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教育部发声,2020年开始,全国将增加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对于庞大的考研大军,这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好消息是,今年预计增加近19万的名额,会缓解部分竞争压力;坏消息是,这个节骨眼上扩招,很难不让人将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联系起来。就业市场的萧条最终也肯定会反应到考研上来,所以最终的压力到底是大是小还真不好说。
其实不管扩招与否,努力刷分才是逆袭的王道,毕竟最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永远有限,最终还是要靠硬实力说话。
不甘寂寞的我,前两天下单了 「2010 - 2019年」的考研(一)真题。这几天宅家刷完了这10套题目的完型填空和阅读题。感觉,以目前大多数大四生的英语水平来看,题目确实有一定难度。这也难怪往年很多总分不错的同学英语只徘徊在60分左右。
透露点「内幕」消息,研究生面试中,很多老师心里有条不拿到台面上讲的「潜规则」:
相比于专业课和数学成绩,老师尤其在意英语成绩。
原因很简单,目前高校对老师的论文压力很大,所以老师自然青睐那些英语好的学生,因为可以帮老师快速发论文啊。而英语又无法像数学和专业课可以通过短期快速提升,所以差不多的条件下,很多老师肯定选择英语成绩好的。
我建立了一个考研英语经验交流群,可以加我微信:
23575173。
仅限2020年考研的同学加。
考研英语有难度,但作为考试,就有一定的套路。我集中做了10套题目,有一些简单的心得,写在这里和你们分享。
近年来,考研的出题越来越向雅思等这些国际化考试靠拢,而题目的选择范围也越来越广泛,题材也呈现多样化。对于生活在中文互联网这样一个比较封闭环境内的学生,许多文章的内容、涉及的事物、展现出的价值观往往会令人比较陌生。
而很多人在做题时,缺乏一种高屋建瓴的意识,因此很容易被出题人的带偏,掉入早已设置好的陷阱。
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Section II,Part 1)看似都是文章,但它们其实并不一样。说简单点,
完型填空更像说明文,而阅读理解有明显的意识形态,
暗含
作者的立场和偏见。
完型填空往往是说明性质的。以下是2010-2019年完型填空的话题内容:
每篇文章在开头就树立一个「话题」,然后陈述或说明,
文章中不会带有任何作者本人的情绪和想法
(你可以认为作者一个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只是想要把事情说清楚)。
正是如此,做完型时,你完全不用费心「作者怎么想?」,「他是不是要表达什么观点?」。哪怕你在文章中看到情绪性的用词,那也只能是文中人物的,而非作者本人立场。
譬如2016年有关「柬埔寨婚姻」的文章,全文三段,第一段描述婚姻观,第二段描述婚宴上具体的风俗,第三段讲述柬埔寨人如何看待离婚。全篇都是事实性的叙述,不出现任何作者本人的立场和情绪。
所以完型填空就是在考查你是不是能够判断每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通过正确地填空,将每句话之间的逻辑理顺。只要做到这一点,得8分以上不成问题。
而阅读理解(Part 1)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记住:文字是矫饰的艺术。阅读理解绝非单纯的说明文,往往带有议论的成分。而越是资深的作者,就越不喜欢轻易地显露出自己的立场和情绪。出题人恰恰喜欢利用这一点使劲挖坑,让你在做题的时候时刻陷入一种疑惑:作者到底是什么态度,到底是赞同、反对还是不置可否呢?
记住:
阅读理解暗含作者的主观立场或情绪。做题一定要把握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将文章的基调牢牢握在手中。
那么,如何知道作者的主观立场呢?
通常你要注意:
情绪性的词很好分辨,但非常有迷惑性,因为往往不是作者本人的立场。这需要仔细分辨。
至于贬义词,可能常常被大家忽略。譬如2019年的真题,如下
这是讲大学 GPA 的,第一句话 Grad inflation 其实就表明了作者的情绪。因为 inflation 是带有贬义性质的,暗含着作者一种 disapproval 的态度。把握住基调是非常有利于顺利理解下文的。
我建立了一个考研英语经验交流群,可以加我微信:23575173。仅限2020年考研的同学加。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麦克米伦」下载英语7000高频词单词卡。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考研」下载考研真题6744高频单词卡。
根据你的兴趣,点击下方图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