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直播海南  ·  93岁强奸犯获监外执行? 官方最新回应 ·  16 小时前  
直播海南  ·  不止于数据,更创造价值! ·  昨天  
直播海南  ·  周末打虎!王中和被查 ·  2 天前  
直播海南  ·  时间定了,油价或将调整 ·  3 天前  
直播海南  ·  突发!台湾一架高教机坠海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札幌纪行:初印象

维舟  · 公众号  ·  · 2024-07-23 20:14

正文

札幌 大通公园黄昏
维舟按:本文是2015年早春我第一次到日本旅行后写的游记,但在这个公众号没发过,近日又来北海道,翻出来发一下。
在札幌新千岁机场降落时,看到幽暗的夜里,大地上一片若明若暗的灯火。映着跑道上的水光,旁边有人发现停机坪上喷绘着皮卡丘图案的全日空航班,惊喜地指给同伴看,那是她对日本切身的第一印象。
入境完上车,外面下着小雨,即使隔着玻璃窗也能感到一阵北国早春四月的寒意。导游上车招呼,她说以前多做香港团,大陆团是近几年的事,“你们其实都比我小一辈,叫阿姨怪怪的,就叫我杨姐吧。”她自称是台湾人,但出生于杭州,其母原是日籍华人,所以她1979年便到香港,在那做日本人生意三十年。相比起香港,她觉得日本财富较平均,社会也安定,“你看,日本都是非常干净的”,“东南亚,比中国更落后的国家,你们去过,对不对?难得来一次日本,相信你们自己心里会有比较。”
时间已不早,外面的景物看不清楚,路上冷冷清清,只有一些店铺的灯箱还亮着:歌屋、丸龟制面、山の猿居酒屋、北日本石油、味の一平。在一家小店吃完自助餐后已是当地时间晚间十点多,很快转入山道,就只能看到窗外山坡上密密层层的树木了。夜半终于抵达了登别万世阁。还没到就已闻到了温泉的硫磺气息。一早醒来,开窗看见细雨濛濛中,远近山顶的残雪,空气十分清冷。
8:40,导游上车数了一遍,还有四个人迟到,她说:“这是不是就是中国式?昨天都说了8:30发车的,为什么不守时?”有人说:“下次说8点吧。”导游撇了下嘴:“你看,非得要为这撒谎吗?”
在一路的行程中,有一个每次都是单独行动的女孩子还是迟到了多次,到最后,终于有同事站出来当面对她说:“拜托你有点时间观念好吗?每次都是我们一车人等你。” 在小樽,中午在鱼市里吃海鲜小火锅,举目全是中国团,女同事洗手回来说: “厕所非常脏,肯定是中国人的缘故。
这些不免激起导游的感慨,她说: “很多人问,我们中国30年、50年能否赶上日本? 我说10年都能赶上,但在这些软的地方,那差距就太大了。 我以前办中日孩子的交流活动,中国的孩子到山顶,水全喝光了,连老师也喝光了; 日本孩子的壶里还剩80%,最后倒一部分出来给日本孩子。 这个素质啊,是要从小有这个意识的。
在札幌街头,很多人也冷得瑟瑟发抖,但仍然穿得很少,那天室外温度是8度。 导游说起日本人的孩子多坚忍不怕冷,后排几个同事在那低声议论: “日本人都不怕冷,可能是身体素质不一样? ”“他们不怕冷,那怕热吧?
余市 竹鹤蒸馏所
两天后从余市回小樽,沿着海滨的公路,阴翳的天空下看到海面上野鸭群飞。导游说,之前带香港团,有人看到了就说:“导游,这个煲汤很好吃。”她说到这里叹了一声:“所以中国的动物保护不了,都被吃了。我80年代在香港带日本来客,他们不吃凤爪,觉得像婴儿的手;去看菜市场,更觉是动物园,他们见不得活物,不过日本人吃活鱼。”
一位学日语的同事在旁悄声说:“学西方人的。” 也是,我一下想起多年前我的澳大利亚老板,她还是学人类学出身,一家人也喜爱中国文化,但来上海后,面对桌上的凤爪和串烤虾,他们也都不敢下箸。
不过日本这样,是否也是因为近代以前日本人吃鱼不吃牛羊猪肉? 对自己吃惯了的海产,按西方的观念看,日本人对海豚和鲸的捕杀也算得残忍。
导游此前知道我们一车45人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来日本,也便一直从日本的上古说起:“日本早期的文明,是无文字、无文明的,都是从我们中国过去的。最早是公元4世纪的时候,有个人叫徐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带三千童男女,五百艘船出海,从长江流域过来。”
随后她话锋一转,讲起日本社会,“年轻人在日本没有地位,在这里都是平稳地论资排辈,年功序列制。20来岁进公司,从最低做起,那是人生的最低点,见到谁都要叫‘先辈’。40多岁时可能海外派遣,那是人生最开心的时间,国内工资照拿,还有海外津贴,双份工资,又天高皇帝远,在那一把手,所以好多人派遣海外后都不愿意回来,想尽办法多留几年。日本男人在国内看不到钱,薪水直接打到老婆的户头上,每天拿一点零花钱。所以日本的百货公司商品,面向女人的占六成,卖给婴幼儿的占三成,给男人的只一成。日本这里很多是老人才去做服务性行业,因为薪水低,从业时间长,开旅游大巴要至少20年车龄,开车比较稳。”
