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下政治讨论与线上政治表达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大众提供了线上线下表达意见的双重平台,现实生活中人
们与他人谈论政治社会性话题的行为被称作线下政治讨论,而线上政治表达则指人
们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公开发表与政治有关言论的行为(卢家银,2017;Skoric,
Zhu & Pang,2016)。一般情况下,线下政治讨论所涉及的人群范围较为亲密,包
含父母、朋友、同学同事等,往往发生在家庭内部、饭局或朋友间的聚会等,因此
具有漫无目的性、随意性、自发性、低风险性以及不受规则约束性(Kim & Kim,
2008)。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公共空间和面对面交流的线下私密空间差别较大,
因此人们的意见表达行为也存在显著差异:(1)参与人群不同,相较于线下政治
讨论,网络公共空间降低公众参与政治话题的准入门槛,线上参与群体的数量及异
质性程度增加,再加上网络空间兼具私人性和开放性特征,使政治议题的表达具有
更大的影响力(Kellner,1997)。(2)表达符号不同,面对面交流主要依赖口头
语言及可见的社会符号如手势、眼神或地位,而网络空间交流多依赖于书面文字信
息(Ho & McLeod,2008)。线上政治表达的内容更具有可持久性(表达内容会被
记录存档)、可复制性(表达内容可以被复制)、可扩展性(内容可以被初始受众
以外的群体所见)以及可搜索性(表达内容可以被检索)等(Boyd,2010)。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本土的政治表达和政治讨论具有其内在特色(King,
Pan & Roberts,2013;Skoric,Zhu & Pang,2016;Yang,2017;Zhang & Lin,
2014)。受传统主义价值观及政治文化的影响,不论在现实生活或网络空间中,
我国公众对公共事务及社会公共议题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乐媛,2010)。政治
表达既包括人大、政协和信访等制度化渠道,又包括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非制度化
渠道,乃至抗争性表达等(卢家银,2017)。考虑到渠道接触和渠道专业性等因
素的影响,制度化的政治表达和参与渠道较为有限,其所表现出的功能性和影响
力也较弱(Shen et al.,2009;Skoric,Zhu & Pang,2016;Zhang & Lin,2014)。
Zhang & Lin (2014)提出中国情境下政治参与的三种模式,包括常规性政治参与(请
愿签名、与朋友或同事讨论政治等)、游说/接触参与模式(游说熟悉的政治领导
人等)、执政党发起的参与模式等。与有限的制度化表达和参与相比,以互联网
和社交媒体为载体的非制度化表达逐渐兴起和普及(Zhou,2009;Hyun & Kim,
2015;Skoric,Zhu & Pang,2016)。由于网络空间的相对匿名性与异质性,公众
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分享政治社会类信息,利用跟帖、回帖、参与话题讨论等方式与
陌生网友探讨政治社会性话题成为公众参与政治意见表达的普遍方式(孟天广,李
锋,2015;李锋,孟天广,2016)。与此同时,在线政治讽刺成为我国草根民众政
治表达的重要形式,在线行为艺术、在线新闻跟帖、多媒体合成、全民造句、段子
等均是其主要载体(Yang & Jiang,2015)。此外,暗示性批评、明示但谨慎性批
评也是中国民众常用的在线政治表达方式(Ashley & Xiao,2008)。近年来,中国
政府机构对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表达功能也表现出积极姿态,一方面作为对在线
表达形式和平台变化的回应,不断改善互联网管理模式,如积极生产“正能量”
内容(Yang,2017)、允许批评政府但规制集体行动言论的表达(Ashley & Xiao,
2008;King,Pan & Roberts,2013)等;另一方面,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和政务新媒
体平台等积极回应公众的诉求(Chen,Xu,Cao & Zhang,2016;陈强,曾润喜,
