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一开播就像星火燎原般地点燃了大众追剧的热情。3月28日首播收视率1.523,已有评论直呼“逆天”,随后破2破3破4,势如破竹。
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周日《人民的名义》平台单天播放量超过了惊人的45亿!再看看市场占有率,《人民的名义》市占率达到33%,这算是垄断级别的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此剧不但年龄大的观众爱看,也受到很多90后的喜爱,所以说这是老中青通吃的一部剧也不为过。此间,老戏骨的演技,达康书记的表情包已经成了热门讨论话题,火爆网络,这种大众深度参与调侃的热情,映射着大家对此剧的关注。
尤其是是达康书记的扮演者吴刚,可谓本剧最受追捧的演员。这位虚构的市委书记已经有了专门的粉丝后援团,英文名“darkcom”,大家除热衷制作一系列书记专属表情包,比如“达康书记别低头,GDP会掉”;“达康书记的笑容和GDP由我们来守护”,还表示“守卫达康书记的双眼皮和保温杯”和GDP一样重要!
GDP,这个被人们“怼”到几乎成了“负面词汇”的词,一时间因为达康书记又成了“被守护”对象,也挺有趣。请问这忽冷忽热的待遇,大家考虑过GDP的感受吗?(严肃脸)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一切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各级政府各级官员,无不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这才有了我们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这种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官员只重视经济的而忽略其他社会问题的弊端逐渐显现。
尤其是近年来环境的不断恶化,雾霾的年年来袭,让民众开始觉醒,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能建立在对环境的破坏上,于是才有了环保意识的觉醒,有了对于唯GDP论以及其做法的各种反对和批判。
高层领导同样意识到这样的问题,认识到唯GDP的各种弊端,于是有了近年来的各种文件,对于政府官员的考核也逐渐在去GDP化。从这两年的新闻来看,虽然各个地区、相关部门也在继续公布GDP的数据,但是大众的注意力已经不再那么关注GDP,转而更加关注发展的质量,关注制度的建设。
《人民的名义》横空出世,GDP一下子又成了大家调侃中的关键词,大家情愿去为达康书记守护GDP,
个人感觉这是一种情绪,是一种掩藏在调侃背后的、大众的心理诉求。
这种诉求包含了:
一是人们需要达康书记这样的官员,通过调侃来表达对他的认可,认可到在批判唯GDP论的大环境下,愿意自发“理解”。
剧中的李达康是一个有原则、有能力,有干劲且关心群众疾苦的官员。他虽然挂名主持光明峰项目,但是没有为任何人开后门,他曾经主导把煤炭塌陷区改造成具有好风景的开发区,他强势推进大风厂的职工安置问题,他还为了信访办的缺德的矮小办事窗口去敲打区长孙连成。
很多观众在前面两集可能都觉得他为丁义珍说话,在保护贪官,甚至可能为其出逃通风报信,但随着剧情的推进,人们认识到他原来是一个这样的好官。他心里想着政绩,需要政绩,行事霸道,但是对人民群众却温和有加,心中所系也是群众疾苦。他之前也犯过错误,是曾经的同事副县长王大路为其顶缸他才有了后来的仕途,一直做到市委书记省委常委,但是,他并不为他开后门。他婚姻生活并不幸福,长期分居,妻子隐性中打着他的旗号做违法的事情,他并不知情……
以上种种,人们看到的是一个
有血有肉、并不完美
的官员形象,他所做的一切,虽然也为了政绩,但是却能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难受的只是那些想走后门,不想遵守规则的人,是那些不想作为的官员,这样的人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心——
当下大家最需要的不就正是这种官员吗?嘴上说着党纪国法(剧中有个细节,达康书记的妻子欧阳菁最讨厌他说这样的高调的话),实际行动也在遵守,嘴上说着关心群众,他实际也在做。
身居高位者,一定是在追求一种人生的自我实现,而无论追求什么,只要是所做没有违法,没有践踏人民尤其是弱势群体利益,相反是和人民福祉高度挂钩,那就是好官,就是人们认可并且需要的官员。
二是GDP是个被过度关注的“靶子”,人们内心对GDP本身其实并不反感如斯。
GDP是一个考量经济的指标,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对GDP的统计也只是反映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而且现在也证明这种单一指标,只是重要参考,却并不能完全地反映经济的发展情况。
人们反对的只是为了GDP而不顾其他,尤其是不顾环境、不顾弱势群体的利益,不顾社会制度的建设,不顾公平正义的伸张。
我们之前的制度环境,对GDP过分重视,数字出政绩、数字出官的风气,很大程度上也助长了GDP的“嚣张气焰”。只要是一个地方的GDP高了,增长快了,就被认为是发展的好了,主政者就有了政绩,被认为有能力从而得到升迁,而不去顾及背后是不是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软的制度方面的且不说,人们感受最密切直观的,可能就是环境的变化。如果说小范围的环境污染可能并不能被大多数人感知,那么近年来的动辄覆盖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雾霾,就成了真正让所有人无处可躲的威胁。于是人们对这些问题开始重视,开始反思,开始批判。这种共情,从民众角度来说很希望“为民请命者们”也能形成共振。
所以当达康书记说他的GDP观:
“我和林城市委一心一意谋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需要GDP,但是绝不要落后的GDP,污染的GDP,血泪的GDP”;
“要发展,但我们更要绿色发展!要GDP,但我们更要没有污染的GDP!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后援团的心情high到直接给他制作一首《GDP之歌》!
客观来说,发展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国能够从贫穷国家变成第二大经济体,人们开始重视环保,重视经济之外的事情,其本身就是发展的成果。只要想发展,永远就有新问题,永远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路上。不能因为经济水平的发展而不允许人们追求其他,其实从这点上来说,执政党应该是有理由高兴的,因为我们开始进入了这种中等发达国家的民众关注社会问题的状态。
再有,观众已经看出来,厅长祁同伟不但是贪官,而且是坏官。他属于汉大帮,不择手段,蝇营狗苟,谄媚逢迎,心里想的永远是自己的升官前途。他本想通过逢迎李达康向其靠近,达到其为自己提升副省级在常委会上说话的目的,不曾想李达康在省委常委会上不但不为其说话,还把他的所作所为包括为前领导回乡哭坟的丑事加以暴露。
这就让祁同伟依靠达康书记说话的心彻底死掉,站到了他的对立面,其实也不算是对立面,就是继续以自己的职权为李达康的事情添堵,比如光明区的公安局长程度擅用警权被免职,他也不顾其违法事实把程度调到公安厅当办公室副主任。
所以,段子手把达康书记和祁厅长放一起说“达康书记别哭,祁同伟会笑”,也算是神来之笔。段子背后,隐藏的是对于达康书记的鼓励,把祁同伟则归入了对立阶级。只是这种白话式的语言表达具有时代的特色,让大众对于“好官”的诉求心情,包裹上了一层温情和调侃的外衣。
《人民的名义》是反腐剧,以其对一些问题的不避讳赢得了观众,更因为老戏骨的演技,让观众大呼过瘾。电视机还没播完,就已经口碑铸就。虽然是一部电视剧,但是其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反映,也提供给了人们一种内心诉求表达的引线。达康书记的网上爆红,已经从侧面说明了人们需要什么样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