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爸爸真棒
K12原创教育资讯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阿拉善宏桥信息网  ·  2025.02.23更新【5】家政服务、生活 ... ·  7 小时前  
素食星球  ·  椰香四溢的纯素雪花酥,颠覆传统的味蕾体验 ·  14 小时前  
素食星球  ·  椰香四溢的纯素雪花酥,颠覆传统的味蕾体验 ·  14 小时前  
赛博禅心  ·  超级硬广:输入 ikun,解锁 ... ·  昨天  
赛博禅心  ·  超级硬广:输入 ikun,解锁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爸爸真棒

这是一份牛津学霸3年积累的竞赛避坑指南:哪个适合你,哪个是天坑?

爸爸真棒  · 公众号  ·  · 2024-10-24 12:36

正文

在海外升学,尤其是本科申请中,各种综合表现的评定里总有一项永远离不开,那就是专业能力。

而评判一个学生的专业能力其实就是从他的科研和竞赛当中来看出来的,科研的话不是今天的话题, 对于竞赛而言,现在无论是海外留学路线还是国内高考路线,这都是必经之路 ,那么该如何进行选择,这就是今天所要讨论的话题了。

对于留学党来说,可以参加的竞赛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和体制内学生不同,走国际路线的学生不仅仅可以参加这些大部分由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的和一些国际性的竞赛,还可以参加各种美赛、英赛等等等等,留学党可以选择的对象非常多,我们经常听别人说要参加一些含金量比较高的比赛,那么哪些竞赛含金量高,该 如何进行鉴别一项竞赛是否值得参加,这么多竞赛该怎么取舍的时候,就需要一些经验之谈和分辨能力。

👇滑动看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

其实,对于所有的竞赛(尽管我是理工科方向,这篇文章也会主要介绍数学竞赛,但是这个考查方式适用于所有学科竞赛),判别它的好坏与否其实就和在申请大学的时候做School Research一样,当然,在准备各种竞赛的同学肯定还没到申请大学的步骤,所以对于School Research还是比较陌生,因此在这里我会简单介绍一下在考察竞赛的时候应该考虑的方面。

知名度

一个竞赛是否被人们熟知肯定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你在多方屡次听到同一个竞赛的名字时,或是看到一些大佬经常拿着某项竞赛的名次进行吹嘘,那么你可以考虑这项竞赛起来,毕竟它的知名度不会差。

奖项的设置

这点其实是很多人忽略的一点。奖项的设置关乎你拿奖的难易程度,在这一方面的选择完全取决于你在学科中的表现,如果你对自己能力有自信,那么你完全可以参加那种列出的奖项可以清楚体现出你的优异成绩的竞赛,比方说有设置名次的竞赛,而如果你在学科范围内表现平平,那可以参加一些更容易拿到Distinction这一类奖项的比赛,但也要清楚这个奖项在招生官那里的地位肯定比那些更实际的名次要地的低的多。

而那些“万金油”的竞赛其实就是因为它们既设置了很高的名次奖项,也有包含更加大众化的“杰出”奖项。

比赛的主办方

比赛的主办方其实包含了很多方面,第一是它的权威度,学校举办的一个竞赛和由一个国家主办的竞赛肯定是有本质的差别,第二是主办方的评分方法、批改严格度和监考严格度,就有些类似于SAT的curve(尽管SAT是大家都希望它批的松一点),优秀的人自然希望能够批改严格,这样自己能够和别人拉开差距,而落后一些的人则更希望能够批改的松一些,可以少丢失一些细节上的分数,这些都应该被考虑到。

参与门槛

一个高门槛的比赛意味着你本身就已经足够优秀(某些特殊情况除外),例如IMO,参加IMO的人都是每个国家最顶尖的一批人,即使在比赛中没有获奖,也意味着你已经不是一般人了,只有受过邀请或是达到要求才能去参加。

参加人群

这其实和参与门槛非常类似,在知晓赛制和比赛的一系列安排,这些官方决定的内容,我们同样也要考虑更加社会性,变量更大的一方面:参加人群。

其实就是要确定和你同台竞技的是哪些人。像AMC分成AMC 8,AMC 10,AMC 12。这些都是年级限制,一个初中生和高中生拼,肯定是不占优势的(但是也要清楚年龄/年级小的学生相比年龄/年级大的学生在宏观上最直观的优势就是时间,所以不要因为比不过一些学长学姐就妄自菲薄)。

