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成功地让影像动了起来
1902年爱德华·特纳首次次捕捉到运动中的色彩
再往后推33年
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在美国上映
从此色彩与影像在
勾画时代,描绘环境,表达人物
方面变得难解难分
▼
绿色是《水形物语》绝对的主色调。
小到服装,甜点,灯光,大到实验室,女主的梦境,导演都给漆上了一层层深深浅浅的绿。
这种湖水般的色彩,指向的正是大海。
通过颜色的交融,影片一下就模糊了海洋和人间的界限,创造出一个蓝绿色的大同世界,也为女主和鱼人的恋爱提供了跨越种族的土壤。
影片还特意提及“绿色”象征未来,加上片中冷战背景,更是导演有意表达消除隔阂的一种手段。
相反表现大反派的家时,影片使用的是高饱和的暖色,在全片绿莹莹的光晕中显得尤为扎眼。
这也直接把反派和时代趋势区隔开来。
不仅是大环境用色讲究,细节上也有特别的设计。
影片开头女主对一双红色的高跟鞋颇有向往,这是爱情的象征。
当她和鱼人的关系逐渐升温,女主身上红色的装饰品也越来越多,发带、衬衫都从原来的素色变成了红色,让她在泛绿的主色调中显得光彩夺人,这正是爱情一步步占据女主的外在表现。
直到最后她与鱼人双双落入水中,脚上穿着的那双正是片头的红色高跟鞋,我们知道红色的爱与绿色的统一在这一刻被永恒定格,影片也得到了最后的升华。
电影《黑天鹅》是一部颇为复杂的作品。
它将戏中戏与现实结合,让人难以分清女主角当下到底是清醒还是在发梦。
但是色彩替我们找到了一条可靠的线索。
影片伊始,女主角妮娜的装扮以浅色为主,正应和了芭蕾舞剧《黑天鹅》当中白天鹅的角色,是纯洁无瑕的象征。
而就在不断地与舞团导演纠葛,以及承受选角竞争的压力之下,妮娜逐渐趋向黑化,她身着的衣物也渐渐向灰色靠拢。
这时候她出现了幻觉,精神分裂的症状也初见端倪,同一时间她甚至发生了盗窃的行为,灰正巧是黑白中间的过渡色,代表着妮娜开始了转化。
直到舞剧终于接近上映,妮娜的进化也走向尾声。
这时候她一身黑装出现,直指的便是黑天鹅这个角色彻底替代了白天鹅,也正巧应了舞剧中黑天鹅取代白天鹅,夺走王子的桥段。
这里我们看到的黑天鹅是独具魔性的。
在剧中天鹅是受了魔王的影响,而片中魔王的代替者正是不停鞭策着妮娜发觉自身黑暗面的舞团导演。
实际上黑天鹅的形象一直都在妮娜心中存在着,她在日常生活中多次偶遇了穿着黑衣的自己,魔王的作用不过是激发了妮娜胸中的欲望,使黑天鹅彻底占据白天鹅的领地。
从白到黑的变化,通过服装的转变表现了出来。
《呼喊与细语》的主色调是红,伯格曼把它形容为人物内心焦虑和紧张的外延。
不仅墙壁是红的,地毯是红的,窗帘是红的,整个房间的内景都是红的,连场与场之间的淡入淡出画面都用红色来过渡,可见身处其中人物内心的极度不安。
而这种不安直接的来源就是其主人艾格尼斯即将面对的死亡,更深层次的来源是她对姐妹三人血浓于水的亲情的不信赖。
再从细微处入手,我们又会发现姐妹三人各自有各自的主题色。
大姐卡琳是黑色的。她总是以一袭黑色装束示人,代表拘谨严肃且压抑的人物性格,也象征着大姐在家庭关系中受到了来自丈夫的极度压抑,婚姻不幸。
自残是她唯一的反抗,她两腿之间流出的鲜血又是以红色来象征这层紧张关系。
艾格尼斯的代表色是白色。白色象征纯洁,也同样代表虚弱。
她期待三姐妹的关系在她离世之前能够得到修补,白色正好与美好天真相合。
小妹卡琳则是用另一种红来代表她身上的热情与不羁。
她是三姐妹中最开朗也是最得宠的一个,她游戏人间,穿着一袭红色洋装勾引前来探病的医生。
放荡的生活叫她同样无法获得长久稳定的幸福。
导演用不同的色彩标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处境,而这种大环境上的红色则讽刺了亲人之间自私和冷漠,是伯格曼对于这个世界的重重质疑。
前面说的都是利用颜色,下面要说的可牛逼了,库布里克可是发明了一种银幕色彩。
没错,是黑色。
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太空电影里那些星河灿烂的样子可都是从库布里克的这部《2001太空漫游》打下的基础。
1960年代美国开战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库布里克作为深度参与此事的导演之一,拿到了当时NASA拍下的许多太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