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全媒派
腾讯新闻全媒体交流平台,提供行业动态、专业报告、沙龙活动等各类媒体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岳阳晚报社  ·  新年新气象!团洲新村墨香中温暖迎新春 ·  昨天  
央视新闻  ·  大侠,请留步! ·  2 天前  
半岛晨报  ·  价格暴跌!老板直呼:不敢囤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全媒派

Facebook再陷隐私风波:将青少年情绪与广告商分享,会结出什么恶果

全媒派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5-10 09:26

正文

众所周知,Facebook总是密切“关心”着其平台上的每一位用户,你我的每一次点赞和分享他都随时跟进,我们去了哪儿、最近在关注什么也尽在掌控中。举个例子,一个最近常去机场的人,他的Facebook页面上大概少不了航空公司的广告;一个经常给喜欢的歌手点赞的人,他很快就会在信息流里看到这些歌手最新的演唱会信息。


或许大家早已习惯了Facebook的这项“超能力”,心里也默许了社交巨头“暗箱操作”我们的信息来提升他的服务。不过,即便接受了Facebook通过监测用户线上活动,推断其个人情况、兴趣爱好、消费习惯,也绝不代表着能容忍他将这些信息卖给广告商。最近,Facebook再次陷入口水声中,原因就是他搜集青少年用户的情绪信息,并共享给了广告商。



澳媒曝光FB把青少年情绪信息用于广告商投放


澳大利亚媒体《澳洲人报》(The Australian)最近获取了一份由两名Facebook 澳洲主管撰写的内部机密文件。这份长达23页的报告详细阐述了Facebook如何通过监控贴文、照片以及评论、互动,界定640万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高中生、大学生与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的情感状态。令人震惊的是,Facebook能够判断低至14岁的青少年何时感到不安全、无价值、没自信,并且用一个“情绪分析系统”对这些情绪进行管理,最后提供给广告商;而广告商则可以利用这些数据给那些情绪不稳定的用户精准推送广告。


据《澳洲人报》报道,这份文件是Facebook对澳洲一家银行的提案,旨在彰显 Facebook如何通过洞察用户心理来帮助其投放广告。


而Facebook方面已出面证实这份报告属实,但在表达歉意之外他们坚决否认利用了用户的情绪状态来投放广告。Facebook表示:“这些信息是我们正在进行的研究,旨在帮助营销人员了解用户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绝不会被纳入到任何的广告定位工具中去。媒体的报道是有误导性的。”


“Facebook这样做越界了,”19岁的Jess评论道,她表示自己就经常在好友动态界面上看到一些心理咨询网站的链接,“Facebook原本应该是一个安全的空间,可是现在看起来,‘外来因素’正在入侵。”至于Facebook将青少年精神健康进行分类的做法,Jess 则更是嗤之以鼻,“听起来就像是Facebook在给我们下精神疾病的诊断书,实在太可笑了。”



秘而不宣的用户实验早就是Facebook的 “传统”


实际上早在2012年1月,Facebook的数据科学家便曾操纵约69万名用户的动态,进行了一项秘密的心理学实验。据报道,为了研究用户情绪与其所暴露的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Facebook人为过滤(删除)了这些用户信息流里的所有正面内容或所有负面内容。而在为期一周的试验中,这些用户完全不知情。


当2014年Facebook向大众公布这项研究及其结果时,他们遭到了猛烈的批判。为了平息这场口诛笔伐,负责此项研究的Facebook数据科学家Adam Kramer出面道歉,而Facebook也宣布采用一套全新的方针指导公司对用户的研究,其中就包括了更严格的伦理审查流程。


然而,这项研究却让我们窥见了Facebook在挖掘用户数据上的彪悍。这样的能力是公司不愿意向其20亿用户承认、却非常乐于向其广告商强调的。


Facebook的“自相矛盾”同样也体现在美国大选中。结果公布后,扎克伯格驳斥了盛传的“Facebook假新闻影响大选结果”观点;但同时,Facebook的广告销售团队却向美国参议员候选人Pat Toomey吹嘘,称一场有针对性的社交运营能够“明显转移选民的意愿并且提高支持率”。



就在今年2月,公司数据科学小组对在Facebook上公开宣布分手的用户进行了一项调查。他们分析了来自英国、法国、荷兰等五个国家的用户数据,注意到从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分手,到在网络上把自己的状态改为“单身”,二者间总是会间隔一段时间。同时,刚分手的用户上Facebook的频率会比恋爱期间高,接受好友邀请的概率更是比平时高了40%。


此项研究结果也让不少Facebook的广告商受益。例如,刚分手的人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可以浏览网页;他们花钱出去旅游的意愿会比分手前多出25%;很容易因为“触景生情”而产生消费。


因此,就算Facebook否认创建了工具来对表现出负面情绪的青少年分发广告,但从以上种种之间我们已经能清楚地看到,在“帮助广告商了解用户”和“定向营销”之间存在联系,哪怕只是所谓的“增加旅行兴趣”的尝试。


反乌托邦的越界 VS 版本的正常升级?


对于Facebook的用户监控,来自圣克拉拉大学马库拉应用伦理学中心的Irina Raicu这样评论道:“我们知道他们正在监测我们,并且会瞄准我们的需求进行分发,但是我们不知道这种监控是多大程度上的,信息的不平等带来了权力的不平等。”因此,当《澳洲人报》的那份报告泄露出来时,人们才猛然惊觉。




Raicu表示,之所以有研究表明Facebook比你的家人或朋友更了解你,正是因为家人和同学尊重你的一点私人空间,不会越界。Facebook的做法与硅谷所倡导的乌托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希望这家公司今后能在处理用户数据方面更加透明,这样公众才可以决定自己能否继续接受这样的做法。“若他们总是半遮半掩,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身上正在进行怎样的试验,更别提公开讨论了。”


四岁孩子的父亲Ben便表示自己很想知道Facebook会用青少年的信息去做什么。“如果他们是用于商业目的,那么绝对是不可接受的,父母不会希望Facebook利用自己的孩子赚钱。虽然就青少年而言,Facebook的人气其实已经在迅速下降了,但就算一个社交平台衰落,也还会有更多的后来者拿起接力棒。”



来自达特茅斯学院社会学系的学者Luke Stark表示,Facebook不断进行的行为实验是快速发展的数字平台的必经之路。他们向小部分用户引进了不同的版本,并且观察用户对这些版本的反馈,这样的分析程度已经在呼唤更具体的隐私保护措施出台。“除广告数据外,Facebook的数据收集正在向医疗、精神病学数据的方向靠近。”他援引了一项2016年哈佛大学的研究报告,指出从用户Instagram图片滤镜和色彩的选择上,医生就能预测用户是否存在抑郁倾向。


皮尤研究中心在调查了美国民众对于数据和隐私的态度后表示,“公众希望相关法律能得到加强”。也许,未来在Facebook对待用户数据实验更加透明性同时,有更多明确的监管会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