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老虎财经
环球老虎财经,全球财经资讯的中文分析平台,汇聚国内外主流机构投资者提供原创投资分析,致力于成为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电建  ·  开门红 | ... ·  2 天前  
老铁股道  ·  A股:真牛逼,杀疯了! ·  2 天前  
老铁股道  ·  A股:真牛逼,杀疯了! ·  2 天前  
中国电建  ·  亚冬会时刻 | 中国电建为冰雪之城添动力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老虎财经

一个股市老手的投资感悟

环球老虎财经  · 公众号  ·  · 2018-05-02 19:57

正文

作者: 水晶苍蝇拍

来源:雪球


投资这个活儿说到底就是判断事物的三个属性: 真不真?好不好?值不值? 对真假的判断力是关乎饭碗的生死问题,判断对了也许没收益,但判断错了可能要人命。真假层也许可以过滤一半儿,而好坏的筛选能直接过滤掉90%以上。“好”本身又分了几等几类,看似模糊实际需要很高的眼力。值不值是最主观和缺乏标准的,有时复杂的数学模型也算不出有时一句话就可以定论。由真入好是投资进阶,由好入值是获胜关键。


95分的极品类公司好是好,但也由于好得太没争议所以就总是贵,除非碰到泥沙俱下的股灾很难出现理想的赔率。60分以下的公司容易出现便宜的价格,但坑也实在太多,而且随着时间拉长越来越烫手总得焦虑的变现。80分的公司基本情况过硬,但总还有些重要的争议或迷雾。若通过研究肯定了争议点的确定性,那么市场担心的折价就会在后续的证实中不断溢价。


投资这个工作的实质是探究社会某些断面发展变化的真相,从技术层面而言是在理解价值的基础上玩好概率和赔率。必须求真务实,可以洒脱自在,可将高质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结合在一起,还有机会认识一些正直聪明的人,又不用伤害任何人就可以体验到战胜的快感,才是这个职业最吸引人的地方。至于赚钱,其实只是顺便而已。


对事物的认识有点、线、网、阵的不同级别。 点状认知全是碎片化,线状认知开始将点用逻辑串连但线条间缺乏联系,网状认知将逻辑线索形成较宽阔的覆盖而能自圆其说, 但仅涉及了事物的某个断面。阵列认知先寻找底层规律为基础,向上再抽象出核心变量条件,再往上形成认知边界,其实这就是方法论。对事物的认知也只有达到方法论级别,才能说“懂”。


投资为什么亏多赚少?不谈人性问题,仅对于投资的认识就可分胜负。绝大多数人都是用“点”赌大小,一部分人用“线”撞大运,少数人有“网”能捞到些鱼,而长期赚大钱者绝对都是持有正确方法论的。所以影响投资阶级流动的最大因素还是认知级别。


经常看见类似下面的话:中国股市能照搬美国的经验吗?什么价值投资不是自欺欺人吗?连大笔分红都做不到还谈什么价值?巴菲特要是来A股也照样会亏死你信吗?没有制度改革怎么可能出现大牛市?所有的股民不过是被收割的蝼蚁别做美梦了....其实吧,所有这一大堆都可以翻译成一句话: 虽然我总是亏,但那都不!怪!我!


不管是过去三十年还是未来的十几年,在具体某个时机和资产类别或者职业机会上没有把握住机会,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但千万不能战略上踏空中国。一时的错过没关系,这个时代总是给你下一次的机会,而且由于体量足够大只要抓住一次就会很不同。但由于狭隘悲观而全方位踏空可就惨了,在机会最多的时代没想明白,等未来想明白了也晚了。


其实很多东西包括投资的大道理,都是“正确的废话”,但大多数人之所以平庸就是因为只看到了“废话”就直接藐视了“正确”。 什么不废呢?真正的专业大部头书籍,各种枯燥的数学模型、抽象理论和艰苦的学习过程,又有几个人看呢?可妙就妙在,你看过学过知道深浅后,那些大道理再看就既正确又不废话了。没这个修养打底,人家千锤百炼出来的东西看着也是废话一箩筐。


