到打补丁。
他们很难理解大城市是咋运行的,没有工厂、没有烟囱、没有货车,高楼大厦里进进出出的人整天都做什么呢?为什么不像农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那样,去工厂裁缝做衣服、去工地担水泥盖砖头、去搬货送货运东西呢?难道都坐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聊天在当官吗?
过往的人生经历,周遭的外部环境,接触的左邻右舍,祖祖辈辈的手口相传就是这样一代代过来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是一生中的大事;一桶油、一箱奶、一袋米能成为矛盾的来源;家长里短、邻里纠纷是农闲季节的谈资和调味剂。他们无奈的陷入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境地,营造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封闭圈子,再以这样的视野和格局养育下一代,并把自己的认知传递下去。
若没有外力的干预和强力刺激,他们中的绝大数人很难实现认知升级,只会就此终老一生。
前两天写了一篇关于楼市调控的文章,推送在公众号上,其中提到因老百姓跟高层的格局/视野/立场不同,看待问题是不一样的,于是就有了爱较真的粉丝跟我辩驳。
粉丝反驳的有错吗?一点没错,完全正确!前提是站在他的角度,站在一部分人的角度。但如果把格局再大些,站在整个国家的角度、站在经济发展的角度、站在全体常住城市人口的角度看,则未必正确。
房价上涨会引发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挤压发展实体经济的资金、推高城市的运营成本、抑制农村人入城的城市化进程、激发居民炒楼暴富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房价高到一定程度若泡沫破灭会引发金融危机……所以国家必须得调控楼市。
在限购、限贷、限地价、限房价、上调利率后仍效果不彰时不得已开始限售(拿到不动产证后几年内不得交易)——也有人解读为不是为了控制房价上涨而是为了防止房价下跌(即使防止下跌,也是为了避免下跌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但不管目的如何,反正是不让卖了,交易冰冻了。
对于一个个卖房看病、卖房留学、卖房出国、卖房改善住房的城市升斗小民来说,限售确实是影响个人生活的“天大的事”,但楼市稳定(调控的目的)带来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等难道就不是更“天大的事”?这是囚徒困境在现实生活中的最好注解——个体理性带来集体非理性、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带来集体利益受损,并反过来损害每一个人的利益。当社会混乱、经济凋敝、两极分化时,生活期间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受害者。
政府高层是从全局上看问题——成本与收益孰大孰小、利益与弊端孰优孰劣、付出与得到输多输少。有人立马反驳:可有很多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啊,不能卖房看不起病、留不起学、出不了国、改善不了住房啊?那都是成本!比起更大的整体收益来说,这些成本忽略不计或者可以承担。
不少人对城市的一些老市民有“偏见”,觉得他们市侩气十足,看不起外地人、看不起农村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是会形成一批既得利益者,他们会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本能反应去看问题、做决策,保护自身利益的本能阻碍了整体利益的创造——这就是国家一旦进入发达体后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因为利益群体多了,阻碍也就多了,而民主选举为维护既得者的利益提供了制度保障。
屁股决定脑袋,脑袋决定格局。
没房的希望楼市调控让房价暴跌,有房的希望自由交易让房价暴涨;小工厂的老板/工人含泪声讨环保风暴,大城市的白领/居民力挺环保督查;企业主和富人觉得税赋太高以致有了“死亡税率”,百姓却说看病贵/上学贵社会福利严重不足……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发声,让认知受限于自己的小圈子。
过往的成功/失败经验塑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由此构成了路径依赖;利益的占有和独享,由此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只关注各自的群体不与外界接触碰撞,由此组成了一个个小圈子。而这都成了影响个人认知升级的羁绊,从而缺乏更大格局的大局观,所以一辈子才会在一个狭窄的小圈子里混而没有上升突破啊。
一些农村人只着眼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应该被鄙视吗?部分城市人只关注与自己切身相关的房子/孩子/票子问题就应该被谴责吗?物质财富是判断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准吗,穷就应该被耻笑吗?
当然不应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需要彼此尊重和相互包容。只是过于局限自己的圈子和视野格局,就难以有认知上的提升,认知低会让自己陷于痛苦焦虑的状态:一桶油/一顿饭就会造成邻里不和、婆媳不睦、亲戚反目,痛苦受伤的是彼此;医疗/教育/住房政策的不理解就会让自己焦虑不安、牢骚满腹,消极负能量会传递给亲友和家人……
那如何跳出自己的圈子,提升认知呢?答案是很难。也因此才会有如下的残酷现实:历史基本上是由少数人推动的,大多数人只是为胜利者鼓舞欢呼,并无形中充当了社会实践的人类原材料。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应该乐观的去积极尝试,改变哪怕一点也总比原地踏步强吧。
提升认知的本质就是要撞击/碰触你固有的圈子和思维,并要有目的的去创造这种机会。
读书。读书应该是成本最低、门槛最低、随时随地能提升个人认知的方法了,当然也包括听音频/看视频的课程,自己学习、思考并激发自己的认知升级,它的难度是如何选到好书、能否理解书的本意。
模仿。跟认知高的人学习,并有意识的模仿也能慢慢理解并提升认知,它的悖论是你能找到、并判断出对方是高手(你能判断出高手也许你的认知已经高了;你判断不出来也许会误入歧途)。它的缺点是学习是有门槛的(金钱/时间/距离等),还好现在有网络,能最大可能的避免。
交流。通过观点交流、头脑风暴是碰撞大脑、打破固有思维的很好方法,也是提升认知的一种途径。最好提出观点的人来自不同的圈子、有着不同的背景,差异越大、观点越激烈得到的启发就会越多,认知提升的可能也就越大,如读书会、各种兴趣小组等。
闭嘴倾听。之所以无法认知升级就是受过往经历和所处圈子的价值观影响,并时时刻刻以此做为评判标准。因此在读书或跟别人交流时,首先得闭嘴倾听,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观察并理解,之后再用自己既有的知识去评判,找到闪光差异点。
下一代。如果自己难以认知升级,寄托于下一代也是种选择(常说的三代培养一个贵族也算这个意思),近几十年中国大量农村年轻人通过上学/参军/打工等融入城市生活,跟上一代的认知完全不同,这就是代际间的认知升级(老一代也许永远无法升级,只能慢慢老去)。
认知差距若用一句话表达就是:你以为的惊天大事,在别人的眼里根本就不值一提。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关于版权: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电话:021-61551834;微信:hjwh123】
钞票不是万能的,有时候还需要信用卡。心哥卡社,带你玩转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