除了年龄和年级,其实还需要考虑到报名参加的人,再拿AMC举例子,几乎所有人都会报名相应年龄段的AMC比赛,所以说在AMC中,达到最顶级无比困难,但是想要达到中游或是中上游,努力一把还是可以的。

而像Math Kangaroo(我也不是说它多么不好),本来报名的人就不多,而且很多数学大神都因为一些其他更加高难度的竞赛(e.g. ARML & Euclid)冲突所以没有参加,因此想要在这么一群人中脱颖而出还是较为容易的。当然,性别限定的竞赛,国籍限定的竞赛,或是不同地区的竞赛都可以被考虑到。

竞赛类型

其实对于理科竞赛而言,竞赛类型是很多变很灵活的,主打的两个方向就是做题和写论文,相对应适合的人群分别也就是能够短时间快速反应结合知识点做出难题的奥赛学生和需要较长时间但是很能写很会写并且能够较全面讨论问题的科研学生。

扬长避短,清楚自己适合什么类型的竞赛再选择去参加非常重要。

以上所说的这些维度是比较常见的考察维度,当然这也并不全面,还需要有其他的考量,比方说时间方面、题目难度、竞赛考察的学科下分支领域的不同等等等等都可以被考虑到,接下来我会举一些比较常见的竞赛(以数学为主)进行讨论。

~ 数学 ~

对于数学竞赛,2021年上半年,我作为上海平和学校的数学社的社长,曾经和上海市阿德科特学校数学社和上实剑桥外国语中学数学社联合举办了一场高中生数学论坛。

在论坛上,我们邀请到了知乎著名数学博主童林肯老师(知乎ID: 双木止月Tong),他作为一名国际数学竞赛及课程教育的一线工作者,主要谈论了他对目前国际数学竞赛的感受,这其中他就将国内主流的一些数学竞赛进行了分类整理,通过比赛形式区分,简单分为个人赛,团队赛(有些比赛是既有团队赛也有个人赛),按照比赛类别区分,可以分为 限时答题类 开放探究类 (这在上文已经展开过了),偶尔 某些夏校申请时要完成的题目 也被并列为第三类。

当然,肯定还有更多的分类方法而且前面提及的分类方法所分的类别下面还是可以进一步细分,但是单从这两个维度进行区分,已经可以对数学竞赛进行一定的区分,譬如属于限时答题个人赛的AMC、Euclid,限时答题团队赛的ARML Power Round,团队研究类的HiMCM、IMMC,个人研究类的丘奖和青少年科创大赛……

#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

👇滑动看具体介绍👇

这就不用我过多介绍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能够参加的人都是各个国家精英中的精英,比赛本身入场券就已经能够证明申请者在数学方面的建树了,如果获奖的话基本就是世界顶尖名校任选,但是确实离我们这些普通人太遥远,不具有参考意义。


#


美国数学竞赛AMC

👇滑动看具 体介绍👇

几乎所有的国际学生皆知的竞赛,传说中的“万金油”,不管申请什么专业,有时间就来参加一下。

属于是全美历史最悠久的数学竞赛之一,它的热门度和知名度完全得益于两部分,一个是主办方美国数学协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一个是奖项设计的有高有低,对于不同程度的参赛者都有设置奖项(相对较易获得的Top 5%和需要激烈角逐的Top 1%)。

有夸张的说法形容AMC的成绩是名校的敲门砖。比赛分不同年级组:AMC 8、AMC 10、AMC 12,也分为AB两场(之前是大陆学生之能参加B卷),题目都是选择题,题型涵盖面较广,但都是奥林匹克数学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时间思考。但是近几年,我个人认为AMC的公信力直线下降(尤其是中国区)。

一部分是由于AMC中国赛区被独立出来,由ASDAN接手管理,一部分是因为一些教育机构扰乱市场和竞赛秩序,还有就是亚裔的美本申请理工科方向难度急剧增加,这些都导致了近几年AMC开始出现走下坡,但是毕竟AMC还是具有一定数学能力认证基础的,所以建议有时间和精力的同学可以参加一下。