顺势而为与逆向思维看起来是一个矛盾体,实际上是不同的决策层次。顺势是长期战略层面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大方向上决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要坚定的站在大势所趋一边。但首先不同行业的势节奏往往不同,其次即便方向确定其演绎过程也常有剧烈波动。所以逆向思维是在战术层面选择聪明的时机来介入某个“势”,规避过热买入低估,用更好的赔率参与到具有高确定性的未来中。


波动不应该作为管理目标,但风险一定是核心管理目标。而事实往往是,聪明的管理了风险后净值很少会大起大落(以年度计)。所以简单的谈熨平波动自然是不智,但动辄说波动完全不可控也不能控,大约也是风险管理能力差的借口。被逼到绝地再获胜是个好故事,但这种净值曲线并不是复利的好践行者。因为这种特质拉长了时间看,大概率还会有下一次面临绝境,但谁能肯定每次都有逢生的运气呢?


真正严肃的投资是以必赢为目标的。而且是要在假设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并且一定会犯错的前提下,还能大概率的赢。如果稍微幸运一点,就不但能赢还可大胜。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话背后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就算是投资开窍了。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致命缺点,那么要么期待一辈子别碰到触发它的环境,要么希望尽早吃点苦头让它真正暴露在自己面前。在投资的世界里,只要做得足够长,那前一种期待就是幻想。所以要么尽早通过挫折洞悉自己的罩门并老老实实守一辈子(所以我才说要职业投资最好是在熊市里),要么见好就收及早离去。


高概率必须要依托在需求端的长逻辑和供给端的高壁垒上,高赔率往往出现在负面共识高度集中又隐含了高预期差的地方。 高概率对象最怕的是被充分预期,但好在它是时间的朋友,等字诀能化解矛盾。高赔率对象最怕的是负面逻辑被证实,机会在于正面逻辑强劲又短期难以证伪,某种程度上是个和时间赛跑的游戏。高概率与高赔率共振是数年一遇的大机会,但可惜大多数人会在这个机会出现时被暴跌吓尿了。


(17年10月9日)过去的很长一段日子里,布局是最重要的事。布局到现在,仓位舒服是最重要的事。短期来看要有应对波动和复杂曲折局面的耐心,从长期来看要有五年再赚3倍十年再赚7-8倍的野心。后天会比你的乐观想象更美好,但要做好明天晚上出现比你悲观预期更糟糕的准备。总之,我们坚定的做谨慎的乐观派。


(17年11月7日) 最近融资余额又上一万亿了,但与此同时全年涨幅为负的股票却超过2100支,剔除新股后今年下跌的股票占比高达近75%,有必要想想那些融资盘都去了哪儿。冰火两重天是当前的写照,但别忘了股市更长期的特征是风水轮流转。


突然想起来15年疯牛市有个大牛股,工业4.0门面担当的沈阳机床。然后看了一下,现在已经改名叫*st沈机了。14-16年的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5.9%,-953%,-119%,净资产收益率目前为-587%。 再看报告,最近的有篇15年5月28日的研报,标题是“数控机床龙头风范,千亿市值不是梦想”。2年半后的今天,公司市值为69.58亿。


参与概念大热被市场追捧但盈利不稳定的公司,会有多大的杀伤力?看看华谊兄弟和奥飞动漫吧,扣非后的净利润14年分别是5.39亿和4.09亿,16年扣非净利润则变为亏损,今年预期也距离14年还有较大距离。股价从15年6月顶部至今分别跌了72%和73%,即便是从中间参与也得亏一半。所以说, 热门+高估值+盈利不稳定永远是屠杀利器。


每个周期回头看,都会发现最好的卖出时机就是不断的出利好,甚至利空都被理解为利好,行情又已经演化了很长时间,市场一致性预期最高的时候。而最佳的买入时机就是天天都是利空,甚至利好都被解读为利空,行情也已经演化了很长时间市场一致性预期同样高的时候。事后看都很容易,但身在其中却要克服巨大的群体效应和惯性思维,要在压力下依然拥有理性和常识的能力。顺周期内的钱很多是运气,多个周期考验赚到的钱才是能力。


有一句话说对一项投资,经常从看不见,看不起,到看不清最后看不懂。如果仅仅是看也就罢了,最怕是在看不懂的阶段开始等不及。绝佳的投资机会一定不是靠追的,而是靠捡的(通常这时大众处于看不见或看不起阶段)。最常见的错误投资行为,是价格越高胆子越大。高价了才开始乐观,说明一直没看懂又生怕错过下一波,如果既缺乏眼光又管不住情绪,超额收益就只能寄希望于好运了。


翻了翻行业板块,如果以100亿以上市值为一个统计节点:目前地产这个板块市值100亿以上的有62家,高端制造业这个板块49家,医疗服务业的9家,医药制造业的59家,食品饮料类的14家,网络和软件类的39家,电子元器件类的50家,化工材料类的58家,汽车及配件类的48家,文化影视传媒类的30家。大家觉得哪个最意外或者最异常?


