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最早记载是在三国时期,当时的蜀国后主皇帝在春节时在自家门口写上一对对联,
以祈祷来年的祈祷。
也正是因为这样,对联的分支——春联也就被人们知晓,之后
也就广为流传。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一则关于夫妻爱情的对联故事。
唐朝贞观年间,有才之人众多,然,一世家小姐独独爱上一穷书生——
麦爱新
。麦爱新乃远近闻名之“神童”,才华横溢,受众多读书人吹捧,遂自命不凡,一心只想求取功名。
此吹捧,与当代“捧杀”一词无异,令其沉迷其中。麦爱新虽为庄户人家,但却一心只读圣贤书。其父母亦盼儿成龙,从无怨怼。
然而多次科考未果,麦爱新年纪却到了娶妻之龄。麦家父母为此担忧,却不想一妙龄女子早已芳心暗许,慧眼识人才,寻到了她的“宝玉”。
此女子原为世家小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堪称才女,与麦爱新相比毫不逊色。
只可惜她身为女儿,只得遵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千古遗训,出嫁从夫,相夫教子。
麦爱新得知小姐钟情于自己后,喜不自胜,屡屡前往小姐跟前殷勤不断。
于是,尽管小姐未得父母同意,两人还是如愿走到了一起。
一如当年卓文君下嫁还未发迹的司马相如一般,没有一丝犹豫。
只是小姐也未想到,此后她的人生竟也如卓文君如出一辙。
话说卓文君被司马相如的一曲《凤求凰》打动后,便不顾家人阻拦,誓要与司马相如厮守。只可惜年少情深却终究抵不过富贵迷人眼,受到汉武帝赏识的司马相如一改从前的书生面貌,学起了那官老爷的作风,要休妻纳妾。
麦爱新亦是如此。与世家小姐喜结连理后,两人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清贫日子。不过那段时间,虽然日子清苦,麦爱新与妻子的关系却十分甜蜜。
一晃,人到中年,麦爱新屡试不中,逐渐气馁,倒是其妻满心坚持,鼓励丈夫继续学习,给足了麦爱新底气。
于是,麦爱新苦苦坚持,寒窗苦读数十载,终于迎来了春暖花开之日。
最后一次参加科考后,麦爱新终于在榜上见到了自己的名字,虽然只考得了进士,却也已经是光耀门楣的大喜事。
一时间,麦家门庭若市,前来道贺攀交的人数不胜数。麦爱新春风得意,与众宾客推杯换盏之间,完全没有发现这一切全是妻子辛勤劳作所得。
穷书生一朝登顶,麦爱新不知所谓。他逐渐沉醉在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之中,与达官贵人们私交甚密,听不得妻子的劝阻,也忆不起往日的初心。
这一日,官老爷们带着小妾来到麦爱新府上作客,麦爱新见大伙都有年轻貌美的小妾服侍着,心里顿觉不是滋味。
看着人老珠黄的妻子,麦爱新甚至不愿直言其乃吾妻之身份。
书生的妻子当然也察觉到丈夫的变化,但她并未有所置喙,只是依旧为这个家操劳着。殊不知,世人多为“陈世美”,薄幸寡情是本性。
不日,妻子打扫丈夫的书房时便发现,书生写下了一副上联:
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
看到这幅上联,妻子立马明白了丈夫的用意,万般滋味涌上心头。
回想与麦爱新结合的十余年来,这位曾经的世家小姐为了他不辞辛劳,双手布满了老茧,只为等他功成名就。但谁承想,最终落得被抛弃的结果。
看着这幅字,妻子不禁泪眼婆娑,本想羞愤离去,但忽然想起那首动人心弦的《白头吟》:
“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
曾经的她,也是抱着这样的希冀才与麦爱新结合,如今面临这场“中年婚姻危机”,妻子也忽然被这首诗的作者所启发。
想起卓文君得知司马相如想要休妻纳妾以后,便以一首《白头吟》挽回了丈夫的心,她也打算效仿卓文君,为他们的感情再做最后一次努力。
于是,妻子在麦爱新的上联旁工整得对出了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