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学史上虽没有“克娄巴特拉的鼻子”这种梗,却有比之更加精妙的论述,比如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周公如果死在东征途中,很可能被成王终生误解,从此被定义为野心家;而真正的野心家王莽,如果在未篡权时就身死,岂不是就会被当成周公一样的贤人崇拜了?
古人云盖棺定论,人死真能定论吗?用道德评价历史,又有多大意义?一个偶然的事件,一次简单的“反事实”推理,便能轻易动摇人们千百年来对历史的既有理解。
白居易的这几句诗看似轻巧,其实牵涉极远极深,已经触及了历史学的本质。
他用“反事实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这一疑问,也证明了或然文学的价值:那就是颠覆人们习见的事实,给人们以反思历史的路径与空间。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或然文学”在中国的一个极有特色的分支,咏史诗。
有人说,中国没有类似西方的“史诗”传统。但是,中国也有西方没有的东西,那就是“咏史诗”的传统。
它发自汉魏,盛于隋唐,到白居易的时代已经蔚为大观。不过,真正把“或然历史”,或者说一种“反事实分析”系统性地引入咏史诗的,当属杜牧。
我们举几则杜牧最有名的诗歌,如《题乌江亭》和《赤壁》: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第一首诗只提出了一个假想,如果项羽渡过乌江,此后又卷土重来,会怎样?第二首诗则完全符合“或然历史”的格式,
【如果】
赤壁的东风不起、周郎不胜,
【那么】
大乔小乔可能就要在铜雀台里渡过余生了,换言之,估计就是曹操统一天下了。
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诗,还有《题商山四皓庙一绝》:
“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仇。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如果】
周勃夺吕氏兵权之时,汉军不袒袖拥戴,
【那么】
当年商山四皓拥立柔弱的太子成为汉惠帝,就根本不是“安刘”,而是替吕氏“灭刘”了。
再如《云梦泽》:
“日旗龙旆想飘扬,一索功高缚楚王。直是超然五湖客,未如终始郭汾阳。”
【如果】
韩信当时超然物外,功成身退,
【那么】
最后可能会和郭子仪一样得到善终。
杜牧诗中类似的句子还有不少,大抵都是在最后一联做出假想,超出人们对历史的一般理解,达到“翻案”的效果。且不说翻案正确与否,只是达到了“熟悉历史陌生化”的效果,就足以引起人们的反思。
君不见,后来多少诗人就项羽“卷土重来”这个命题,写诗和杜牧辩驳?比如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就是对杜牧这个“反事实分析”的进一步推演,当然也是属于或然文学范畴的: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我们甚至可以把杜牧这几首诗里设想的历史串联起来,得到一个
“小杜平行宇宙”
:
在这个宇宙中,项羽渡过乌江之后,卷土重来,再次和刘邦分庭抗礼。而刘邦死后因为惠帝的柔弱,吕氏执掌大权,汉室终究未能一统。韩信则超然于楚汉之外,逃过了吕后的毒手,而自成一股势力。
于是,三国早四个世纪诞生了,那就是:吕氏的汉、项氏的楚和韩氏的齐。
在这个没有汉代大一统的世界中,枭雄曹操最终获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统一了天下。而他和小乔所生的孩子则成为这一帝国的继承人……那么汉帝国就不是中华民族统一的象征,魏帝国才是。我们也就不会叫汉族了,而是魏族,用的语言叫魏语,文字叫魏字……
啊这……魏国特色或然主义,由杜牧而生。
晚唐的诗坛,不只杜牧一家擅作“或然历史诗”,与他同时代的胡曾、周昙、汪遵等人,都以咏史诗出名。且看:
胡曾《官渡》“本初屈指定中华,官渡相持勒虎牙。若使许攸财用足,山河争得属曹家。”
【如果】
许攸不是因为缺钱而贪墨,他就不会转投曹营,
【那么】
曹操也就不可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了
胡曾《豫州》 “策马行行到豫州,祖生寂寞水空流。当时更有三年寿,石勒寻为关下囚。”
【如果】
祖逖多活三年,继续北伐大业,
【那么】
石勒便会成为他的阶下囚,汉人也会收复中原
胡曾《即墨》 “即墨门开纵火牛,燕师营里血波流。固存不得田单术,齐国寻成一土丘。”
【如果】
没有田单的火牛计,
【那么】
齐国会更早灭亡
胡曾 《武关》“战国相持竟不休,武关才掩楚王忧。出门若取灵均语,岂作咸阳一死囚。”
【如果】
楚怀王听了屈原的话,
