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侠客岛
但凭侠者仁心,拆解时政迷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政事儿  ·  俄方:俄美两国元首会晤准备已开始 ·  15 小时前  
中国政府网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 ·  昨天  
学习大国  ·  这个“2.5亿”意味着什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侠客岛

县域经济咋逆袭?看这三句话

侠客岛  · 公众号  · 政治  · 2025-02-20 18:00

正文

【侠客岛选题会现场】


岛叔:前阵看到个视频。


凌晨两点多,一个投资人的直播间里,有个县委书记接入连麦,跟主播聊他们县,一二三产怎么搞,有什么项目可以做。


主播听了直感慨:书记,您这是要在直播间里跟咱聊工作报告呐!


岛妹:郡县治天下安,这位书记大半夜都在思考县域发展,是好事啊。


岛叔:对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有没有好的样本供大家参考?


岛妹:那咱也聊个穷县逆袭的故事吧。 浙江义乌,原本穷得叮当响,40年间货通全球,本地人发家致富,拉动了3200多万人的就业。


岛叔:义乌确实厉害。他们是怎么做的?岛妹能不能概括出几句话?


岛妹:那我得回去研究研究材料。


【几天后,侠客岛会议室】


岛妹:看了材料,采访了专家,我想到几句话。


岛叔:说来听听。


岛妹:第一句,“闯劲”是什么?就是能把已有的条件用到极致。


义乌当年穷,没啥资源,三面环山,离海也有百来公里,大量土地又是红壤,种粮食不太灵。好在红壤能种甘蔗,甘蔗熬成糖,就可以换东西了。


“糖”是他们找到的第一个资源。 农闲时节,义乌农民肩挑“糖担”,走街串巷换鸡毛,拿鸡毛做掸子或沤肥。翻山越岭受许多辛苦,利润却极微薄,但他们不以利小而不为。


义乌货郎出门讨生活。摄影:金福根


岛叔:嗯,“鸡毛换糖”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岛妹:“鸡毛换糖”,我认为关键的不是“鸡毛”,也不是“糖”,而是“换”。改革开放后,义乌人很快找到了 另一个机会——“摊”


当时日用品产销脱节,货郎们看到了商机,在义乌街头摆起摊来。


有个摆摊的妇女叫冯爱倩。摆摊头一天,她就赚了6元,是以前上10天班的收入。但她被“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盯上了,曾经一口气逃了三里路。


后来,她在县委大院门口拦下了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你是我们的父母官,你管不管?”


像冯爱倩这样的人不少。谢书记知悉情况后,就去做了一番调研。他认为:如果农民从事小商品售卖能吃饱饭,甚至致富,那就契合党中央精神,就不违法。


他在全县大会上表态:“开放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


1982年9月5日,第一代市场——稠城镇小百货市场正式开放。摄影:金福根


岛叔:这是义乌的“兴商建县”前传。谢书记有担当,他搞了义乌的第一代马路市场——稠城镇小百货市场。那除此之外呢,还有没有其他说法?


岛妹:一个地方要发展商业, 最关键的是“路” 。1930年,杭江线修到了义乌,义乌有了小小的火车站房。


但直到1985年,义乌站还是不起眼的三等站,车次少、速度慢,能去的地方不多。


90年代初,小商品畅销全国,义乌这条铁路功不可没,义乌站也升格为二等站。等到2002年义乌国际商贸城正式开业,义乌站成为一等大站。


没有铁路,就没有迅猛发展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但除了面积扩大、级别提高, 更关键的是“松绑” ——


2006年,浙江一次性向义乌下放131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使之摆脱县级体制机制和交通能级束缚。之后两年,义乌GDP年均增幅超过12%


搞国际贸易,海运少不了。2016年,浙江省规划建设义甬舟(义乌、宁波、舟山)开放大通道建设规划。


宁波舟山港是全球吞吐量第一大港,有了这条通道,通过集装箱卡车、海铁联运班列,义乌发展国际贸易就更加有了保障。


货物等待出海。图源:“浙江发布”微信公号


岛妹:再说第二句,政府干什么?就是找准战略定位规划政策。


1984年,义乌提出“兴商建县”。其实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好多地方热衷于“工业强市(县)”“兴工强市(县)”。


为啥?发展工业对拉动地区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的作用,比商业明显。但义乌不为所动,坚持“兴商建市”。


岛叔: 战略规划不翻烧饼 ,这需要定力。


岛妹:是啊。义乌工业底子弱,当时商贸刚有起色,原始资本还没攒够。贸然发展工业,会分散力量,搞不好两头落空。


岛叔:但只做买卖或是简单来料加工,总归没有产业支撑。


岛妹:所以要 等待时机,稳健转型 。90年代初,义乌小商品市场红火,民营企业赚了不少钱,有了原始资本。


1994年,义乌瞅准机会,果断提出引商转工、以商促工、工商联动,经商大户纷纷生产轻工产品,义乌工业随即崛起。


岛叔:这个时机确实抓得很好,有产业基础,义乌在几年后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才有了立足点。


岛妹:2001年,中国“入世”,越来越多的外国客商来到义乌。2005年,义乌的国际贸易额超过国内贸易额,是外向型市场了。


新情况带来新问题:义乌外贸参与主体多、商品种类杂、多批次小批量、拼箱组货运输,跟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很不一样。


2002年,商家 在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上推销产品 。摄影 :金福根


岛叔:听说客商用一个集装箱运走几十、上百种货品,给海关通关、出口退税出了难题。


岛妹:是呀。以前一个报关单上填一整箱鞋子或一整箱毛巾就行,简单清楚。现在却是上百种商品,一点点核验,繁琐极了。


义乌政府 服务意识强,根据市场主体需要 ,及时创设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对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交易实行简化归类、简易申报。


他们有一个比喻,“一个集装箱就是一个小超市”。这样一来,做散装批发的商户,就能低门槛、低成本参与国际贸易了。


全国首张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报关单在义乌落地。图源:义乌海关


岛妹:我要说的第三句,机遇是什么?就是看清时代大势,找到适合的赛道。


义乌把握住的机遇不少:改革开放,贸工联动,中国入世。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新能源产业发展,又为义乌提供了新机遇。


岛叔:先讲“一带一路”吧。


岛妹:2010年,在外经商多年的冯旭斌决定回家乡义乌创业,他想做跨国物流生意,让货物在义乌和中亚间顺畅流通。


有人笑他“个体户”“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冯旭斌和创始团队还是坚持探索铁路国际联运业务。


可这线路太长,途经国家又多,业务难度很大。搞了三年,总算搞出了一个“义乌-中亚”班列。


转机在2013年到来:这一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冯旭斌有了更大胆的想法:能不能搞一个国际铁路货运班列,把“世界超市”义乌,和欧洲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马德里连起来?


这么大的项目,需要沿线各国海关、铁路公司批准,困难重重。冯旭斌多次跑到欧洲,游说商户,推介计划中的“义新欧”班列;相关部门也帮他,逐级上报“义新欧”的计划。


一年后,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发出。


到现在,“义新欧”班列已辐射50多个亚欧国家和地区,通达160多座城市,是名副其实的陆上“钢铁驼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