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年看过的傻白甜电视剧,可能真把脑子看坏了。
比如,学习当前,总有小白人和小黑人打架,小黑人说:学习多无趣,不如上网看剧打游戏,劳逸结合嘛,就 5 分钟~小白人总是义正言辞:不行!10 分钟。
然后拿起手机,一玩就是一小时。
…
你看,有时尽管知道手头的事很重要,但对着书本就是提不起兴趣,上课、工作总走神…但这不怪你,怪电视剧。
为什么呢?
1.
据
Beyond Feelings
一书统计,看电视时,不算广告时间的注意力切换,观众的注意平均每小时跳转 78 次,算上广告,平均每小时跳转可达 800 多次,也就是每分钟 14 次,再换算一下,也就是
平均每 4.3 秒走个神
。
电视节目安排精巧,一集剧中,镜头、故事线、角色视角交叉变换,每一个切换,都牵动你的注意力随之跳转,而其中打斗、车祸、暴力等等画面,更是牵动眼球,娱乐则乐,但乐开之余,却带来一个坏处:
它剥夺了你长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你习惯了每 4.3 秒转移一次注意力,因为在你的潜意识里,那样更有趣,于是你会不自觉地期待,工作、课堂、书本会和电视节目一样跳转丰富。对此,白纸黑字只想说——臣妾做不到啊!
于是,不知不觉间,在你眼里,工作学习变得索然无味——电视剧那只僵尸,已经悄悄吃掉了你的脑子。
你可能会问,那把学习材料做得更图文并茂一点,不就两全其美了?——问对一半,因为只有「想的美」:实验证明,学习材料越图文并茂,学习效果越不好。
实验中,受试者被要求阅读一分关于马里的资料,其中一则读的是纯文本,另一组则在文本之外还有一份配合的声像资料,可以随意选择播放还是停止,在随后的测试中,文本组在 10 道题中平均答对了 7.04 道,多媒体组只答对了 5.98 道。而且与直觉相反,文本组的人认为这份资料更有意思,更有教育意义,更容易理解,他们更喜欢这个资料。
加之,我们的工作记忆只能同时容纳 2~4 条信息,容量有限,易受无关信息干扰,影响吸收信息。图文并茂,看似更能让人学到知识,但读者的注意力总在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之间来回切换,注意力频繁中断,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据统计,上世纪 90 年代,学生花在电视屏幕前的时间,已经是学校课时的两倍。
电视尚且如此,更别提如今还来了个后继者:手机。
一机更比一机高啊。
2.
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带来另一个恶果:
难以沉下心严肃阅读
。
比如,Kindle 有个功能:读书时你可以在电子书中划重点,亚马逊会把画线比较多的语句在书中标记出来,并且,这句话底下会有个小标记,显示有多少人标记过。
如果你留意观察过,你会发现,在亚马逊购买的 Kindle 电子书,很多非虚构类书籍都有个「标记魔咒」——
绝大多数重点句出现在前两章
。书本四分之一以后,就基本上看不到其他读者的重点标记了。难道这些书的后面就没有重点值得划了吗?显然不是。答案是大多数人对大多数书都只看了四分之一,就不看了。
不妨看个数据:
华尔街日报上一篇文章使用统计 kindle 上重点句子的方法发现,大多数读者读《时间简史》只读到了 6.6%,读《思考,快与慢》只读到了 6.8%,而读被视为近年来最重要经济学著作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则只读到 2.4%,尽管这本书是当时亚马逊上最畅销的书。
从
Beyond Feelings
和华尔街日报的统计看,爱买书的人不一定真爱读书,整日追剧的人,真不一定能终日读书。
3.
我自己的脑子竟然不由我说了算?
你可能觉得这有点儿搞笑加不可思议:脑子是我自己的,还不是我说了算?真不算,就拿「呼吸」这么简单的事情来做个小测试,闭上眼睛,全部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尽量做到舒缓而均匀,除了呼吸,什么都不想…然后很快,你就发现,你走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