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皮酱
FM:半片安眠药 http://douban.fm/?cid=1002900Weibo:@沉浮君 http://weibo.com/superpppLOFTER:P i E R http://sweet-pillow.lofter.comGossip Boy Inc. CEO
51好读  ›  专栏  ›  皮酱

云南写真散步:怒江

皮酱  · 豆瓣  ·  · 2018-02-15 20:1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一生总要去一次的世外桃源

怒江下游的铁索桥

进入怒江最源头的村镇丙中洛

怒江。 神秘的怒江,不为人所熟知的怒江,这两个字不足以说完它的故事。

云南怒江,通常指的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怒江州纵贯滇西北,东界迪庆、丽江,东南临大理自治州,北邻西藏自治区林芝,西边则直接与缅甸接壤。

与怒江并行的高黎贡山

怒江州作为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傈僳族人口比例将近一半,此外还有怒族、独龙族、藏族等多民族聚居。他们的祖先大多从碧罗雪山东面跋涉而来,数百年间于此刀耕火种、生息蕃庶。绵延万里的高黎贡山始终是他们与外界阻隔的天然屏障,只有几条蜿蜒曲折的古道连通内外。

而将高黎贡山切割开的,是从西藏察瓦龙乡一路奔腾到缅甸的萨尔温江。在中国境内,怒族人叫它“阿怒日美”。这个古老的民族自称“阿怒”,称江水为“日美”。他们将自己居住区域的江称为怒江。

怒江被东侧的碧罗雪山和西侧的高黎贡山夹峙,形成315公里长的怒江大峡谷。滥觞于海拔两千多米的雪山,绵延到下游的河谷盆地,怒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二深的峡谷(仅次于亚利桑那州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怒江还是中国仅存的完全自然态河,随着季节流转,不同的江段展现出迥异的姿态,时而浊浪奔腾,时而舒缓淙淙。

每年9月是进入怒江区域最好的时节。雨季刚刚过去,不必担心塌方的风险,驾车从怒江州首府六库镇驶入,溯着湛蓝的江水一路北上。沿途你会见到陡峭河坡上前途未卜的村庄,听到峡谷两旁教堂里回荡了一百多年的唱诗,尝到怒江特有的珍馐——叫作“侠辣”的烧酒炖肉。

怒江第一湾(图片来自网络)

“人神共居”的丙中洛是此行的终点,却也是桃源美景的起点。随着靠近滇藏边界,峡谷展露出险峻的面貌,层次丰富的景色曲折反复。不少人正是要闯入这片危险而美丽的幻境,踏上窄道、泥泞进入察瓦龙,开启另一段旅程。


* Sight 景点 *

📍 溜索过江和别具一格的“澡塘会”

远处影影绰绰的“石月亮”山

驾车北上的路途中,可以毫不费力地参观老虎跳、飞来石、石月亮、怒江大桥、石门关等常规景点——甚至不用特地停车都可以走马观花看个齐全。但若想稍稍体验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你花些心思找准恰当的地点和时机。

溜索师傅带游客体验

滚滚的江水正上方,隔三岔五就有一条钢索横跨两岸。这是怒江古老的过江工具—— 溜索 。本地人娴熟地将自己挂在钢索上,两脚一蹬即凌空飞跃过江。

熟练地溜索过江的当地人(图片来自网络)

清晨或傍晚,你还能看到娃娃们一个接一个地用溜索到对岸去上学。这是他们最普通不过的通勤方式,咬牙一试的体验将终生难忘。

离六库最近的溜索在往北12-15公里处,索道附近有溜索师傅的联系电话,单次收费20元,就可以由他们带你体验一把。切记不要为了省钱或冒险自己爬上溜索。

温泉名字都是中文但读不懂

如果实在不敢挑战溜索,还可以找到怒江西岸附近的河谷地,这之间有若干个正对江流的露天温泉。冬季农闲时,傈僳族山民会携家带口地来这里泡汤,洗去一年的疲劳和坏运气。而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六的集体泡汤风俗,在当地称作 “澡塘会” ,届时人们齐聚一堂、喝酒烧烤,很是热闹。夏秋时节温泉会冷清不少,大大方方地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池子,无所顾忌地泡上一两个小时,是舟车劳顿后最好的慰藉。重要的是,这样的天然温泉完全免费。