2017;李锋,孟天广,2016;孟天广,李锋,2015)。这些举措不仅激发了公众线
上政治表达的热情,更形成了我国独特的网络表达环境。
线下政治讨论与线上政治表达的关系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从已有研究来
看,政治讨论频率与政治表达的正向线性关系已经被广泛证实(Eveland & Hively,
2009)。政治讨论频率不仅正向影响公众的事实性政治知识和政治知识结构密度,
而且对包括政治表达在内的政治参与具有促进作用(Eveland & Hively,2009)。
私密谈话有利于培养政治兴趣进而促进政治表达(Östman,2013)。根据认知中
介模型,政治讨论不仅会提升个体对政治问题的关注度及知识水平,还会依据过去
的讨论经验增加未来信息处理信心(Toka,2010)。研究表明,同质性政治讨论网
络对于包括政治表达在内的在线政治参与具有促进作用(Valenzuela,Kim & Gil de
Zú.ig,2011)。
假设1:线下政治讨论对线上政治表达有积极影响。
(三)意见气候感知的中介作用
日常生活中的表达行为通常都具有宣泄情感、维持人际关系、印象管理、获取
社会认同及社会支持等心理动机(Myrick,Holton,Himelboim & Love,2016)。
为避免由“认知失调”引发的负面情绪,人们常选择与自身较为同质(观点同质或
结构同质)的人接触交往、谈论政治话题。一方面,长时间相处导致情感亲密度
高、互惠性强、风险感知度低;另一方面,“选择性接触”理论认为同质人群接触
的信息更为相似,政治观点相似度更高,也更容易获得愉悦感(De Choudhury et
al.,2010)。当人们与“强关系”群体讨论政治时,所感受到的意见一致性程度更
高(Morey,Eveland Jr & Hutchens,2012)。一致性观点与“选择性信息接触”会
强化自身的政治认知,促使人们认为自己即处于社会优势观点一方,提升意见气
候感知的一致性(Smith et al.,2007)。当然,线下政治讨论存在观点不一致的情
况,但在人们有机会交谈并思考他们的想法和问题之前,人们通常不会意识到冲突
观点的存在。在不同意见的交换过程中,为减轻或消除认知不协调,人们会搜寻更
加多元全面的信息,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通过说服或被说服方式实现意见的一
致。实证数据表明,政治讨论会提升观点质量,且争辩意愿与感知到“首属群体
(家人或朋友)的意见一致性呈正向相关(Kim,Wyatt & Katz,1999)。
意见表达从现实空间向网络环境转变,互联网的匿名性、虚拟性及隐蔽性使得
“被孤立的恐惧”“群体压力”等前提条件在网络空间中发生改变,现实生活中“沉
默的螺旋”效应是否仍适用于网络空间引发学界质疑。在网络空间中,由于投射效
应和选择性信息获取,人们感知到的意见气候一致性程度更高,这会降低人们对孤立
的恐惧感(Schulz & Roessler,2012)。与此相反,也有学者指出“沉默的螺旋”理论
在网络空间中仍然存在。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网络群体对个人意见的压力相
对减弱,但其影响依然不容忽视,从众心理的动因继续存在,从众现象依旧普遍(谢
新洲,2003)。中国的网络环境为“沉默的螺旋”理论提供更为适宜的土壤,媒体报
道的“序列化呈现”使大众对意见气候的感知更为明显,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中仍然
发挥着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郭小安,2015)。实证数据显示,个体对意见气候的感
知与媒介接触类型有关,在网络上感知到的意见气候一致性程度、感知自身观点被支
持的程度与公开表达观点的意愿与呈显著正相关(Shen & Wang,2015)。Kwon et al
(2015) 认为线下人际交往产生的“被孤立的恐惧感”会提升自我审查意愿,从而减弱
网络空间的政治表达(Kwon,Moon & Stefanone,2015)。
假设2:意见气候感知一致性在线下政治讨论和线上政治表达之间发挥部分中
介作用。
假设2a:线下政治讨论对意见气候感知一致性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2b:意见气候感知一致性对线上政治表达具有正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