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叶檀财经
聪明人,在一起说人话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年薪百万!DeepSeek,持续刷屏! ·  昨天  
有限次重复博弈  ·  耶鲁的这个链接不用翻墙,可以让国内的AI阅读 ... ·  4 天前  
经济参考报  ·  夜读|别让你的春节,只在手机里度过 ·  4 天前  
新消费日报  ·  小米汽车,1月交付超2万台! ·  4 天前  
新消费日报  ·  小米汽车,1月交付超2万台!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叶檀财经

万万想不到,节前竟有如此重要利好,只能说一切皆有可能

叶檀财经  · 公众号  · 财经  · 2025-01-25 21:20

正文

长期征集

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

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
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
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
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email protected]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
记住,这世界还有人,关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文/叶檀财经团队


1965年夏天,非洲密林中的部落中的黑人连续击鼓几个月,纪念一个刚去世的90岁老人,他被认为在20世纪与爱因斯坦同样伟大、双峰并峙,被誉为非洲之子,当地因黑人只是简单的称呼他为我们的老爸爸,或者老医生。

他就是史怀哲。春节到来之前,花了两天时间静静看完了华姿的《史怀哲传》。

史怀哲在非洲的一条河边过了50年,把加蓬的兰巴伦演绎成了地上呵护生命、敬畏生命的天国,他如一头忠实的牧羊犬一般,照料着病人的肉体和心灵。他手术、开荒、当监工、劈木头、造房子、自己给病人挖墓穴、写作、到处演讲筹款。在一天的疲惫之余,他用管风琴奏响每一个夜晚,让灵魂发光。

敬畏生命,尊重所有生命,是他人生的信条。史怀哲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之后,曾有一场著名的演讲《我的呼吁》,他说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这是道德上绝对需要考虑的原则。

(图源:pixabay)

他揣着一小袋食物,边走路边给他心爱的小羚羊喂食,他说话时,他养的野猪就站在听讲的人群中。

他用他的一生实践理想,凡想要保全生命的,必丧失生命;凡舍弃生命的,必得着生命

史怀哲去世前,当地一个黑人曾对他说,人们会为你击鼓一个礼拜纪念你,史怀哲很高兴,说幸亏那时候我已经聋了。

实际上,他去世后,各部落的人为他击鼓数月,沿着密林、沿着河来到他的墓前,为他歌唱。

(图源:pixabay)

2025年,春节早,春运也早。1月初,各地陆陆续续开始踏上春运之旅。

城镇化率水平低的时候,过年只有一个方向,回家,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随着中国城镇化成为主流,过年有了新的选择,把老人接到大城市与自己团聚。

这几年,情况又有不同,有条件的家庭希望去陌生的地方,用体验过的风俗洗去一年的辛苦,有不少朋友到海外寻找新鲜的年味。

我们似乎在经历一个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移风易俗时刻,国内、国际空前流动,带来非同凡响的大跃迁。

不过,有一点不会改变。不管正向反向,无论身处何地,和家人亲朋在一起,就是团圆,就是中国年。

(图源:pixabay)

2025年是青草蛇年,有“青蛇遇四卯,丰收不用愁”的美好寓意。希望每个人都能在2025年收获那份美好。

2025年,平安喜乐。

下面进入年前最后一期檀几条。

#01

这个重要行业利润只有1%,预计2025年价格战还会延续

2025年快过去1个月了,2024年的经济数据并未完结,2024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到底恢复得如何?

恢复得好,意味着政策有效,2025年潜在的政策预期就可能下降,恢复得不如预期,表明政策还得加码,人们对2025的政策预期就会不断提高。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四季度以及12月份的各项经济数据,结果全面超出市场预期,有机构第一时间表示,2025年降息和降准的预期要下调。

(图源:pixabay)

下面我们做简单梳理、重点分析。

首先来看工业领域,这是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消费疲软,房地产走弱的背景下,扛起了经济大旗。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2%,环比增长0.64%。因为12月份的出色表现,2024年全年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拉升到5.8%。

下面这张图能够看出,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的明显上行。由于2023年同期基础不低,6.2%的增速更珍贵。

具体来看,工业部门中增速最快的,当属制造业

12月,制造业同比增速为7.4%,是唯一超过6.2%整体增速的领域,剩下的采矿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两大块,增速分别为2.4%和 1.1%,属于拖后腿的。

从产业链上来看,采矿和电力分属工业链条的上游和中游,是制造业的成本项目。

制造业增速快,上游和中游增速慢,从逻辑上来说,制造业应该过得不错,但上市公司似乎无法印证这一点。

A股市场中,工业或者“大制造业”长期占比在七成左右,这意味着,如果制造业的情况不错,A股业绩应该大面积飘红

(图源:pixabay)

据同花顺iFinD的统计,截至1月21日,已经披露业绩的948家公司中,业绩预喜有216家,占比为22.78%,这和七成的工业企业占比无法对应。

为何有这种偏差?