她所说的,倒是颇能折射出中国人是怎么认识日本的,有时不免有某种时代错置感——她谈到的社会形态,感觉都像是二十年前的日本。
洞爷湖
从登别前往昭和新山、洞爷湖的路上,每一处护坡都做得很细致;期间路经伊达一带的平原,穿过早春的田地,情不自禁会涌起一种感觉:那与其说是农业,不如说更像是园艺。
在札幌和小樽,无论是法国梧桐还是银杏树,每一株行道树都修剪得十分整齐,和国内城市的修剪技法不同,他们似乎更在意形成一种树冠的美感。同事看了也不禁感叹:“日本人得有多么强的强迫症,才能把树枝耐心地剪成这样。一个有强迫症的民族。”市内的河川不必说也修得很平整。也许日本正因其“小”,所以才能更精细化管理。
从北广岛回札幌的路上,黄昏时分行人稀少,虽然车流行进,但总觉街市冷清,许多公寓楼都帘幕深垂,收拾得“看上去像没人住一样”。导游说,日本人讲究净、静、敬。
这样,我渐渐地意识到,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我们这次旅程并不是来看北海道,而是“日本”;我们也不是一个上海团,而是“中国团”。我们所看到的景物,都被看作是“日本的”,而不是札幌或北海道的;连看到街上一群人过马路,导游也解释说:“日本的新人4月1日入职,你看着装和包都是统一的。”
她一路所谈的,几乎都是“日本”,而不是北海道本身——其实她对北海道也并不熟,她从山梨县来,并不曾真正在北海道生活过,当她脱口说“北海道540万人,80%的人住在札幌”时,想来也没意识到这数字是错的。
大概也只有我们这样的异国游客,才会把每个场景标记为日本的符号,一个东京来的游客想来就不会这么想了吧。这就像《游客凝视》中说的,人们在旅游中是在搜集符号标记(collection of signs),当他们看到巴黎街头有两人在亲吻时,捕捉到的就是“永恒浪漫的巴黎”;也许我们在北海道看到的某个景象,也被解读为是“典型的日本风格”。
在酒店里吃早餐时,看到酸梅子、野菜各种、羊栖菜、鲑鱼、生野菜、海苔、款冬、萝卜缨、冷奴之类,我的第一反应也是“真是典型日本风味”;在札幌入住的酒店是新装修好的,但不可思议的是它仍是每间一把钥匙而非人手一张门卡,在中国人看来不免也觉“日本人真是保守”。
如果一个外国人在上海看到某些景象或情形后推断以为“中国就是这样的”,我们大概会不以为然,但自己身处异国时,却难免作此设想。说到底,我们既不清楚北海道与日本其它地方的差别,也并不在意。
札幌 北海道道厅
相比起“日本”给中国人留下的极其丰富的形象,“北海道”的信息则只能以贫乏来形容。出发前夕,我有意搜寻了下,才发现国内对北海道的介绍大多极为简略,其中绝大部分又都是旅游的图片和散记,莫言的《北海道走笔》则只是一系列文学讲座。
在更早的时期里,北海道对中国人而言,其形象大概仅来自于寥寥可数的流行文化:1978年公映的《追捕》中的场景、蒋大为在春晚翻唱的《北国之春》(不过据说这首歌描述的其实是长野、新泻一带的景致)、《排球女将》中小鹿纯子的故乡、电影《情书》中的小樽、2008年上映的《非诚勿扰》(在钏路市取景)……也许还有少数人知道山东人刘连仁在北海道荒野里生活十三年的事,以及1988年的“北海道大逃亡”事件。
不论如何,这个日本第二大岛在国人的印象中,差不多是一片无历史之地。对于中日这两个积累了太多难以消化的历史的邻国来说,这或许也是好事。
在各处景点,遇到中国人是常有的事。同事笑说:“如果有飞机掉下来,没中国人我都惊讶了。”年初以来中国游客爆发,如今连札幌的药妆店里都有说汉语的服务生,新千岁机场的空姐有会中日双语的台湾人,里面的小笠原商店等处也都有会双语的营业员,甚至在昭和新山那边的零食店里,一个日本老人在向我介绍当地出产的黄油时竟也笑着冒出一句汉语:“很好吃!”
虽然现在东南亚游客来日本免签,但无疑中国游客才是最重要的群体,几乎在任何一个提供免费地图或介绍册页的场所,中文(尤其简体字版本)都是最快被取空的,英日韩其次,俄文版剩余最多,偶尔也有泰文。
札幌站 站前大丸百货巨大的中文条幅“欢迎您使用银联卡”
这算得是新现象。在历史上,从未有这么多中国人涌向日本,打量这个既远又近的邻国。在新千岁机场,遇到一个台湾团,因为坐得邻近,聊了几句,那位老伯问:“你是哪里人?国语讲这么好。”我一时想起上次在台中,出租车司机听我们一家人对话,猜我们是马来西亚来的——很奇怪,他们第一反应并不是猜大陆。
对日本而言,这两年来的中国游客暴增,大概也感措手不及。2014年访日中国游客增长了83%,2015年上半年又几乎倍增;在三月的樱花季节涌入日本的中国游客是去年同期的2.5倍之多,甚至连事先备有的印有樱花和富士山图案的签证纸都用光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