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古玩圈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网罗鉴藏知识,历史揭秘,品味、追忆;在趣味之中陶冶情操,做最权威、最专业的古玩交流平台 。
51好读  ›  专栏  ›  古玩圈

“饕餮纹”是什么?

古玩圈  · 公众号  ·  · 2020-01-15 22:14

正文

目前176753+人已关注加入古玩圈



饕餮纹是玉器、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 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 古玉器、青铜器常见纹饰。 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故也称兽面纹。 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 它是贪欲的象征。 是东海龙王的第五个儿子。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 《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 饕餮纹在二里头文化、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 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成兽面形象,大眼、有鼻、双角,通常没有下唇。 也有使用两个夔纹对称排列,组成饕餮形象的例子存在。


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尤其是鼎、簋上。 “殷人重鬼”,在祭祀器上频繁出现的饕餮纹也具有相当丰富的宗教意义。 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 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 饕餮纹这种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 西周时代起,其神秘色彩逐渐减退。




首先采用饕餮纹这个名称的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图》。 饕餮,为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恶兽; 也比喻贪婪凶恶的人。 《吕氏春秋·先识》: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 “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 不分孤寡,不恤穷匮。 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杜预注: “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现代有学者将其统称为兽面纹。


饕餮纹图案庄严、凝重而神秘的艺术特色。 饕餮纹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 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商代的饕餮纹在吸引人们注意力方面是特别有效的。 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玉器、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玉器、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