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与上海慈善基金会等合作推出关注残障人士的公益项目“爱艺术”,围绕艺术无障碍的话题展开多方讨论。本文介绍了残障人士在观演、创作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行业内人士的积极应对措施,包括无障碍设施的增设、体验小组的体验反馈以及面向残障人士的艺术创作项目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关注残障人士公益项目启动
上海国际艺术节携手多方推出“爱艺术”项目,旨在营造人人享受艺术的氛围,关注残障人士,成为艺术节重要话题之一。
关键观点2: 艺术无障碍的讨论与挑战
中外嘉宾在创制人对谈中围绕“艺术无障碍”展开讨论,指出残障人士观演和创作的困难,需要更多从业者付出努力。
关键观点3: 无碍观演与设施增设
艺术节中心工作组为残障人士观演提供便利,如安排出行、增设无障碍通道等。然而,残障人士仍面临未知困难,需要加强公众意识和平等对待残障人士。
关键观点4: 无碍创作与残障人士的参与
残障人士的参与和创作是行业内的积极探索,如话剧《请问最近的无障碍厕所在哪里》的创作。然而,创作者和残障演员都面临挑战,需要更多支持和指导。
关键观点5: 行业反思与未来展望
行业内人士认识到最大挑战是如何以平常心对待残障人士和他们的作品,避免歧视和特殊对待。同时期待未来更多机构参与并支持无障碍艺术创作。
正文
为了关注并服务特殊群体,
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携手上海慈善基金会,与“英雄联盟”共同推出“爱艺术”关注残障人士公益项目
。营造人人皆可享受艺术的和谐社会氛围,让关爱成为一种力量,也成为本届艺术节国际演艺大会及国际对话关注的话题之一。
在10月19日举行的创制人对谈中,
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兼首席执行官约翰·麦格拉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副总经理陆莉萍、话剧演员赵红程
等中外嘉宾围绕“艺术无障碍”话题展开讨论。他们表示,这条路面临太多挑战,需要更多从业者为之付出。
在本届艺术节的
多场“无碍观演”项目
中,艺术节中心工作组精心安排残障朋友出行、无障碍大巴停放、残疾车停放,让残障人士观演畅通无阻。事实上,残障人士外出观演一直面临各种难题,如何让“爱”无“碍”是对所有从业者的巨大考验。
位于安福路的上海话剧中心拥有一个530人的剧场和两个200多人的黑匣子,在2019年大修之后增设了无障碍通道,同年还推出了“导盲犬”的计划。“因为话剧《推拿》演出时,我们请了一个导盲犬和他的主人走进剧场观。在剧场大修后,我们觉得可以把剧场变成‘导盲犬’剧场。”陆莉萍介绍说,“我们会在每周日留出一排两个过道座位,如果观众需要购买‘导盲犬’票,可以通过电话预留座位,当天来看就行。”
可惜的是,计划推出近五年,还没有残障人士带导盲犬走进过话剧中心。陆莉萍深感
“这条路不好走”,“即使剧场有无障碍设施,从出门到剧场的这一路上,我会遇到多少未知的困难?这可能也是我走进剧场的阻碍。”
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创办于2007年,近年一直在做各类无障碍融合项目,并建造了一个全新的“无碍剧场”。约翰·麦格拉斯表示,在剧场建造之初,他们特意请来残障人士体验小组,确保整座楼宇无障碍。
“虽然剧场无碍,但如果艺术项目不能覆盖残障人士,它也不是无障碍的。所以艺术节一开始建这栋大楼时,就希望邀请更多的残障艺术家跟我们合作。”
残障人士赵红程原本是位上班族,2021年,她全职成为了一名视频博主,记录自己坐轮椅的生活。2022年,一名制作人联系到她,希望改编她的故事,赵红程便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走上了话剧舞台。
“所以我算是一个外面的人,突然闯进了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她分享说,“我们这部话剧中文名叫《请问最近的无障碍厕所在哪里》,英文名字叫《Be Seen》,因为这是我们出门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作品传递出来的意义更深刻,我们不仅希望被外界看见,也希望大家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
《无障碍厕所》是国内第一部以残障为主体的原创戏剧作品,但这部剧的创作远比想象中要难得多。赵红程经常要和做残障艺术项目的主创进行沟通,她发现不同视角下的挑战是不一样的,“国内很多主创人员没有太多机会接触残障人士,残障演员大多没学过专业戏剧表演,所以素人演员要调动好的积极性是比较难的。”
从赵红程自己的视角出发,困难又不一样了。“我不知道制作人、导演、舞台监督这些人到底是怎么分工的,我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找谁处理。我如果讲述自己的故事,我暴露的边界在哪里?当观众审视我时,我希望展示残障到哪一个部分?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问题。”
今年,陆莉萍做了第二部残障人士主演的作品《生之代价》,该剧改编自英国同名话剧,曾一举拿下“普利策奖”戏剧奖,讲述了残障者的爱情故事。剧中演员两位是残障人士,两位是正常的演员,赵红程的分享让陆莉萍感同身受,因为在整个排演过程中,赵红程提到的问题她都遇到过,而且难题更多。“比如演员之间要交流互动,非专业人员如何完成表演?我们最后邀请了专业演员剧组做表演指导,帮助演员完成了这个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