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佰赞咨询  ·  人,都要承受压力 ·  昨天  
简单心理  ·  复工第一天,卡住你上班的6个原因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如何应对 | 当伴侣之间进入追逃模式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5-01-04 20:06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伴侣争吵的根源,指出可能是陷入了心理学中的“追-逃模式”。文章解释了什么是追逃模式,通过例子展示了追逃模式在伴侣互动中的表现,并深入分析了追逃模式的本质、源头以及如何改变这种模式。作者还讨论了依恋类型对伴侣互动的影响,并提供了一些方法来帮助陷入困境的伴侣改变不良的互动模式。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追逃模式的定义和表现

追逃模式是在亲密关系中,一方追求亲近和确认安全感,而另一方逃避、回避甚至回避对方需求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通常表现为一方不断质问和指责,而另一方则选择回避、否认或逃避。

关键观点2: 追逃模式的本质和源头

追逃模式的本质是伴侣双方在关系中的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源头则是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包括焦虑矛盾型和回避退缩型。当依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个体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和脆弱的深层情绪,进而以指责或回避的方式表达出来。

关键观点3: 如何改变追逃模式

改变追逃模式需要双方共同努力。首先,要识别自己不良的互动模式;其次,向伴侣直接表达需求,如安全感和被爱的感觉;最后,如果无法自行解决,可以寻求专业伴侣咨询或阅读相关书籍寻找解决方法。


正文



作者 | 罗文婷


“最大的问题是你太情绪化了,一点都不信任我,我做什么你都对我有意见!”“好好好,每次有问题的都是我,行了吧!真是可笑,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看重的事情对你来说都不重要,你从来都不在乎我。算了,不想说了。”



以上的对话在伴侣争吵时屡见不鲜。争吵中的双方都感到很委屈,也都能找到支撑自己立场的理由,觉得对方简直不可理喻。每一次争吵也并没有以相互理解收场,而仅仅是恢复了“表面和谐”。在一次又一次循环往复的争吵之后,双方都对感情产生了怀疑——“我们真的合适吗?”“为什么在一起之后反而更痛苦了?”



然而,在大多数时候, 伴侣争吵的根源并不是因为伴侣双方“性格不合”,而是有可能陷入了心理学中你“追”我“逃”的不良互动模式 ,简称 “追-逃模式”



什么是追逃模式?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和爱人在一起若有安全感,则很容易敞开心扉并与对方产生情感的联结。而缺乏安全感时,则有一方会变得焦虑、愤怒,担心对方不爱自己,并试图掌控对方;而另一方会感到被指责,好像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因此会完全逃避对方且想保持安全距离(Johnson et al., 2018) ,这是“追-逃模式”的典型表现。



举个例子,小明在约会时经常迟到,小红向他抱怨: “为什么你老是迟到?难道你一点都不在意我?每次约会都要让我等你,你太让我失望了!” 小明起初不吱声,但在小红的逼问下终于不耐烦地反击道: “我都说了我有事,你能不能不要每次都这么唠叨,如果你又要唠叨,我们干脆各回各家回家,不要约会了。” 小红继续列举小明迟到的例子予以回击,而小明则开始一一反驳,最后索性对小红的话置若罔闻,只剩小红在一旁干生气。两人最终不欢而散。



(图源网络,侵删)



在这场永无休止的争吵中,男女双方不断拉扯着相处中的一个个过错,留下了一地鸡毛。例如,男方最后一次迟到是什么时候?上星期还是几个月前?女方会因为一次迟到唠叨多长时间?他们不自觉地进行两极化思考并坚持已见,从而掉进了一个死胡同: 争吵变成了一场侦探游戏,目的是挖出事情的真相,比较谁的内容更符合事实,谁的过错更大。



追-逃模式的本质


追-逃模式的本质是伴侣双方在关系中的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于是两人都害怕被对方抛弃或拒绝,但又无法坦率地和对方表达,因此将这种被抛弃的恐惧以指责或者回避的形式表达给对方,久而久之所形成的一种僵化的互动循环。



追-逃模式的理论基础是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鲍尔比(1982)认为,个体内心深植着渴望被爱与被需要的依恋需求—— 我们总是想要亲近我们主要的依恋对象 。而一旦对方的行为没有能够满足我们的依恋需要,反而让我们感受到被抛弃或是不被爱的危险时,我们对失去依恋对象的恐惧就产生了。而依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会极大地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Johnson et al., 2020)。当个体在一段关系中的依恋需求未得到满足时,内心深处容易出现伤心、害怕、委屈等反映脆弱的情绪。但个体通常不容易觉察且倾向于隐藏内心深处的情绪,而是会将这种脆弱的情绪通过愤怒或是冷漠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刚刚的例子中,小红因为缺乏安全感而指责小明,成为了关系中的“追”方。而小明面对她的指责,内心感到难过、害怕,认为自己没有被关心和照顾,进而否定自己,觉得“我总是不受待见”,“她总是在逼迫我”。为了保护自己,小明用无动于衷或是反唇相讥的方式来回击,成为了关系中的“逃”方;而小红面对他的反应,内心其实感到难过、失望,进而怀疑对方到底爱不爱自己,而这种怀疑却使其更加迫切地想确定对方的爱,形成恶性循环。



