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消费金融频道
向消费金融与征信行业从业者提供领先的行业爆料、研究与社群平台,还是原来的味道,消金人的家园,每晚七点准时相见,欢迎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迎财神!人民日报微信万元现金红包送不停 ·  3 天前  
人民日报  ·  【夜读】新一年做好这4件事,越来越有福气 ·  4 天前  
新华社  ·  破60亿!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消费金融频道

315|“人脸识别”滥用为消费金融敲响警钟

消费金融频道  · 公众号  ·  · 2021-03-16 18:01

正文


315晚会前三炮密集打向金融领域曾整改的信息安全问题,其中“人脸识别”像是对消费金融行业的一声预警。


撰文 | 熊逾格
出品 | 消费金融频道

今年315晚会上,个人信息泄露成为曝光重点,其中涉及滥用“人脸识别”、个人简历泄露、手机清理软件收集用户数据等现象。一年一度的消费者维权曝光,前三炮皆打向互联网科技背景下信息泄露问题上,可见当今时代信息化进程中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在消费金融行业,个人信息安全一直是消费者维权重点。信息安全的缺失不仅侵犯消费者权益,还是滋养暴力催收、套路贷等问题的温床。

可以说,315晚会曝光问题的“消费金融版”早就曾经上演。

信息安全一直是痛点


2019年315晚会曾曝光高科技灰色产业链,指出萨摩耶金服借用“探针盒子”违法收集商场顾客个人信息,后者随即宣布停止IPO进程。金融机构违法收集用户信息的现象得到重视,网信办、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开启全国大范围APP违法违规收集用户信息的专项治理。其中,大数据风控公司得到重点监管,部分企业使用python抓取用户信息,向外借用高科技外衣掩盖违法事实,助长暴力催收及套路贷,这种现象逐渐得到遏制。

去年,美期分期、九秒贷等50多款金融APP被315晚会曝光内含违规第三方SDK,导致用户除手机号码、设备信息外,短信信息、通讯录、定位等隐私信息也落入机构手中。行业关注下,众多金融APP皆被曝出隐私协议中存在超纲规定,其中“收集与业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成为普遍问题。

2020年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及国家标管委员会曾联合发布《信息安全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收集个人信息基本规范》最新草案,其中第四条规定:APP运营者不能收集与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

近年来,消费金融行业迎来严监管,行业、官方、消费者共同推动下,信息泄露问题得到缓解,但仍不可小觑。在黑猫投诉网站上,搜索“贷款”“个人信息”等关键字眼,仍有5000多份投诉,其中大多数皆指向“盗用个人信息贷款”“暴力催收”等问题。

“人脸识别”成为新方向


我国已逐步迈入高度信息化社会,数字化过程中的野蛮时代已过。除APP窃取用户信息等问题,今年315晚会对于“人脸识别”技术滥用的批判,为消费金融行业进一步治理和防范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提供了新方向。

“人脸识别”热起源于2015,应用“人脸识别”放款的微众银行开业,马云展示“刷脸支付”,互联网金融的火爆推动此项技术飞速发展,走向落地。

自2017年起,捷信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等持牌消金纷纷试水人脸识别,技术升级之下审批流程得到便利化,风控难度降低。借助人脸识别,借款人通过转头、眨眼等简单动作便可完成身份验证,简化流程的同时增加信息准确性及可靠性,杜绝身份盗用风险。此外,“远程人脸识别+身份证验证”的方式还解决了互联网金融行业依赖传统线下面签的痛点。

如今,人脸识别逐渐成为互联网贷款机构的标配。而新技术往往是一柄双刃剑,技术应用曾大大降低金融欺诈风险,随着科技发展下技术门槛降低,该技术遭到黑产瞄准后,更多新问题纷纷涌现。此前,消费金融治理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主要为规范行业自身,面对人脸识别技术滥用,此次预防显然更应该“对外”抓起。

网银行业务安全部总经理贾坤曾表示,当下黑产渗入消费信贷申请流程每个环节,其中在人脸识别环节,黑产通过诸多“换脸”软件活体模拟以及视频攻击等手段进行金融欺诈。2018年下半年,某家持牌金曾发现100多件活体模拟视频伪冒借贷案件。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曾发布《2019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报告》,指出我国消费金融仍有5年以上高速增长期。除去简化申请流程、升级展业方式等显而易见的优势,“人脸识别”技术还能为金融带来精确的用户数据,实现征信实时监测、精准营销等市场想象,提升用户服务体验,降低运营成本,最终打开巨大市场。

新技术为行业带来的优化不可忽视,面对技术滥用,更应想办法应对。如何识别“盗用人脸”伪冒借贷,成为当下消费金融行业应该思考的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