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工学科昌盛的今天,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不得不接触科学与数学方面的书籍。从牛顿定律到宇宙起源,从量子力学到区块链,科学与技术无处不在。而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阅读科学与数学书籍完全不同于阅读小说或者散文,需要依其天性。那么,究竟如何去阅读呢?
当然这里提到的科学与数学数据,只限定于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我们传统中,伟大的科学与数学的经典之作;另一种则是现代科普著作。可能也适用于阅读一些主题深奥又特定的研究论文,但这一点不敢保证。这是因为,直到大约 19 世纪末,主要的科学著作都是给门外汉写的。而自此之后,学科开始细分,不同学科的专著与论文都需要相关专业深厚的背景才能理解,而没有人对每个学科都耳熟能详。
另一方面,这里所说的阅读,不是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而是去了解相关的问题。 科学史是学术领域中发展最快速的一门学科。在过去,科学历史家被认为是以研究历史为主,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拓展真正的科学领域。这样的态度可以用萧伯纳的一句名言来作总结:“有能力的人,就去做。没有能力的人,就去教。”
目前已经很少听到有关这种态度的描述了。科学史这个部门已经变得很重要,卓越的科学家们研究并写出有关科学的历史。其中没有一本真的很难读,读者要做的就是运用阅读论说性作品的规则,要清楚地知道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个分析阅读的规则适用于任何论说性的作品,尤其适用于科学与数学的作品。
要注意作者最初的假设,放在心上,然后把他的假设与经过论证之后的结论作个区别。一个越客观的科学作者,越会明白地要求你接受这个、接受那个假设。
科学的客观不在于没有最初的偏见,而在于坦白承认。 科学不是编年史,科学家跟历史学家刚好相反,他们要摆脱时间与地点的限制。他要说的是一般的现象,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则。
在阅读科学作品时,有两个主要的难题。 一个是有关论述的问题。科学基本上是归纳法,基本的论述也就是经由研究查证,建立出来的一个通则——能是经由实验所创造出来的一个案例,也可能是长期观察所收集到的一连串案例。归纳法是科学的特质。 还有另外一些论述是运用演绎法来推论的。这样的论述是借着其他已经证明过的理论,再推论出来的。在讲求证据这一点上,科学与哲学其实差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