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标签:
Popper
本科:
浙江大学,哲学
GPA:
TOEFL:
104
GRE:
326
Offer:
芝加哥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纽约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华盛顿大学
Final Decision:
芝加哥大学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我大学四年的话,那就是
一波三折
。在大一刚进校时,我绝对算得上是充满干劲的新人,我在大一上就决定了要
转专业到社科
,我当时给自己定的目标是
考进浙大的金融实验班
,这个班的录取条件非常苛刻,在浙大竞争很激烈,于是我准备花一整个学期来为之努力······
然而这一切规划,
都被一场微积分考试破坏了
,而我也在这场考试之后过了近 2 年浑噩颓废的大学生活。
在大一时因为想转到社科专业,所以必须参加考试以达到浙大转专业的 GPA 要求,这其中就有微积分考试。在考试之前,我觉得我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练习了很多模拟题,复习得也很全面,但非常戏剧性的是,
考试当天我睡过头了
······可能老天也在捉弄我吧,我睡过了整整一个小时,所以做题时间只有不到一小时,最后这门微积分勉强及格,
而这个成绩也把我整体的 GPA 拉得很低,导致我无法转到想转的专业。
这个结果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因为我整整一个学期都在为转专业做准备,而最后无法转就意味着
我一学期的努力全白费了
,所以我当时心灰意冷之后,整个人的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就觉得绩点对我而言没有意义,再学习也很没意思,彻底破罐破摔了
。
之后在
大一下学期乃至整个大二一年我都处于经常旷课的状态,天天在寝室打游戏
,每天就只有吃饭睡觉和打游戏三件事,靠外卖过活,属于好几天都不会出一次寝室门那种,唯一能够让我出门的就是去
舞房练舞或者参加街舞比赛
,反正就觉得读大学很没意思,整个人浑浑噩噩度日。在大一下的期末考试
挂科
之后,我对学习的态度就更加无所谓了,所以大二一年我的成绩基本上是属于年级中下,班级
倒数
的水平。
直到
大三的一次海外交流,我才彻底改变了前两年的学习状态
。因为想到可能要出国,再加上对国内学习的厌倦,所以在大三的时候我就想先找个交流机会出去试一试。因为比较喜欢加州,所以我就申请了
浙大 UCD 的交换项目
,没想到
这个偶然兴起的尝试居然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出国之后我整个人简直脱胎换骨,当我踏入这个陌生的环境时,一改之前在国内死气沉沉萎撅不振的状态,
感觉在国外的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一天
,整个人又重新充满了活力,我想
如果我不出来交换在国内是永远都无法有这样的体会的,
所以也是
在交换期间我坚定了之后
一定要再来美国读研。
可能很多同学在交换选课时都会选与申请背景相关的,但当时的我只想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所以哪怕我是一个文科生,我也鼓起勇气选了我一直很喜欢但之前不敢接触的天文学,也正是因为这次大胆的尝试,我
认识了一位对我的人生具有转折意义的天文学教授。
这位教授是
哈佛的博士,物理学和哲学双专业,
因为专业背景与我相似,所以他能在很多方面理解我的困惑。
我当时对于之后要读什么,路怎么走都非常迷茫,通过与他交流,
他对我的学习生活、职业选择、人生规划等都有不同的指导,
帮助我认识自己,看清方向,给了我崭新的视角,也让我对之后的申请乃至在美读研目标更清晰也更有信心。
因为我从大一进校之后就很明确我要出国读研,所以
在大一上的时候我就接触了很多机构
,包括关注公众号,参加宣讲会等,但后来听身边签了这些机构的学长学姐讲他们的辅导都不怎么好,所以就都没有选择。后来颓废了一年半,找机构的事也耽误了。
直到大三下学期我才又重新开始找,在暑假的时候我找了一家稍微有点意向的机构,但深入接触后我发现他们的服务态度不怎么好,后来去网上看了一些风评,发现他们主要做清北的学生,对其他学校的学生不是很上心,有可能接触不到什么好的资源。其次
这家传统机构的服务模式是全包,所有东西都交给他们来全权负责
,这种形式我是不太能接受的,我更
期望自己能在申请中占据主导权
,参与度能更高一些,所以最后我也放弃了。
一直到
大四开学,
9 月份的时候我才从网上偶然知道了棕榈,
最终签约棕榈是在 10 月中旬,也就是去年此时。
最初对棕榈产生好感,是了解到
棕榈是在斯坦福创立的
,因为我对斯坦福一直心生向往,而且我觉得以通往斯坦福的棕榈大道来命名寓意很有新意,所以一开始就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就尝试着去加了 sales
。
与 sales 接触的全过程都让我觉得很舒服
,虽然我当时并没有表明任何要签约的想法,但他依然非常热情,不管我咨询什么问题都能很及时的回复,