(17年12月14日)现在大体看看确实是出现了一堆18年估值在20PE出头的成长股,在这种时候根本不用操心风格的问题。从其中最好挑选一些生意模式较好,中长期经营态势向上,保守看成长空间也有3倍以上的对象,那么2018年的20PE出头完全是进入送钱模式了。收益率这东西,有时候是向未来借的,有时候是暂存在未来的,几年平滑后都赚不到风格太多的便宜,价值总归是王道。


如果要评选a股第一神股,我投票给科大讯飞。08年以来,多少曾经的风流牛股都倒下去了,要么被证伪要么退居冷宫。好像只有讯飞几乎没错过任何一次行情,股价从08年底部至今涨幅70多倍。关键是10年之后就再也没便宜过,12年最低也有50PE以上,经常随便就是8-90倍估值。像它这样,能经常性享受极高估值溢价,在长达7-8年时间里只要有点行情就总能变成市场里最性感的,还有谁?


17年有个有趣的巧合:2012年同样是茅台新高成长股哀鸿遍野(此外当时主要热捧消费和医药等弱周期概念),特别是下半年那段真是比较惨烈的。但熬过去之后,是整体流动资产5年7倍多的舒服日子。这次同样希望用短期的净值波动再换来一个类似12年的战略机会。市场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地方,难受的时候总是比你想象的更难受,但必然的欢畅来临的时候也总是比你最乐观的期待还要美好得多。坦然接受这点,也坦然享受这点。


有人说投资费什么劲直接闭眼买茅台就好。其实,茅台12年收盘价到现在,也不过4.5倍而已。而且还要先遭遇45%的下跌,这还是买在12年收盘低点位置。要是买在12年创新高的9月,5年至今收益率不过2.3倍不到,期间遭遇最大回撤60%。这你要能忍,那其它能挑的简直太多了。


其实我的意思是,投资这钱其实既挺好赚,但又没有你回过头去开上帝视角那么轻松。说挺好赚,是因为把握住根本后,波动更多带来的是机会,每次表现细节都不一样的背后,是每次底层规律都一样。说没那么容易,是上帝视角下个个都能逃顶抄底,但回到当时场景下并真切一路走过来,你该挨的煎熬和忍耐都躲不了,哪个也不例外,唯一例外的几个恐怕你还没重仓。所以,投资这点儿事儿,该认的就得认,不能犟。

(18年1月31日)白酒保险地产金融将是中国的未来,而余下分布在娱乐、设备、电子、环保、材料、信息等等多个行业的数千个公司是没有前途的,这就是当下股市涨跌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如果你不相信这个信息,该做什么很清楚。而如果你相信,那么最好的行动其实不是加仓强势股,而是清仓并且尽快移民。


现在的市场里,一些增速很平庸未来也不见得有多光明的所谓龙头,被炒到18年预期业绩的35-40PE以上。另一方面,一些生意特性不错且长期前景广阔,增速也有30%以上的公司,18年预期估值只有20PE出头。一些增速更好而生意特性一般的成长股,18年估值已经15-17PE。简单估算一下,后两类依靠较为谨慎的业绩预估和估值假设,已经满足2年翻一倍的收益率。如果运气好未来2年赶上牛市或者风格转移,那收益率或者效率很可能让人惊喜。


从08年以来,09年是全面反弹,10和11年是上证和沪深300、深综指的较大熊市,创业板当年上市牛市;12年沪深上证深棕小幅翻阳,创业板见底收跌,差别不大;13年沪深和上证是跌7%左右的小熊,创业板+80%的大牛市(深棕20%涨幅);14年上证沪深大牛市+50%的大牛市,创业板10%小涨;15年全市场剧震,但创业依然录得8成牛市(深综指6成大阳),沪深上证8%左右收阳;16年全体熊市收跌,但创业板跌幅最大。17年沪深最牛20点大涨,上证10个点,创业板再跌10多个点。10年里,记不记得出现过多少回“ 这次不一样,未来将永远如何如何 ”的“主流声音”?