#


美国数学邀请赛AIME


👇滑动看具 体介绍👇


AIME相信大家也不陌生,属于是AMC的下一级竞赛,在AMC中(或是其他一些评判方法)获得优异成绩的参赛学生会收到邀请参加AIME,所以AIME的门槛会更高,同台竞技的也都是在AMC中脱颖而出的。

题目类型和AMC相似,但是难度更大,同时,题型也变成了填空题,答案必定是一个0-999之间的一个整数,所以排除法显然是行不通了。近几年AIME的形式其实和AMC差不多,所以这里也不多说了。

#


美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USAMO


👇滑动看具 体介绍👇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这个竞赛仅针对于有美国或加拿大国籍的学生,所以这一条件就基本将所有国内学生拒之门外了,在国籍满足的同时还要在AMC和AIME两场竞赛中同时表现优异,通过AMC+AIME×10的方式算出分数,和当年的晋级分数线比较。

而USAMO就是美国筛选IMO参赛选手的最后一关,其地位相当于国内的CMO。

#


滑铁卢欧几里得数学竞赛Euclid

👇滑动看具 体介绍👇

中国大陆基本都是个人赛,一般国内的主要国际高中都可以在校内报名,然后以学校为单位在校内参赛,比较方便,一共10题,题目的难度是阶梯式上升,并且最后一题的难度远远高于第一题的难度,难度跨度非常大,这也说明参赛选手的水平跨度也是比较大,一般的分水岭是在第8题到第10题之间。

奖项的话Distinction获得人数比较多,也比较容易获得,Contest Medal是颁发给每个学校的第一名,很难获得,需要考虑和自己竞争的同校同学。

#


美国区域数学竞赛ARML


👇滑动看具 体介绍👇

分为两轮,Local Round和Power Round(还有国内学生参加不了的International Round),后来Power Round还又分成了Round I和Round II。

Local Round分为个人赛和团队赛,个人赛就是像AMC、AIME一样做一些偏奥赛的题目,难度介于AMC和AIME之间;团队赛又分成很多不一样的小赛,这几年变化比较多,一般是都有Relay Round和Team Round两个。

Relay Round就是没人负责一道题,前一题的答案是后一题的条件,所以会需要一定的个人速度,Team Round就是一个队伍的人(最多6人)一起完成一份答卷,难度在AIME上下,一般略难于AIME,每个Round都有相应的奖项设置。

在Local Round中优胜的队伍会晋级到Power Round,Power Round一般耗时24小时或12小时,要求在这一事件内团队共同完成一份答案,题目一般是一系列关于一个具体话题或研究对象的探究递进问题。

#


袋鼠数学竞赛Math Kangaroo

👇滑动看具 体介绍👇

一个比较简单的数学竞赛,时间上应该是和ARML很靠近,所以一般会两者选择一个进行备考,难度比AMC简单,具体有多简单我也不是很清楚,我也没参加过,但是ASDAN举办的比赛网络上都会有历年真题,所以大家可以在网上看一下是否适合自己,因为毕竟如果太过于简单,对于一些同学来说就算获奖了也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


加州伯克利大学数学竞赛BMT

👇滑动看具 体介绍👇

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有一定的权威性,和ARML的赛制和难度非常相似,也是分为个人赛和团队赛,个人赛可以参加Individual Round和Focus Round,Individual Round就是一张卷子,里面涵盖各种数学分支领域,而Focus Round相比于Individual Round更难,但是考察的知识点更加集中,参赛选手可以从Calculus,Algebra,Geometry和Discrete中四选二参加,奖项的评定都是在各个不同的Focus中进行评选的。

团队赛也分为不同的Round,每年情况也有一些变化,大致是分为Team Round,Guts Round,Power Round,Guts Round其实和ARML的Relay Round非常类似,其他的几个Round按照名字也可以和刚刚ARML的介绍内容联系起来。

#


杜克数学大会DMM

👇滑动看具 体介绍👇

由杜克大学举办,比赛分为Power Round,Team Round,Individual Round,Relay Round和Devil Round,前四个Round和我们之前介绍的大相径庭,而Devil Round是独立于前四个Round的,有点类似于友谊赛,集体团建的感觉,会把所有参赛选手重新分组,进行做题,题目只有在完成前一道题后才能够获得后一道题。 整体难度的话和BMT类似。