【那么】
他就不会困死咸阳
周昙 《郭开》“秦袭邯郸岁月深,何人解赠郭开金。廉颇还国李牧在,安得赵王为尔擒。”
【如果】
没有郭开陷害廉颇李牧,
【那么】
赵国就不会被灭
汪遵《杜邮馆》“杀尽降兵热血流,一心犹自逞戈矛。功成若解求身退,岂得将军死杜邮。”
【如果】
白起懂得功成身退,
【那么】
他就不会自刃杜邮……
这几首诗格式大体一致,套话很多,虽然也符合“或然历史”的要求,但了无新意,不如杜牧之诗,甚至不如纯空想式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有力,难怪王夫之后来评价道“晚唐末流如胡曾者,皆夯货也”,也是够直接的。
但是,这足以说明“咏史诗”中的或然假设已经发展成型。这一传统自晚唐开始流行,至宋朝达到极盛,
最终在宋末元初,出现了其集大成者陈普(1244-1315)。
陈普可能早已被中国文学史边缘化,为大众所遗忘,但我们今天用“或然文学”的角度,去读他留下的三百多首咏史诗,仍可以发现很多极有趣的东西。
陈普的《诸葛孔明》两首,不仅有历史假设,还有长篇文字论述:
“不凭潼华驱曹马,试出褒斜馘合双。
深念永安枕前语,横行河洛又临江。
自注:事机一失,成败霄壤,街亭之战是也。虢亭败后,教养六七年而后举,算无遗策,出不再入矣。马谡不违节度,一战而削平,取陇右,兼凉州,举三秦,蒋琬出居关中为萧何,而孔明为汉收三河矣。魏地犹大,成败未可知。然孔明据凉雍以临天下,豪杰云合,经营数年,非曹献、司马懿之所能御也。马谡一败,魏人惩创,因陈仓坚闭关陇,使孔明又六七年不能离汉中去斜谷。及去斜谷,营渭南,已死矣。或曰街亭虽胜,能举事乎?曰先主既殂,孔明在蜀,寂然无闻者六七年,此李牧取胡之计也。出次汉中,而魏人犹以夏侯懋镇关中,不以为意。孔明一出,而三郡响从,姜维继至,曹真、张合方在扰扰之间,一胜则破竹矣。其规画布置,已如韩信先定于胸中。不幸不察先主临终之言,用谡为督,一败而返,事事反复终始,谓非孔明之过不可也。大概街亭一出,易于后来之四出,后来四出,难于街亭之一出。败街亭,则事可知矣。”
“苍苍石穴五百里,炎热寒凉一汉家。
绛灌萧韩同故道,关张不共出褒斜。
自注:先主、孔明以蜀汉图天下,与高帝、萧何无异。汉初得天下,君臣同福,一出故道遂不可制。先主与关张庞法皆死,独孔明将鹰狗数辈,赵云未几亦死。孔明未几天复夺之。不然以汉王萧何张韩部署曹樊绛灌,分出斜谷大道,岂司马懿、张合、曹真之所能御哉。曹操尝谓汉中为天狱,斜谷五百里为石穴。”
我向来是有点讨厌诗人给自己写注解的,但这里陈普的“自注”,莫如说是一篇篇历史小论文。
前面一首,陈普用诗歌+自注的形式,详细构想了诸葛亮出祁山,街亭不败,之后与魏争霸的战略可能性
(“一战而削平,取陇右,兼凉州,举三秦,蒋琬出居关中为萧何,而孔明为汉收三河矣。魏地犹大,成败未可知。然孔明据凉雍以临天下,豪杰云合,经营数年,非曹献、司马懿之所能御也”),又回答了“或曰街亭虽胜,能举事乎”的疑问;
后面一首诗,更是结合汉初的历史以及地略,进行比较研究,可谓宋人以理论史的巅峰。
这两篇即便
放在今天,也算是很有意思的三国史论,足以为三国迷津津乐道了。
陈普写《荀彧》的两首也非常有趣,把“反事实分析”搞成了一组互为对照的思维实验了:
“乱离拣得一枝栖,得路争知却是迷。
曹操若逢诸葛亮,暮年当作汉征西。
自注:曹操作西园校尉及屯酸枣时,其所志愿未必不正,如后来之云云也。遭值世乱,才长功大,遂为奸人。然其不杀刘备、脂习、祢衡,畏也;不杀徐翕、毛晖,厚待陈宫母子,关羽亡去不追,义也。陈琳辱其兄,张绣杀其子,袁绍、吕布诸将皆仇敌,弃瑕收用,无所留难。知人听言,务本节俭,思孔融而召之,及被其戏侮,十有馀年而后杀之。使文若始见即以道义辅之,以文若之才略,足使操征伐四克,而复日闻道德之言。则以操之英决,当知义重于利,道德重于功名,逆乱之心老死不发矣。”
“河岱诸人无一贤,鄄城战格与云连。
云长翼德如文若,玄德翱翔早十年。
自注:关羽、张飞,勇而不智,刘备失徐州,亦羽飞二人不能守。使二人在下邳,如文若在鄄城,使备不失徐,如操不失兖,则事未可知。要之,曹操初兴,随得荀彧、程昱、枣祗、董昭辈,皆智士;玄德创业,仅有羽飞赵云二三勇士。及操已成天下,无措手处,始得孔明庞法诸公,所以不同。或曰:吕布袭下邳,出于不料;操捣下邳,乘其未集也。曰:使荀彧与吕布同处,岂肯信而不虞,操袭下邳,方有袁绍之忧,不能久也。使文若、孔明守下邳,其却之有馀矣。”
第一首的意思是,曹操本性不恶,如果早年得到诸葛亮,将会成为汉室忠臣;
第二首的意思是,刘备如果早年就得到荀彧,他会早十年崛起,那也就没有曹操什么事儿了。
说来有趣,刘备和荀彧
(苟或)
在《三国杀》里面还真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比刘备诸葛亮要般配许多。硬要说的话,《三国杀》这种桌游也算或然历史,它每一局都能开出不同的人物组合来,岂不就是对各种历史可能性的推演和穷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