(18年2月6日)身在迪拜的沙滩阳光早餐中抽空说两句。从15年以来虽然净值一路新高,但内心却一直焦虑不安。因为很清楚整体价值回归远未到位,期间操作对于时机敏感度很高,这不是我喜欢的阶段。而现在,看着一大片优质股票的前景与估值,我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期待了快3年的大机会终于到了。当然每次市场后续演化的具体形式不同,但到这个时候如果你不是拿盆抢票的兴奋而是清仓跑路的恐惧,那说明财富和你还没有缘份。


如果什么都不可靠,那就依靠能持续创造价值的好公司吧。如果什么都不相信,那就相信非常便宜的估值吧。如果一切问题都想清楚了,那就把结果交给时间吧。


《华尔街股市投资经典》的作者吉姆.奥肖内西认为主动型投资者必须具备七个特质,分别是: 长期视角,注重过程,不预测走势,耐心和坚持,精神力量,相信概率,纪律性 。我个人非常认同,从中也可以发现成功的主要挑战都是来自高度的自我约束而非专业知识(那只是基础)。从长期而言投资是一个注定在风光和困难中反复循环的游戏,谁都可以在顺风车里谈笑风生,但当必然的巨大困难来临时,上述的七种武器确实是至高的赢家法则。


追星这种事儿,很奇怪我好像从来不热情。小时候港台明星如日中天,我也就是那么回事儿。别说那时就说现在,巴菲特这种大神要是来北京公开演讲,我其实看看转播也就OK了,如果是去美国朝圣估计主要也是为了旅游然后顺便参加。这辈子唯一千里迢迢去堵“明星”的,就一次,是大刘的《三体》签售会。


从投资能力评级来看,三国第一投资大师可能非司马懿莫属。首先是活的够长,完整穿越了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个周期,实为市场中的不死鸟。其次是一生稳健几乎从无大败,面对强敌孔明虽吃过亏但也用极强耐性磨到最后胜利。克曹爽同样显示出极深的城府和耐心。一生虽无孔明郭嘉纵横天下的惊艳,但几无破绽和骨子里的稳健,把人生的复利发挥得淋漓尽致。


盼着人工智能和服务型机器人早点突破,一是形成大产业的过程里搭个车赚点钱,二来等我们这代老得不能动的时候,还是雇机器人伺候更靠谱。起码任劳任怨,不用担心阴暗的人给你扎针喂药。


在我们谈看透未来的时候,要知道一年半载也是未来,十年八载也是未来;有点儿起色是未来,大梦想大奇迹也是未来;模糊的定性是未来,精确的定量也是未来......看你怎么理解“看透”两个字了。另外,所谓看透永远是相对的,不确定性永远是绝对的。能理解处理这种矛盾,学会在不确定性中做出高确定性的决策,就是悟性。


有朋友问怎么看餐饮生意的好坏成败?我觉得要抓住“本质和模式”两个关键点。 本质就是好吃,能经常吃;模式就是可规模化可标准化。 比如四川火锅口味有广泛群众基础+不依赖厨师可标准化,是典型的可规模化经营,再加上服务口碑,自然出众。负面例子是雕爷牛腩,模式设想是单品爆款高周转率可扩张,但一味装逼偏离了餐饮的本质,既不好吃也不会经常吃,只好偃旗息鼓。


这些年头,真是房地产商的天堂。一方面生意奇好,20年就没遭遇过什么坎坷,频频霸占富豪榜。另一方面,质量品质什么的完全无所谓,主要精力就是拼土地,其它差不多得了。反正最后造个碉堡也能卖出去。不满意?滚犊子,还不卖你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估计以后说给下代人听都不带信的。


房地产税这些套路说明了,在我国精英阶层能笼罩的这块比瓜民想象的高太多了。过去2年成功的用世界罕见的涨价去库存法既转移了杠杆风险,又进一步扩大了住宅拥有率,然后限价限交易保持在高位谁也别跑,最后房地产税大法完美开辟税源新蓝海为下一个20年财政奠基。这么牛逼的ZF你给我去找几个出来?


