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将面临新的形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
一是高质量发展这个核心主题进一步升华。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我国经济将逐步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在“十五五”期间,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更加明确的主题,这要求在经济增速合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是围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将继续被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同时,创新型国家建设将进一步推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战略任务。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通过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面貌将为之一新。在“十五五”期间,国内大循环将更加畅通,国内市场将更加活跃,消费潜力将持续释放。同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步伐不会停止,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五是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深化各领域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六是民生福祉持续改善。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等,将是“十五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七是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八是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前提。需要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总之,“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需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机遇和挑战,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准确把握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比例关系。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关系量的对比。合理调整和优化这些比例关系,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完成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二是需求结构调整。扩大内需,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外贸质量和效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消费能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资。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三是要素投入结构调整。优化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投入结构,提高要素使用效率。提升劳动力素质,优化资本配置,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优化金融体系,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收入。完善税收制度,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税收优惠和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减轻居民负担。
五是城乡区域结构调整。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建设,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单位投入所能产生的产出增量,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围绕2030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目标,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一是推进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制定和实施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对科技创新企业和项目给予税收优惠。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积极性。
二是提升人力资本。完善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劳动力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完善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劳动力素质。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垄断,促进公平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反垄断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更多领域。完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效率。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大力培育我国产业未来发展新赛道新优势。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我国产业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因势利导,提出培育新支柱产业、塑造竞争新优势的主攻方向、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建议。
一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不断突破,应用场景日益广泛,推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创新发展。
二是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不断进步,储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减少碳排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三是生物技术。基因编辑、细胞治疗、合成生物学等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推动医药健康、现代农业、生物制造等领域的创新发展。
四是量子科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信息安全、精密测量、新材料等领域的创新发展。
五是先进制造。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增材制造等技术不断突破。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总之,新支柱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链布局、强化市场应用、完善政策支持、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可以有效培育新支柱产业,塑造竞争新优势,为实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和举措得到有效落实。
▲明确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未来五年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是优化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南北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地区优势互补,实现协同发展。根据各地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制定和实施支持不同地区发展的专项政策,加大财政、金融、土地等支持力度。
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产业链布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链韧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增加研发投入,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适宜地区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
四是促进人口与劳动力流动。优化人口政策,鼓励人口合理流动,缓解一些地区人口外流问题。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就业和创业,提升劳动力市场活力。
五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网络的通达性和便利性。加强水利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水资源和能源供应,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六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七是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加强南北地区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全面审视世界货币格局的历史演变及其未来趋势,结合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新特点,以及数字货币发展的新态势,综合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可能遇到的新机遇与风险挑战,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总体思路、时序目标及重点举措。
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平台,促进了人民币在这些国家的使用。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领先地位,尤其是数字人民币的应用,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了新途径。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有助于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
另一方面,国际政治局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复杂性。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如何有效管理跨境资本流动,防范金融风险成为重要课题。数字货币的安全性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十五五”期间,我们必须坚持稳慎推进原则,以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为基础,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短期目标是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中期目标是扩大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使用;长期目标是逐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为此,一要加强政策沟通,深化双边和多边货币金融合作;二要推动金融市场开放,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框架;三要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币跨境清算效率;四是推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使用,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
▲构建国有和民营企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格局。“十五五”期间,一方面需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确保国有经济在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中的主导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关于推动形成国有和民营企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格局的改革思路,一是在宏观上实现生态协同。围绕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着力打破市场准入壁垒,确保各类所有制企业在市场准入、融资、用地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出台支持国有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公平的政策支持环境。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确保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执行到位,提升政策效果。
二是在中观上实现产业链互补。着力提升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上的配套能力,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合作,形成互补效应。支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参与产业链的现代化改造,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支持国有和民营企业共同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市场份额。
三是在微观上实现要素平等使用。确保各类所有制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使用上享有平等权利。支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参与技术创新,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国有和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关键。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未来五年,我们要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经验,更好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不断优化社会治理机制、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通过党建引领,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升治理效能。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合理配置基层治理资源,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完善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提升其服务能力。
二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组织,提升人民调解员的能力和素质。完善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机制,形成多元化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
三是坚持依法治理。完善社会治理领域的法律法规,为社会治理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针对社会治理的新要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填补法律空白。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四是坚持科技支撑。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加强数据共享和交换,提升社会治理的协同性和整体性。推进智慧社区、智慧城市建设,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
综上所述,“十五五”规划要坚持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自主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不仅有利于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通过加强人才战略支撑,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进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