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c原醉,名字灵感来源为“酒神”(DIONYSUSE,狄俄尼索斯)
,是非理性,是狂喜,是与“太阳神”阿波罗(理性)对应的概念,意蕴“解放者”,
意蕴现代女性的酒神精神——拥抱自我、沉醉自我、拥抱非理
性,
接受自己的一切混乱、恐惧、狂喜、性欲、欺骗和暴怒
。
“DIONYSUSE, the modern day embodiment of greek god of wine, frenzy, disorder and theater. ”
原创作者 | 夏日痴
不久前,我们曾讨论过波伏娃以及她与萨特那段“男不婚女不嫁,处乱留情厮守一生”的旷世之恋,其实真正让波伏娃的名字刻入历史的,是她那本被誉为
西方女性“圣经”的著作——《第二性》。
这本著作让法国思想界著名的毒舌达妮艾尔•萨勒娜芙说出那段经典阐述:“伽利略告诉我们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达尔文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上帝创造的,而
波伏娃则站出来大声说男女两性是完全平等的。
”
能将波伏娃与伽利略、达尔文放在同一高度论述,可见《第二性》对于世界女性的重大意义。
有关《第二性》
1949年,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在法国出版,书中著名的观点“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震颤了很多人,其中也包括罗马教皇。于是这本书出版后立刻被罗马教廷列为禁书。超越时代的诞生,必然是惊世骇俗。
在当时的法国,这本书上架仅第一周就卖出2万册,已完全超出了一本哲学著作的预期销量。迄今,它的法文版累计销量已超过300万册,英文版、俄文版、日文版及德文版的销量也以数百万计。
到90年代这部书传入我国的时候,时间和销量已经证明它是“女性主义的奠基石”。
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是它的理论框架,
从生物学常识到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妇女观
,论述女性社会地位变化的根本原因。下卷则是描述
女性是怎样从女孩变为女人,各类女性
(包括女同性恋、妓女、情妇、修女、职业女性等)个体发展中存在的差异,经历了哪些不同的处境,在这些处境中受到了怎样的局限, 深入探讨了女性如何在这样的处境中获得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而书中大量运用得
“他者”概念,是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重要基础。
何谓“他者”
“他者”即是指那些没有或者丧失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
“他者”这个概念不仅在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是理解本书的关键,更是理解存在主义的关键。
国内有段时间曾一度流行萨特的“他人即地狱”的观点,其更为准确的译法确乎是“他者即地狱”,而它本身的含义也应是,
一个人如果丧失了主观意识,任凭他人或环境及异化了的自我的摆弄,就等于走进了地狱。
波伏娃的“他者”亦是建立在这种主奴辩证关系之上的,这点从书名可见一斑,“第二性”是相对于“第一性”的,而一般性别只有男女之分,
言外之意即是女性是不如男性的、是次等的。
就连中国古代象形文字中,妇女的“妇”字的解释也是一个女人趴在地上拿者扫帚,印证女人天生操持家务的天职,而无法与男人并肩工作。
但在波伏娃看来,女性之所以为女性并不是说女性是次等的,而是说女性在身体素质、外在条件等各方面相比男性来说差一些,波伏娃在《第二性》的【第一章 命运】便深入探讨了
女性沦为“他者”命运的根源——女性的生理特征。
传统的生物学者持有“生物决定论”的观点。即身体的局限性决定女性天生是被动的,女性生理上的固有弱势迫使女人放弃了她的个体性和超越性,一些持生物学观点的人甚至认为,女人就是子宫,就是卵巢,认为女人天生就是弱者。
从生物学角度看,女性的一些生理特点,如月经疼痛、生育职责等,的确更容易被看作“他者”。每年都会有这样的报道,某公司拒绝女性应聘者,或者会考虑女性的年龄是否在生育期等,某世界500强公司的领导直接表示,同等条件下或者男性应聘者稍弱于女性应聘者,都会挑选男性。
女性的生理特征给女性成为“他者”提供了可能,但在父权制下的社会舆论也给女性成为“他者”提供了庇护所。
女性正是因为有了“他者”的地位,才具有了许多女性特有的气质。
何谓“女性气质”
波伏娃认为父权制度下的女人,就是女性特征与“女性气质”的结合体,何为女性气质,书给出了这样的解答:“
所谓具有女性气质就是显得软弱、无用和温顺。
她不仅应当修饰打扮,做好准备,而且应当抑制她的自然本性,以长辈所教授的做作的典雅和娇柔取而代之”
长此以往,女性在两性关系中便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越是不敢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得到的越少,得到的越少越得到不到自由,越低声下气越受压迫。
比如在中国古代,不论是官宦人家抑或是平民百姓,父母对女孩的教育皆是三从四德、女子无才、操持家务等逆来顺受的“他者”姿态,即使是现代的一些家庭,仍然持有“工作好不如嫁得好”、“结婚是第二次投胎”这样的说法。
从中不难看出,女性从小在父母长辈的耳濡目染之下,造就了女性的一些依附性的特质,社会及家庭对女性的束缚,造成了女性无法在社会上施展拳脚,可以说女性生活在这些枷锁之中无力动弹。
在波伏娃眼里,这些
“女性气质”并非女性自己下的定义,而是男性要求自己的女人拥有这样的气质
,即所谓的女人味,她们需要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健身美容、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容颜。说到底,便是自私的男人想要塑造一个心中理想的,服务于自己的女人。
由此,波伏娃得出了那句著名的观点:“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但她的思考并没有到此为止,
探寻女性的生存状况及出路,始终是波伏娃关注的重点。
如何通过“女性气质”摆脱“他者”
传统观念中的女权都不赞同女性拥有“女性气质”,比如不要妩媚性感,而是大力支持女性同胞冲破“女性气质”的束缚,比如要强硬独立,来摆脱“他者”的地位。
而
波伏娃的观点是:“否认她的女性气质就等于在否认部分她的人性”。
因而,波伏娃认为,女性摆脱“他者”的身份,并非是否定女性气质,而是对本身气质的认可,在认可的基础上再摆脱“他者”地位。
波伏娃认为妇女解放的最终目的是在两性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由此她提出了存在主义理论学的
“交互作用“理论:女性要树立主体意识,摆脱传统的依附关系,和男性建立一种手足关系
,她进一步解释为男女的真正平等和合作关系。
“交互作用”理论认为,交互作用是在主体间完成的,二者对各自价值模式的差异性相互认可,
承认他人的超越性的同时也坚持自己的超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