📍在 废城知子罗看被凝固的80年代

知子罗 坐落于碧罗雪山海拔2000多米的山梁上。它既是怒族的起源之地,也是马帮从古南诏国(现大理)翻越崇山进入缅甸途径的最重要的驿站。新中国成立后,知子罗成为怒江州府和碧江县府,是整个大峡谷最繁华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图片来自网络

出于滑坡灾害的预测,1986年整个碧江县被撤离,知子罗的居民们无奈迁往邻近县城,昔日辉煌的核心城市成为人们口中的“废城”。30年后滑坡并没有来,如今也有对知子罗念念不忘的老居民同后代一起回迁,但这座老城的光景永远被定格在上个世纪80年代。

作为图书馆的八角楼(图片来自网络)

原驻军团部大楼,现知子罗小学(图片来自网络)

村中的公共建筑还保留着极强的时代特色,但大多破旧不堪。位于村口的八角楼是知子罗现存的最宏伟的建筑。它建于1986年,由当时远从大理请来的工匠建造,原本用途是一座颇具民族特色的图书馆,只是还没来得及放进一本书就已经荒废。八角楼的墙上残存着红色年代的印记,闪着光芒的毛主席头像和热血沸腾的标语,仿佛还在发出小城那个年代的呐喊。

八角楼旁是部队的驻军团部大楼,现在已成为知子罗小学。但它也同样冷清,原来在此学习的百多名学生只剩下20多人。留下来的青少年们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

知子罗基督教堂

在礼拜间隙休息的村民

沿路走到村尽头可以看到简陋的基督教堂,这大概是知子罗最新的建筑。

“知子罗”在傈僳语中意为“好地方”。如今这里没有班车、邮局或银行,这里是一个被忽略的死角,在高黎贡山的雾气中若隐若现。

知子罗无需门票,可从老姆登驾车前往。

📍老 姆登教堂:回荡在山谷间的福音歌

距离知子罗不到5公里、海拔1800米的老姆登是另一番景象。

老姆登村

从老姆登看到的彩虹

老姆登 是福贡县力推的农家乐旅游村,除了村口的观景台,这里没有人工打造的景点。你可以像本地山民一样过几天平静的生活,在山头远看怒江水发呆,运气好的话还能在雨后看到横跨在高黎贡山奇峰间的彩虹。

老姆登村基督教堂

村中心的 基督教堂 是山民聚集的重要场所。每逢教堂礼拜日(周三晚、周六晚、周日早中晚),虔诚的信徒们都会赶来教堂唱赞美诗。

教堂内

教堂外玩乐的小孩

20世纪初期,外国教会成员翻越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从内地与缅甸分别进入峡谷传教。基督教传教士甚至创制了以拉丁文为基础的傈僳文字。美国传教士杨思慧夫妇结合峡谷山民能歌善舞的特点,改编了几十首多声部赞美诗。如今的怒江流域,除了尊崇万物有灵的本土民间信仰,外来的基督新教、天主教、藏传佛教也都有其忠诚信徒。诚挚的信仰让许多徘徊在贫困线上的人找到了宁静与平和。

赶来做礼拜的一家人

进入教堂聆听四声部唱诗无需额外付费,但必须尊重其文化信仰和教会规则,在教堂内保持安静、脱帽,并按男女区域就坐,欣赏传唱百年的福音歌。

📍高 山茶场徒步

一望无尽的茶园遍布老姆登的山坡。老姆登的茶叶种植始于上世纪60年代,早年怒族和傈僳族山民的农耕技术有限,经过很多年的曲折探索才发展为如今近3000亩规模的大产业。

清晨作业的采茶少女

清晨在村里散步,不难遇见老老少少的茶农背着竹篓、戴着头巾走向茶园。年轻的采茶女还会边劳作边唱流行歌,笑声不断。

村落中的茶园

本地最好的茶叶位于海拔2800米的山顶上,也是 高山茶场 所在的地方。要前往茶场,得先准备好登山鞋和防风外套。然后绕道村后的水泥台阶,在蜿蜒陡峭的步道上消耗早餐积攒的卡路里。

前往高山茶厂的途中俯瞰老姆登村

这座被尊称为“神山”的高峰属于高黎贡山的一部分。即便山路上有修葺好的石阶、扶手,但仍有险峻的几处需要匍匐爬行。

徒步景色

徒步景色

海拔稍高就能看到植物不一样的状态

在神山的徒步无需太赶,一路上罕有人迹,只会隐约瞧见藏在白雾中的山景。接近山顶有一户怒族人家供旅人歇脚。热情的一家之主会邀请你在火塘边喝一杯热气腾腾的高山绿茶暖暖身子。