#


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竞赛PUMaC

👇滑动看具 体介绍👇

8人一队,可以选择只参加Power Competition或是参加Main Competition,Main Competition里面包含Power Round,也有Individual Test,Team Test,Live Round,Power Round,Individual Test和Team Test与BMT较为类似,只是Individual Test会多出一个最后的决赛,也就是说成绩优异的人会考两轮,Live Round就是会做题的时候需要实时把答 案交给组委会,同时会有大屏实时排名各个队伍的完成情况,非常刺激。


#


哈佛-麻省理工数学竞赛HMMT

👇滑动看具 体介绍👇

分为两个时间段,11月赛在哈佛大学举办,和BMT难度类似,可能稍微高一点,2月赛在MIT举办,难度较高,不建议参加,一般都是神仙打架,听说基本都是IMO选手参加,过去就是炮灰,纯属浪费时间+打击自信心。

分为个人奖和团体奖,个人奖就是通过Individual Round计算,团体奖就是Individual Round,Team Round和Guts Round加权平均计算。11月赛和2月赛在赛制上有些许细微差别,但是总体上区别几乎不大。

#


美国高中生数学建模竞赛HiMCM


👇滑动看具 体介绍👇

留学圈里名气最大的数学建模比赛,也是数学方向知名度数一数二的竞赛,很多国际学校(至少上海)力推的竞赛。 只能说相比于AMC,HiMCM还是以前那味儿,至少在这几年它的评判标准还是和过去的相差无几。

HiMCM是以4人为一队,每年都会发布两道选题,都是一些社会性问题,参赛选手可以从两道题目中选择一道题目作答,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解决这些社会性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写成论文,时间限制现在应该是在13天内(尽管大多数队伍一般都是在最后3个晚上加班加点写完),最后的评分基于提交的论文内容和质量。

因为是对论文和其内容进行评价,所以评分方面会有很多的主观因素,不像那些做题的竞赛能够有清晰的得失分,所以需要掌握一定的套路和写作基础,一般队伍里会由专门的写手,负责程序建模的人和擅长应用数学和建模的同学组成。

HiMCM的奖项比较复杂,名字都很“高情商”,其实翻译过来就是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参与奖类似的,有兴趣可以在官网上了解一下。

#


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IMMC



和HiMCM非常相似,赛制几乎一样。 需要通过地区赛选拔进入国际赛,写作完成时间在96小时之内,要求的探讨深度应该是比HiMCM稍深。 小队规模仍然是一样的,写作套路也大相径庭。

~ 物理 ~

关于物理的话我只参加过两个物理竞赛,也是比较知名的两个,两个竞赛之间的差异也是比较大的,同时这个竞赛也是很多国际学校非常推荐的,所以我会稍微介绍一下,而其他的一些竞赛我不是很了解,所以不进行过多的阐述(不代表不好),大家可以通过我上面介绍的公式了解一下。

#


物理碗Physics Bowl

👇滑动看具 体介绍👇

物理碗,这几年中文译名该叫物理杯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主办方要纠结这一方面),考察的集中在高中的基本物理知识(我是指IB的物理HL考纲),一张卷子上有50道选择题,题目难度也是有易变难,分为前40道题组成的Division I和后40道题组成的Division II,考生需要在45分钟内选择完成一个Division(注意高二的同学有可能只能做Division II,具体情况大家需要问一下当年的情况)。

Division II的难度应该是大于Division I的(不是略大于),50题里最后10题的难度增长较快,所以请谨慎选择Division。做Division I一般是来得及做完的,但是Division II就不一定了。

最后的10题具体来说并不是做不出来,而是时间不够,因为考试总时长就45分钟,需要参赛选手快速反应和计算,在这个情况下排除法和代入法其实尤为高效。

#


英国物理奥林匹克BPhO

👇滑动看具 体介绍👇

BPhO和物理碗截然不同,它分为选择题和解答题,题目量非常大,但是考生只需要每个部分选取相应分支的题目完成即可。

同时,题目涵盖的范围也非常广,不仅仅局限于高中课内的知识了,会涉及到一些大学物理的内容,但是都是较为基础的应用,所以题目难度本质上不大,只是需要的知识储备较多,所以会显得较难,需要对物理的各个分支有充足的了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