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东七门
“东七门”由《奇葩说》制作团队米未传媒&wuli马东创立,落户朝阳公园东七门。这里有米未节目最新动态、新老奇葩个性展示,有奇葩的知识、走心的故事、营养的鸡汤,更有贱嘴小编们天天陪你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六根  ·  王永胜 | 我的口吃简史 ·  昨天  
唐书院  ·  书院拾遗第172期 ·  昨天  
唐书院  ·  书院拾遗第172期 ·  昨天  
壹娱观察  ·  「小杨哥平替」,无人接稳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东七门

周玄毅:说话分一二三的,都是脑残

东七门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4-06 22:03

正文

现代人 ,都有知识焦虑,总觉得要多知多懂,才能不被淘汰。想法当然是好的,可是做法却经常会出问题。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知识囤积症”。看到一篇有干货的文章,说“先马后看”,然后就再也不看;或者是笔记摘抄一大堆,可是脑子里,什么都没留下来。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那我要告诉你,知识也要“断舍离”,在这个信息冗余的时代,只有小学问,才是你能随时能够使用的,扎扎实实的干货。


么是“小”学问?举个例子,黄仁宇先生,学问很大,他的名著《万历十五年》,讲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那就是明王朝为什么会走向尽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政治的哪些弊端。

可是,这本书有没有像我们中学历史考试那样,列一个一二三四,什么背景原因目的,政治经济文化呢?没有,他其实只问了一个小问题,那就是1587年,也就是万历皇帝在位的第十五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讲讲张居正海端戚继光这几个人物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像这种小中 见大,也就是切个小口,往深里挖掘的思路,才是学术大家的功力所在。




你看,像刚才这段话,里面包含了两个“小学问”,第一,要了解一个大时代或者说大问题,得选择一个小角度,聚焦一点才能有所得。第二,做学问,讲究的是小切口,深研究,题目选得太大,一定会让同行笑话。你带着这两个小学问,再去看名著,再去看专家的研究,就会有很不一样的体会。


这样的知识,严格来说不是信息,而是观念。信息会让人疲劳,会让人焦虑,观念却能让人清醒,让人自信。如果你把人脑想象成一个钱包,信息是你的现金,多一点当然是好,但是同时也一定会增加重量和体积。可是观念,却是你的银行卡,只要余额够,在哪儿都能取现,或者直接买东西。

再举个例子。有学问的人,通常会给 一个直观感受,那就是引经据典条理清晰。很多人东施效颦,说话也喜欢动不动一二三四,我有一个哲学系的同事就不以为然,他说,说话喜欢分一二三的,都是脑残。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跟你一样也是很震惊的。赶紧就问他,为什么说话有系统有层次,反而是不对的呢?他像所有神神道道的哲学家一样发出了迷之微笑,说你误会了,不是说有系统有层次不好,而是系统和层次,必须要归结到某个总的问题,才有意义。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只是罗列,而没有思想。说白了,动不动就分一二三,而且一二三之间缺乏内在联系,那是因为没想清楚到底你的总问题是什么,这是逻辑不清,或者是概括能力不足的表现。所以,真正的思想家,一段话永远只有一个主题,从这个主题里衍生出再多东西,那也不是一二三,而是1.1,1.2,1.3,甚 是1.1.1,1.1.2,1.1.3,由此类推。


当时我脑子先是一蒙,然后突然灵光一现,想起另外一件事。那就是,越是伟人,越是给人类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我们在说起来的时候,概念就越简单,越纯粹。比如说,牛顿对应经典力学,达尔文对应进化论,亚当斯密对应看不见的手,爱因斯坦对应E=MC2,圣雄甘地对应非暴力不合作......这些人做的事情很大,但他们给世界留下的东西简单明确,而他们的初衷,无一不是做一点小小的改变。

所以,作为他们的后人,在这场人类知识的接力赛中,我们要怎样去handle浩如烟海的信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建构体系性的知识呢?做一点小小的改变,掌握几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学问。

你应该像牛顿一样问自己,是什么让苹果往地上掉落而不是飞到天上呢?你应该像爱因斯坦一样问自己,人如果跟着光线跑会发生什么呢?你应该像亚当斯密一样问自己,是什么保证面包摆在我们的餐桌呢?

这样一点一滴的小学问,能够引领你走入一个伟大的世界,而你,配得上这个世界。 

47《小学问》正式上线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提前加入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