几个数据:90后的人口总数比80后人口数要少24%左右,00后人口又比90后再减少16%;2015年全国结婚对数为1225万对,已经同比下降6.3%。中国结婚人口的平均年龄是26岁,以此计算2015年结婚的正好是80年人口的最后一批;2016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3.75亿平方米,按100平米一套计约为1375万套,并基本以历史最高房价创出了历史最高交易额;2017年末M2增速8.2%,而2006年至2016年十年M2同比增长的平均数是17.2%。


集成电路这块大方向上前景诱人,但业务感觉复杂难把握。比如最近看的几个,研发投入占收入比达到百分之十几,但这些投入带不来持久的壁垒。因为行业技术升级节奏太快,还有硅周期的影响,整个行业相当不稳定。又如另一个在短短1年多时间内,净利润率竟能从7%到25%的区间波幅,竞争对手强大且竞争烈度极高,一个降价毛利率直接跌十几个点。这可能就属于我说的“能理解但难把握”的类别。


很多时候选择放弃还是坚守一个公司,不是简单的“好不好”问题,而是契合度的问题。那种经营节奏清晰可预期,成长的逻辑性很强,每个重要进展你都可以理解并赞赏的对象,哪怕并不经常超预期也还是很喜欢。相反有些发展惊艳但越来越看不懂或者让你内心深处疑惑不安的,大概率是很难坚持一路同行的。


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衣食住行的历史性机会基本已充分演绎了。不是说这方面没收益了,而是未来别太指望这方面的大机会(车是例外,几个重要因素叠加还有充分的长期机会)。美国股市这些年的情况昭示了,未来A股的投资机会将越来越多的来自创新和科技领域。而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颠覆的商业模式,不确定性都远比衣食住行类基础需求要大得多。再结合市场机构化进程的加快,未来我们将面对的是获得超额收益越来越困难的局面。


在这样的环境里,年轻一代的优势在于对科技和消费的高度敏感性,更善于理解新鲜事物也具有更好的学习能力,但同样容易过分激动和毛躁。老手们最宝贵的是对投资本质的深刻理解和过往宝贵的经历,能沉得住气,这些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但对变化迟钝和保守不可避免。所以多让年轻人做研究,多让老手做最决定,可能是个理想的搭配。


至于AI对于投资人的威胁,我相信对于指数投资和套利这种高度依赖客观数据和执行力的领域,用不了多久就可能显现出相对人类的极大优势。而对成长类企业中大量涉及的管理者品格能力定性、长期商业前景判断、合理赔率设定等这类高度主观和不确定性领域,AI的侵袭还有相当的路要走。但当大数据有一天渗透到人类生活和商业行为的各个缝隙后,我想把资产交给AI去打理会是个明智的选择。


我感觉网剧可能在未来几年彻底颠覆现在的电视剧格局 。因为网络剧的观众付费模式与现在的讨好广告金主模式完全不同,会在评价体系和成本结构上有巨大变化,这对于传统电视剧属于降维打击。比如现在剧制大钱都用在明星(因为广告主就认这个),制作费占比不大,但网络剧是完全相反。随着付费观看市场越来越大,未来代表最优秀制作水平的剧作可能大部分都是网剧了。但上述前提是,伟大的光电总局别出台新的关爱网剧政策。


有个挺意思的说法:现在中国的BAT再加上美国的FB,苹果,亚马逊,谷歌,微软的大BOSS们聚在一起商量点事儿,可能比G8的首脑会对全球的影响更大了。看起来有点夸张,但科技爆发和市场经济背景下诞生的这类企业巨无霸,未来的影响力真的有可能超越强国。没准哪天就像《生化危机》里的伞公司,或者《异形》里的维兰德-汤谷公司一样,集救世主与恶魔于一体。


看《华尔街》和《华尔街之狼》这种电影,里面虽然各种黑暗龌龊,但大boss根本上还是依托基本面甚至还要探讨价值的,只不过玩内幕交易和包装夸大。而在《大时代》和《股疯》这样的东方故事里,则把股市演绎成了各种神秘技术指标和天才的表演。 我觉得这既体现了制片和导演在金融专业素养上的差距,也说明不同文化背景下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口味差异。