哪怕有时候是半夜 12 点,也能很耐心的给我解惑
,这也让我对棕榈进一步加深了好感。
同时棕榈半 DIY 的模式也完全符合我找机构的想法,就是既能
有人帮我把控申请得到专业辅导,又能让我全程参与其中,掌握一定的主动权。
这在我看来是
对于那些既不想甩手完全不管又没信心 DIY 的同学的最佳选择。
综上三点
所以我在接触棕榈仅仅一个月后就签约了。
在准备申请之后对于读研的专业我大概有三个方向,一个是商科,但和导师评估后我
商科的背景根本不够
,这样直接转过去申到的学校也不怎么好;第二个是申本专业哲学,但
美国大学的哲学基本上只提供 PHD 项目
,而且每年招的人很少,竞争压力很大,所以我也放弃了;最后导师在看了我的诸多经历,和我讨论过后
瞄准了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专业,决定申请选课自由度较大的 MPP/MPA 项目。
我的选校初名单是在
上
选校课
时专业导师给我定的
,她是目前哥大 MPA 的在读学姐。她给我筛选了大概十多所学校,把这些学校的不同项目和各自特质都给我详细讲了一下,比如从
校友资源、学术研究、career office 、地理位置、实习机会
等来给我分析讲解,然后和主导师一起帮我按照
2-3-2
这个结构来定学校,即 2 所冲刺、3 所匹配、2 所保底,最后的选校名单是我和导师一起定的。
在文书上导师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
筛选素材,寻找切入点,建立逻辑线
。一开始写文书的时候其实蛮头疼的,因为我是一个杂七杂八经历很多的人,我并不知道该把哪些经历写进文书,侧重点又是什么。所以在上
文书课
时导师帮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梳理我的各种经历,然后从中挑选与申请的项目方向最相关的去搭建框架。
我的文书框架大概是这样的,
一开始我写了我的家庭环境
,因为我父母的职业都与公共政策相关,所以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我对
整个文章的主线,框架的搭建,重点次要点的分配,一层层的递进深入这些全部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完成的,
越往后写我就越发能感觉到自己对这些经历越来越了解,越能懂得怎么去处理起承转合等,完成这封文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认知自我的过程。
在我看来我的两位导师他们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专业导师在选校和文书上
以一个过来人的经验
提供了很多专业的建议,而且我
最后
申请的 CV 是专业导师帮我改的
,众所周知 CV 也是申请材料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她帮我删掉了很多没那么重要的东西,让我的简历更有侧重点,看着更 professional,所以真的非常感谢她。
同时
我也很感谢我的
主导师 Vivian
,
因为前两年的成绩很差,所以我一开始申请的时候还蛮悲观的, 我并不认为自己能申到什么好的学校,所以整个过程
一直处于一种害怕失学的恐慌当中。
但 Vivian 一直非常耐心的鼓励我,告诉我要对自己有信心,竭尽全力去准备。
而且
我是一个拖延症很严重的人
,她会时常
督促我加快进程,在 ddl 前几天会一直提醒我抓紧
。
她也会跟我分享很多在美国学习生活的一些经验,我们就像朋友一样,交流非常愉快。
整个辅导过程一方面我在
专业知识和自我定位
上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在
个人习惯和心态调节
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所以我想正是因为我在申请准备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很好的指导有人来帮我把控,最后我才能收获这么好的结果。
我一共有四位推荐人,一位是我在
环保局实习的领导
,有两位是我
哲学专业课的教授
,最后一位就是交换时对我影响很大的那位
美国天文学教授
。美国申请一般要求三封推荐信,像申 MPP/MPA 这种项目一般都是两封学术和一封实习。
美国教授那封推荐信我
只用在了我最想去的芝大的申请上
,其实这个教授的专业背景与我申请的项目方向关系并不大,但因为他与我的背景很相似,能够感同身受我的一些困惑和想法,而且他对我的各种情况都很熟悉,所以他的那封推荐信能更加真情实感的写一些我的
个人特质和多元背景等,从另外的角度和方面来展现我的优势
。
我的两份实习都是在政府部门工作,第一份是
在县政府估价处做行政研究助理
,这个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去评估政府政策对人民的影响,做一些分析等。
我记得其中一个是评估 G20 期间严格的安保措施对千岛湖旅游业的影响,另一个是实地调查千岛湖人民对于“千岛湖引水工程”这一政策的满意度。
第二份实习也是
在县环保局做研究助理
,做一些千岛湖水质研究等环保类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