怒族人家的小孩

怒族小屋中准备午餐的山民

山民自制的熏肉

到了饭点,山民会客气地把自家最好的熏肉、后院的无污染蔬菜拿来招待你,价钱不过人均60块,对于这一餐正宗的怒族农家饭非常值得。

酒足饭饱之后径直前往茶场,年轻的茶场主会用自家的好茶接待你,带你参观制茶间。

揉捻茶叶的茶厂主

揉捻好的茶叶

老姆登的采茶工作通常从每年的清明延续到11月中旬,而茶场每天将收集好的茶叶连夜机械杀青、揉捻,再人工筛检。茶叶依质量定价从几十块到600块/公斤不等。有一种叫做“晒青茶”的高价茶叶,外观和口感非常接近发酵程度不高的红茶。它的制作依赖阳光充足的好天气和繁复的人工,产量还非常有限。

从茶场出来既可以原路返回,如不愿再经历一次徒步也可以在茶场附近搭载 三轮车 (20元/车)回村。

📍被 两座雪山环抱的世外桃源

怒江最北的城镇丙中洛只有一条南北约500米的主干道,不用一小时就能逛遍。驾车出镇,大约在石门关往北4公里处,可以隔江看到岸边最漂亮的村庄 雾里 (又称翁里)。

雾里村

隐蔽与山脚之下

远处为嘎哇嘎普雪山

与其听信网上“瑞士田园风光”的类比,雾里更像雪山脚下隐蔽的桃花源。进村只能步行通过一段上世纪末遗留至今的茶马古道,“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也是村民出入村庄的唯一通道。

除了2009年通进村的电线杆,雾里村几乎保持了原始的风光。坡地上的农田种满黄褐色的青稞,村妇艰辛地弯腰劳作,像极了米勒名画《拾穗》的场景。白天村里人迹罕至,护院的狗动静最大,躺着晒太阳的牛羊都不会看人一眼。背向村子的是峭壁森林,正对着的是常年积雪的嘎娃嘎普雪山,宁静的气氛让人着实不忍发出任何声响。

虽然对旅人不会有额外的警惕性,但村民的日常生活也不愿意被任意打扰。大家保持相互的尊重,避免将镜头直接对准劳作中的村民们。

秋那桶的雪山风光

村内独特的木屋

原路从雾里出村,沿着江东的公路继续前进,可以看到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众多原生瀑布,最终 秋那桶 这座峡谷北端最后的村庄。秋那桶的最大亮点是村中央的木结构天主教堂,门口贴着怒族教友面带微笑的全家福。这里也是不少徒步爱好者的目的地。


* Cafe 咖啡馆 *

与大理、丽江甚至腾冲遍地都是咖啡馆的情况不同,怒江地区咖啡文化还未启蒙。想找一个歇脚的地方,街边小店的茶饮和酒水倒是管够。

图片来自网络

还好在丙中洛,主街最显眼的位置上,有 古道坊 这个最佳的放松场所。怒江丙中洛古道坊客栈是一个四层的山地小楼,宽敞明亮。

图片来自网络

一楼是整个丙中洛唯一的酒吧和书吧,提供简单的西餐和披萨。

在这里打发时间的方式很多,可以向健谈的摄影师老板请教旅行小窍门,点一瓶大理的风花雪月或缅甸的精酿啤酒慢慢啜饮,逗一逗随性跑跳穿梭店中的猫,数一数窗户上各种越野车队的队标,买一张店里手绘的 丙中洛地图 (20元)做行程计划。虽然古道坊也提供 小粒咖啡 (20元/杯),但点一杯由当地奶源制成的 酸奶 (28元/杯)或老板娘制作的 奶昔 (45元/杯)会是更让人惊喜的选择。


* Restaurant 觅食 *

位于雪山脚下的丙中洛,其天然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峡谷中少数适宜耕种的富庶之地。怒族、傈僳族、藏族、独龙族等居民在此聚集,要想品尝“怒江风味”,这里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在丙中洛大街上就能找到镇中所有的餐馆。本地人经常光顾的是 三江源农家饭庄 ,位于十字路口东北侧院内,人均不过40元。这里吃饭不用看菜单,直接走进正对院门的厨房,看菜随点。

木秋鸡的食材之木秋

懂行的老板也有独家推荐,如香味独特的 木秋鸡 ,将鸡肉用只能在怒江贡山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间采集到的药草炖成。

