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讲述了二肉包妈对于孩子学习奥数过程中的困惑和心态变化,以及通过与老师的交流,认识到孩子做错题目并不是坏事,反而是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的过程。同时,文章也表达了父母和孩子一样,都是在不断出错和进步中的观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孩子学习奥数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心态变化
二肉包妈的孩子在学习奥数时,遇到做题困难,多次做错题目。二肉包妈对此感到困惑和焦虑,但通过老师的指导,她逐渐认识到孩子做错题目并不是坏事,而是培养数学思维的过程。
关键观点2: 做错题是培养数学思维的过程
老师指出,孩子在做错题之前应该先复习知识点,然后再做题。通过反复练习和错误,孩子能够建立起数学思维,理解并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关键观点3: 父母和孩子一样,都是在不断出错和进步中的
文章表达了父母和孩子一样,都是在不断出错和进步中的观点。父母应该接受孩子的错误,并引导他们从中学习,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正文
“孩子上学后,课堂学的说都会了,但一做作业全都错。
”
有留言问我,你们家是这样的吗?
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的心态就很关键了。
恰好二肉包妈给她家老大报了一个网课,她刚刚亲自经历了这个情况,很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一下子就让她有了新视角,对我也很有启发。
这里也提前说一下,他们家上的是“浅奥”,先亮出我的观点:
“浅奥”适合所有孩子去学一点,不是为了竞赛,它的本质就是锻炼数学思维。
关于这个话题,我已经在做采访、调研和整理工作了,回头好好和大家聊。今天就先聊聊孩子明明上了课,作业却总错的话题吧。
我是二肉包妈,我家老大三年级了,今年开始给他报了每周一节的线上奥数小课。
第一堂课,我坐在远处沙发上观察,过程好像还挺顺利,应该是老师讲得挺有意思,娃也积极互动,看样子是学进去了一些。下课一问,都听懂了么,娃信心满满:
那天,老师布置了14道课后题,周六拿出来让娃做,叮嘱他,你要认真做,如果有不会的地方,去翻翻上课的笔记;
结果呢?好嘛,磨蹭了快2个小时,14道题只做对2道,而且第1道是选择题,怎么看怎么像蒙的。
我脸色一沉,搬了把椅子坐在娃身边,打开了娃的练习册,又翻了一遍老师发来的解析,这不是很简单的题么,连我这个数学白痴都只要看一眼就明白了……
没错,就是上面这个题目
(图片中是老师写好的解析)。
娃拿手指往图上一戳,就是,这条边+这条边+这条边+这条边……我知道这条是6,还有这条是2,……
好家伙,上课第一件事,我分明听到老师带着他们复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x 2
结果面前这个娃,说到求周长,连“长”和“宽”这两个名词都说不出来,居然伸手指着,这条边,这条边,这条边,这条边……
我当时就气晕了,“”你上课两个小时,写作业2小时都干了啥?”
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什么?没学过么,你这一堂课学一个公式都记不住么?
怎么就不能,怎么就不能,怎么就不能……我吼声又高了八度
上课老师教过线段平移了么?把打叉这四条线平移出去,是不是就变成一个长方形了?
现在是一个长方形了,怎么做,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公式是什么?做!!!!!
当天,我把孩子的奥数作业拍照给老师看,并且反馈了,孩子做14题,只对2题,问到课堂上的知识点,都模糊不清,我给他讲了几次,也不知道他到底掌握了没有。
做错题是好事啊
,很多家长让孩子来学奥数,可是没上几节,发现课后题目很多都做错,不会做,就觉得学了也没用,很快就放弃了,而这其实才是耽误了孩子。
我只是告诉孩子,你不会就看看,但并没有认真帮助他搞清楚,复习是什么意思,其实老师每堂课后都发了课件,有知识点总结和例题讲解。
比如看似那么简单的算周长这道题,就考核了两个知识点:
1.对于图形的基本认知,可以说出并且理解长、宽、周长的意思;
2.能记住周长公式,并且理解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所以在
做课后题之前,应该先复习知识点;
然后再做题,并且应该在课堂结束48小时内,先复习一下,做课后练习前3题基础题,这相当于把基础知识点又学习了一次;
然后再隔几天,再复习一次知识点,再做后续的11道题;
这是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
当我们发现,孩子回家拿起作业就写,
正确率很不高的时候,就应该意识到,很可能是知识点孩子已经忘记了,应该先复习,再做练习。
即便是我们课堂上学过一次,做课后题又分别复习过两次,这种全新的知识点,过几天可能还会忘记,比如孩子上第三节课的时候,课前小测验,就又把第二节课上,某一个知识点忘记了。
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我们发现孩子错题了,一起分析,如果是忘知识点了,那就是提醒我们,知识点再来一次呗——那这不是好事么?
做练习的目的,是发觉问题,不是在此时此地就解决所有的问题。
上课,更不是每上完,就能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掌握,需要千锤百炼,而做错题,正是提醒我们又该再练习一次了。
我让孩子学奥数,就是想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可是数学思维是什么,我之前真的完全不懂,我看娃上完三次奥数课,也不懂,但是一路看着他每次上完课,反复做题反复错的过程,却好像有点懂了:
着急让娃“不能错”,就很可能是逼着他去“背公式”,但并不真正理解公式,也就不可能自由运用公式。
回想我们自己学数学的那几年,很多题目,就是这样背会的解题方法,而题目稍有改变,或者难度升级,我就又不会了。这不是我想要培养的数学思维啊。
相反,假如孩子课后题做错了,我们能带着他一步一步复盘,我是哪一步错了,是忘了哪一步,还是漏了哪一步,那相当于,每一次错题,都是在重新走一遍数学逻辑推理的路径。
今天错一次,就是重走一次,3天5天一星期以后,再错,就是再走一次,几个月一年以后再错,就再走一次,这样一次一次的走,
每一道题,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一次去建立数学思维的过程。
这样的路径,也许眼前看起来,错题很多,但慢慢孩子就会能建立起一种数学思维,在有一天,套公式背公式已经不够用的时候,能够真正用思维去解决问题。
截止到国庆节假日,我家老大一共就上次三次奥数课,在老师提醒下,第二次,第三次课后作业,我们都先复习,再分两次完成。
正确率提高了不少,错题也还是不少。但作为妈妈,我获得了极大的解脱,
从“孩子做错题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里”解脱了出来。
娃是做错了题,而且不是错一次,还反复错,哪怕复习了也错;刚做对了几次,转头又错。
但这不代表孩子没有把知识学进脑子,更不代表,他没有进步——他的每一次出错重来,都是在进步。
妈妈也是一样的啊,每次对娃发脾气,事后后悔,也不会真就是最后一次的;总还是会在哪天又爆发了;刚下过决心以后再也不骂孩子吓孩子了,转头又爆炸了。
但这不代表我们不是好妈妈,更不代表,我们当妈妈没有在进步——我们的每一次出错,每一次发脾气,每一次处理坏情绪,重头再来,都是在进步。
孩子是好孩子,妈妈是好妈妈,做错了是好事,重头再来就是进步。
人生是一座大山,笔直上下从来都不是最好的选择——让我们慢慢来,沿着盘山路,螺旋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