(图源网络,侵删)



于是,两人对关系的不安全感都没有被对方接收到,他们表现得就像是前两追逐的两个车轮,后面的轮子穷追不舍地索要安全感,前面的轮子则唯恐避之不及,最终形成了“追-逃”的僵化互动循环,导致彼此在关系中的依恋需求更难被满足,致使矛盾愈演愈烈(Johnson, 2004)。



追-逃模式的源头:不安全的依恋类型


为什么当我们的依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产生不安全感和脆弱的深层情绪时,我们没有办法坦率地向对方索要安全感,告诉对方我们的恐惧,而是要选择以指责或回避的方式表达呢?



这绝大多数时候源于我们不安全的依恋类型。根据鲍尔比(1982)的研究,依恋类型主要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其中不安全型依恋包括 焦虑矛盾型、回避退缩型 和不定型,这里主要讨论前两者。



焦虑矛盾型的个体往往会认为 “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世界和他人是不值得信赖的” 。他们非常需要亲密感,却又非常害怕被拒绝。一旦伴侣没办法满足和提供给Ta们亲密感,Ta们就会感到失控,就会想要对着伴侣大发脾气,事后Ta们可能又会感到后悔。



回避退缩型的个体常常会认为 “我不可爱,不完整,不够好”“这个世界和他人并不让人信赖” 。他们看起来并不是很需要亲密关系,而更愿意保持独立,不依赖他人。而在面对伴侣的指责,感受到被抛弃的恐惧时,他们下意识地做出一些回避性的行为:退缩、压抑情绪、假装自己毫不在意,有时候甚至真的骗过了自己。



(图源网络,侵删)



如何改变追-逃模式?


在“追-逃模式”中,焦虑矛盾型的一方往往会在争吵中进行攻击指责,他们具有极高的情绪强度,总是表现得咄咄逼人;而另一方普遍为回避退缩型,他们会为了消除情绪张力从而选择对情绪与矛盾进行否认、忽略或者逃避躲藏,从而形成僵化稳定的互动模式。接下来, 我们在这里提供了3种方式帮助陷入困境的伴侣去尝试改变这种模式。



/ / (一)识别自己的互动模式


尝试看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模式以及它们对伴侣的影响。用心观察,专注于你目前最重视的依恋关系中,每当你感到情感联结的不确定或者问题出现时,你会对伴侣做出什么反应?可以尝试回答如下这些问题,例如:



当__________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和对方产生了距离感。当我在争吵中感到难过的时候,我常常__________。争吵中我这么做是希望_____________。我越___________,对方就越______________。



举个例子 ,每当我们为了管教孩子争吵的时候,我就感觉与你产生了距离感;我常常抱怨,我在用这种方式与你互动是想要处理难过的情绪;我这么做是希望说服你给我更多回应;我越抱怨,你就越不说话,然后我们都陷入痛苦和孤单中。 一旦我们能识别出自己不良的互动模式,我们就能够开始学习如何去摆脱它们了。



(图源网络,侵删)



/ / (二)向伴侣直接表达需求


如果你觉得关系足够安全,可以尝试直接对伴侣表达你的需求。将注意力转移到你和现任伴侣的关系上。想想你最需要什么才能感到安全和被爱。你觉得他/她会如何回答你?比如:



我需要感觉和体会到的是我是被你需要的,你想要与我亲近;我可以指望你陪伴在我身边,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你也不会丢下我一个人;…………



鼓起勇气探索如何去满足爱人的需求。如果你是“逃”的一方,发现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可以直接分享你的感受。感受当下,而不是以任何固定的方式去回应。比如你可以告诉他/她,你确实听到了他/她想说的话,也很感激他/她与你的分享,你也愿意给予对方回应。



/ / (三)阅读专业书籍或寻求伴侣咨询


如果上述两种方式都无法帮助到你,我们还可以寻求专业的伴侣咨询,或通过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从中找到解决的方法。



(图源网络,侵删)



结语


请记得,无论是为了孩子的作息、日常生活或事业,两人争吵的内容都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永远是你与伴侣的情感联结是否稳固、是否安全,它涉及彼此双方的回应和对情感的投入。伴侣之间如果能够一起努力,识别并改变不良的互动模式,互相支持、互相理解,就能够建立起更牢固的情感联结,携手走出争吵的漩涡。



(图源网络,侵删)



作者说

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