《至暗时刻》能让人看到在最没有希望的时候面临的决策压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至暗时刻”,想走出来都得靠勇气和意志力,说白了还是要扛得住。 正如丘吉尔说的: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最终的失败,只有矢志不渝继续前进的勇气。


迄今为止亚洲人搞出来的最牛逼的公司就是三星了吧,无论规模还是产业地位或者技术壁垒都是亚洲霸主了。韩国以弹丸之地和区区五千多万人搞成这样真是很牛。 韩国还是发达国家里GDP结构中工业占比最高的,国家竞争力比那些第三产业为主的欧洲小富国强多了。东亚这几个族群看来就没有弱的,中日韩就不说了,连北朝鲜在愣头青国家里实力都是最吊的。


爱思考是件好事儿,但这和乱下结论不是一码事儿。对于复杂的事物,思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认清其复杂性,了解这一事物影响的相关因素内在联系和主要矛盾。而民粹或者缺乏深度思维能力人的一个特点,就是总在肤浅的层面被感染,还特执着的相信自己的小药方绝对药到病除。忘了谁说过的一句话,这些自信的改革家们给出的解决方案都很有共性:看起来简单、容易,并且是错的。


这两年调研观察的一些公司掌门人,我感觉除了与国外同行类似的企业家精神以外,还有些具有独特的家国情怀。我想这可能是由于他们这代人既深切体会过民穷国弱的时代,又见证和参与了这几十年的快速崛起,这种独特的历史体验赋予了他们格外深沉的历史使命感,也因此有更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冲击产业突破,他们将接力完成中国从穷到富再到强的一棒。当然,到了80后甚至90后企业家掌舵的时候,我相信他们的视野将是推动全人类的美好生活了。


中国的这轮大发展牛市起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属于典型的“在绝望中爆发”。之后跨过的沟沟坎坎不少,但始终保持着很好斜率的上升。直到今天虽然一路超越各个老牌强国,但世界对于中国的牛市预期依然处“在犹豫中发展”的阶段。国内对此尤其更悲观些,什么文化不行、制度不行、信仰不行总之肯定是不行等等都还很有市场。所以从预期的角度来说,国内外对于中国发展的预期其实还是相当不足的,距离“在疯狂中死亡”还远着呢。


中等收入陷阱对现在的中国基本是个伪命题。历史上在这个坎儿折了的国家,虽然表面看人均GDP相似,但从产业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来看和中国简直没法相提并论,就像大清GDP的含金量和大英的能吗?其实就各产业普遍的发展程度而言,中国还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是耍流氓。当然也不能说错,因为人均这个大杀器确实好使。


对于国家未来发展,总有人说我是不是盲目乐观?我其实想说,如果是在80年代初甚至90年代中,要说看出来中国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还算是高人,那么现在你还没意识到中国未来20年能达到的高度,这已经是太缺乏趋势敏感度了,这时的最大问题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对于时代趋势睁眼瞎了。其实看看历史和数据,只要中国不瞎折腾去搞各种运动,这样的体量这样的综合素质这样的国际环境,混不起来才真是意外。


高瓴资本张磊在最新的访谈中认为应重仓中国,重仓人才,重仓未来,我高度认同。 未来十年可能是改开以来这波大上升周期最后一个黄金时代了,2030年再往后会是高平台但很难再出现我们已经习惯的高弹性了。战略乐观就是现在最重要的事。


中国高速发展到现在的一个副作用,就是无论到世界哪个传说中最繁华的地方,也不过就是“额,不错”而已,反倒是海外一些纯净的自然所在更能带来震撼了。另外现在到一些海外高端旅游目的地,明显感觉游客是由欧美,中国,印度三大主流构成的,不同目的地构成比例有所差别,但相比这三大主力,其它日韩中东都算很少了,再其它的简直罕见。世界形式走向浩荡不可阻挡。


很多人回首过去几十年在实业、房产、投资甚至投机方面频频出现的大机会,总有一种幻觉:好像如果自己能早生个二十年回到某个年代,一定能够抓住历史机遇发家致富。但其实呢?第一,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无论生在哪个年代要想超越那个时代做出与众不同的选择并投入艰苦卓绝的努力,都是极小的概率;第二,其实二十年后的年轻人也会叨叨能穿越到今天就好了的,然而这对于今天的绝大多数人而言好像也没什么卵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