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linic門诊新视野
心血管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学影像沙龙  ·  全身各系统常见病MRI诊断... ·  13 小时前  
蒲公英Ouryao  ·  说明书更新、已生产药品如何处理? ·  2 天前  
中国医疗保险  ·  自愿互惠,打通药耗追溯信息全链条....这场 ... ·  3 天前  
医学影像沙龙  ·  医学影像诊断质量控制与技术规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linic門诊新视野

中西对话:提高认识,确保良好的二级预防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6-05 21:53

正文

对心梗后患者进行有效的二级预防,对患者的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规范化随访体系的建立是确保有效进行二级预防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门诊》杂志邀请瑞典哥德堡大学医院傅良雄(Michael Fu)教授和四川省人民医院陶剑虹教授详细分析心梗后患者二级预防的关键点以及建立心梗后规范化随访体系的重要性。

医 师 专 访

INTERVIEW

《门诊》

由于心梗对心肌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损伤,心梗后患者需要进行二级预防的必要性有哪些?


Michael Fu教授

患者一旦心梗,不可避免的会对心肌造成损伤,心梗面积的大小,决定损伤程度的大小,因此对心梗患者,必须进行长期规范的随访。因为一旦心肌受到了损伤,即便此时此刻心功能正常,但是就长期的风险而言,仍然存在再发心梗或者心衰的风险。随访只是为了确保患者能够进行有效的、持之以恒的二级预防治疗一个手段。二级预防不仅仅是药物的应用,还包括对其他危险因素的纠正,比如抽烟、健康运动、高血压、降糖、降脂等生活方式的干预等。


陶剑虹教授

心肌梗死对心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心梗后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发生心脏重构,最后可能会引起心衰。因此针对这一类患者,要认真的进行二级预防治疗,包括血压、血脂、血糖以及心率的控制以及服用改善心功能的药物,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门诊》

对于心梗后患者,出院后的二级预防对长期预后影响深远。那么在心梗后随访中医师要针对哪些方面进行?


Michael Fu教授

目前来讲,随访最重要的内容是针对危险因素的纠正,从而避免或者减轻、减少心梗后心衰的发生。去年我们中心的一项心梗研究发现,约25%的心梗患者,会发生梗塞后心衰。另外还必须关注危险因素的防范,我们对瑞典哥德堡地区心梗后两年患者的二级预防进行研究时发现,有大约20%的患者二级预防不达标。而在中国,不管是院前治疗还是出院后随访均存在不达标现象,因此需要额外关注,否则根本谈不上冠心病的优化管理。


陶剑虹教授

心梗患者出院后进行长期随访,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个人认为随访主要关注三点:第一,改善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第二,控制冠心病发病的各种危险因素。第三,规范化使用冠心病二级预防的药物,比如β受体阻滞剂、RAS阻断剂、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门诊》

β受体阻滞剂作为心梗后二级预防的基础药物之一,其在心梗后二级预防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β受体阻滞剂在心梗后随访中应遵循怎样的应用原则?


Michael Fu教授

β受体阻滞剂在心梗后患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其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机制是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的。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全程保护心血管的健康。另一方面对于心梗后患者,β受体阻滞剂不仅可以降低死亡率,还可以减少心原性猝死以及心衰加重引起的死亡,也可以延缓或者避免心梗后心衰的发生。目前β受体阻滞剂是较少的具有显著的预防心原性猝死的作用。


陶剑虹教授

β受体阻滞剂在心梗后患者的二级预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阻断交感神经的兴奋,缓解心绞痛。β受体阻滞剂也是目前唯一可以降低心梗后猝死风险的药物。因此β受体阻滞剂的规范化使用非常重要。临床上如果能够足量、长期的规范化使用β受体阻滞剂,则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此外目前提倡使用长效的β受体阻滞剂,可以24小时覆盖患者的交感神经,全面阻断交感神经兴奋,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门诊》

当前心梗后规范化随访的初步调研结果中β受体阻滞剂应用情况如何?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陶剑虹教授

目前临床上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很低,主要原因在于医师过分担心β受体阻滞剂的副作用。即使服用β受体阻滞剂,其使用剂量也非常小。临床医师担心其加重心衰、影响呼吸系统等,然而这些担心都是由于对β受体阻滞剂了解不够所引起的。


Michael Fu教授

目前在中国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只有50%~60%,且达到一半靶剂量的较少,一般而言医院足量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不超过20%。而在瑞典,三分之二的心梗患者,在平均年龄70岁时,使用剂量一半以后的靶剂量如美托洛尔至少达到每天100 mg以上。 对于β受体阻滞剂的规范化使用,个人认为临床上要及时、足量使用,从而使其效用发挥到极致,给患者带来充分的临床获益,而且有临床研究证实只有最大耐受剂量才能带来最大的临床获益。另外患者之所以需要长期使用,是因为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一部分,是不断发生、发展的,所谓的稳定性冠心病,都是不稳定冠心病的前奏。因此药物使用是终身行为,不仅仅是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以及阿司匹林等药物都应该终身使用。总而言之,长期、规范、足量的进行药物治疗,才可以带来最大的临床获益。




医师简介


傅良雄(Michael Fu)
瑞典哥德堡大学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哥德堡大学心脏病学教授(Full Professor),Sahlgrenska大学医院主任医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力衰竭协会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工作组核心成员,并参与正在编写的有关HFpEF诊断的专家共识,以及参与ESC在2013年发表的有关心肌炎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的写作组成员,此外,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


陶剑虹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现任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起搏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第一届抗栓委员会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疾病防治分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康复学会心血管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会长。科研项目“超声心脏的心电生理学的应用基础研究”,于2003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生理性起搏的系列研究(应用研究)”于2009年获成都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0年11月~2011年5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做访问学者。《高血压精粹》(中文版)编委,《实用医院临床杂志》编委,《内科急危重症杂志》编委,《中华高血压杂志》特邀审稿专家。



扩展阅读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心衰的多学科管理方案:


多学科治疗计划是将心脏专科医师、心理、营养、运动、康复师、基层医生(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护士、患者及其家人的共同努力结合在一起,对患者进行整体(包括身心、运动、营养、社会和精神方面)治疗,以显著提高防治效果,改善预后。应建立这样的项目并鼓励心衰患者加入,以降低心衰住院风险(Ⅰ类,A级)。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