制作中的琵琶猪

但你肯定会留意到挂在厨房墙上的整猪,那是流行于丙中洛和独龙江一代的 秘制腊肉 ,做成的琵琶肉香脆可口。

在雾里不要错过更生活化的农家风味。靠近村口的旅社 “雾里人家” 也提供饭菜。

炒蕨菜的原材料

农家制法的琵琶肉

在村里转悠之前给客栈主报上就餐人数,一小时后就能吃上由他安排的 “主厨飨宴” 。朴实的老板会端上荤素均有的丰富菜式,烧洋芋条辣爽、野菜炒蛋味香、炖汤浓郁、炒蕨菜清脆可口,蒸煮米饭管够。这里琵琶肉浇上特调蘸水后竟然有着和三江源完全不同的风味。

雾里人家的窗景

雾里人家的餐厅称得上是丙中洛地区的top view。吊脚小屋的简单构造与墙栏外绝佳景色相得益彰,透过大窗就可以将风吹麦浪和高山雪顶揽入双眼——纯自然景观是农家饭菜最好的佐料。

这餐美好的体验并不贵,根据上菜数与店主商量好价钱,还能尝到他端上来的高度 青稞酒 ——若要驾车的话就请谢过他的好意。


* Shopping 购物 *

州府六库是怒江对外交通的门户。东与老窝乡相邻,西与缅甸接壤,怒江水自北向南穿城流过,把六库分成政治商业中心“江东”和文化区域“江西”两部分,前者是发展更成熟的老区,连附近乡镇的居民都会来这里采购和补给。

江滨路和人民路之间的 农贸市场 值得慢慢逛。

专门售卖老窝火腿的店铺

切割火腿的工具

本地山野和带有民间刺绣的手工艺制品随处可见,怒江名产老窝火腿是更加别致的选择。老窝火腿产于六库附近的老窝乡,相对于名气足够大的诺邓火腿,它更轻盐、清香和不一样的柔软口感。在专门店或农贸市场里货比三家,挑上整支后腿也不过600余块,其可以长期保存的特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能吃到来自怒江的美味。

街边杂货店就能找到的 铝制小物件 也非常有意思,从马铃铛、蛋形洗菜盆到煮汤小锅,形态各异价钱不一,但大都装饰“茶马古道风格”的手打锤纹。不用在意当地人好奇的善意笑声,跟老板杀杀价,挑几个好玩日常用品带回家。


* Hotel 住宿 *

随着老姆登旅游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当地也新建了不少民宿。

但老牌的姐妹花客栈依旧是高人气选择。这得益于客栈种满花草的热闹小院、鸟瞰全村和山峰的顶楼餐厅、热情开朗的怒族姐妹店主以及掌勺大厨精湛的技艺。

从姐妹花客栈看到的村落夜景

店主姐妹在厨房备餐

店主姐妹在厨房备餐

爱热闹的村民也常在客栈聚会,参加围炉打牌、谈天说地、组织踏青郊游各种活动。运气好的话还能吃到老板从老林里采回的树花。这种可食用的野生苔藓,在云南山林间的树皮、土壤、岩石间都能见到其形态各异的身影。老板当场加工晒干的树花,用石灰水煮泡、漂洗、去掉苦涩,凉拌成清爽可口的开胃菜。

姐妹采摘的树花——一种野生菌类

用生石灰处理树花

姐妹花客栈原先只有几间简陋的平房小屋,若要洗澡还得去室外的公用淋浴间。新建的四层楼房提供更多的标准间,配备干净整洁的床铺、独立卫浴间、覆盖全楼的Wi-Fi,现代化的影响为旅客带来不少便利。不过仍然要注意当地高海拔带来的巨大温差,睡觉时需注意防寒保暖。自带的洗漱用品总是有备无患。虽然客栈全天候供应热水,但偶尔的连续阴雨天气也会影响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这时候房间里的热水壶就充当了重要角色。


被誉为“人神共居”的丙中洛

上学路上的丙中洛小孩

嘎哇嘎普雪山

青稞是主要的农作物

随着峡谷里自然环境的变迁和社会生活的流转,千百年来最为深刻和迅速的转变或许随时就会降临。曾经在怒江流域有过的13座梯级水电站的规划,在众多专家及环保组织人士的质疑声、以及媒体的大量调查报道中,这项规划被不断搁置。但它仍在伺机而动,选址计划清晰地放在对外招商手册上。怒江的命运扑朔迷离。

如果你还没有去过怒江,如果你正计划前往怒江,马上出发即是最明智的决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