也许是非上市企业的表现更好,又或者企业还是在用量换价的轨迹上运行,在四季度量更猛烈了。

从企业属性来看,12月,除了国企表现都不错。股份制企业增长了6.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5.6%,私营企业增长5.7%。

(图源:pixabay)

相较于上面三类企业,国企黯然失色。12月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为3.1%,是增速最慢的。增加值变化目前没有印证国(企)进民(企)退。

进一步细分,在41个工业门类中,有34个保持正增长。增速快的都是中下游制造业,比如汽车制造业增长17.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0.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9.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8.7%。

尽管上游领域增速不快,但和自身比,量的改善还是很明显的。

比如,钢材12月份增速创全年最高;水泥同样如此,2024年全年-10%,硬是在年底一个月拉回到-2%。

从量的角度看,几乎所有行业都在改善,只是程度不同

有量无价,大概率会造成价格战,造成利润下滑。1月20日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基本印证了量越多,价越低,利润越薄。

据财新报道,2024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重点统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9亿元,同比下降50.3%;平均销售利润率0.71%,同比下降0.63个百分点。

利润薄如刀锋,不到1%,钢铁行业在和“白菜”较劲。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姚林介绍,国内钢铁价格低,需求弱,刺激了出口的增长。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累计出口钢材1.11亿吨,同比增长22.7%;折合粗钢净出口约1.13亿吨,同比增长31.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姚林担心,随着出口钢材的增多,企业在国际上也可能大打价格战。他呼吁钢企要积极开展区域自律、品种自律和出口自律。

(图源:pixabay)

从光伏到新能源汽车,从白酒到钢铁,几乎所有行业都在呼吁自律。

但没有产能出清和企业出清,只靠自律,结果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价格稍有回暖,过剩产能就会死灰复燃。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部门的产能利用率,出现近些年来少有的快速增长。一扫2024年前三季度产能利用率低于历史同期水平的颓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四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2%,比上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比三季度上升1.1个百分点。

76.2%的产能利用率,也创2021年3季度以来最高水平,时隔三年再次突破76%。

分三大门类看,2024年四季度,采矿业产能利用率为75.6%;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6.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能利用率为74.8%。

价格战会继续,内卷将延长。

从投资的情况看,第二产业一骑绝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第二产业投资增速12%,远超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曾经有一个话题广为热议——产业空心化,经济泡沫化

房地产兴盛年代,很多人怕制造业占比下滑,地产金融不断上升,让中国失去经济竞争力。现在的情况是,制造业增加值、制造业投资空前的高,反倒是房地产业越来越惨。制造业强是好事,但竞争过于惨烈会影响质量和品牌。

细看制造业投资确实惊人。铁路船舶航天增速34.9%,有色金属24.2%,食品竟然都超过了20%,除了电气机械是负增长,中国制造业投资全线拉红。

在企业利润一般的情况下,投资增速这么快也让人担忧。

过去,制造业强,企业用电发电的情况一般不会差。2024年,非常特殊。924之后,经济数据上去了,发电量增速却下来了。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电量增速创年内新低,去除2023年基数效应的影响,工业增加值和发电量增速之间的偏差这么大,着实少见。

有意思的是,火电增速从增长转为了降低,2024年12月比2023年12月下滑了2.6%。火电是稳定能源,制造业领域对稳定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火电下滑让人无法理解。

从发电角度看,核电、太阳能等非石化发电增速较快,2024年12月,核电增长11.4%,比11月快了8.3个百分点;太阳能发电增长28.5%,增速比11月份加快18.2个百分点。

从能耗角度看,火电占比下降,绿电占比提升,中国制造业更绿色了,这是进步。

#02

消费刺激有趣事,吃多了,穿和用就少了

消费一直是经济中的薄弱环节,924之后,刺激的结果如何?

有好转。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172亿元,同比增长3.7%。12月相比11月,增速有明显增长。

我们此前写文章分析,乡村消费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在弥合,这可能意味着农村消费受到的冲击比较滞后,接下来农村消费不容乐观。这一趋势12月在延续。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2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8445亿元,同比增长3.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727亿元,增长3.8%。增速只差0.1%,这么小的差距,谈不上乡村消费比城市好多少。

我们还观察到一个现象,2024年,商品消费和餐饮之间的关系,总是一个增长,一个回落,两者呈锯齿状,迭错在一起

好像人们存在预算天花板,把钱放在购买商品上,用于餐饮的消费就要大打折扣,反之亦然。

网购仍然是消费亮点所在。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55225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0816亿元,增长6.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8%;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6.0%、1.5%、6.3%。

一方面网购占比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网购“吃”成了增速最快的方向,这说明大家对于多花钱在进一步谨慎,因为,相对于穿和用,吃更为刚需

#03

房地产,在谷底不等于能好转

消费有点起色,房地产的情况就比较尴尬了。

从供给的角度看,房地产仍在出清的道路上缓慢前行。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几乎每个月都在下行。12月是全年增速最低的一个月,比2023年下滑了10.6%。

从销售的情况看,924政策对全国新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从10月开始,新房销售和销售都有一个加速修复的表现,且销售额回升的速度明显快于销售面积。

在谷底了,并不意味着市场就好起来了。

目前楼市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企稳还有距离。

从房地产开发商的到位资金看,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仅靠按揭、预收款,不足以支撑开发商活下去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07661亿元,比上年下降17.0%。其中,定金及预收款33571亿元,下降23.0%;个人按揭贷款15661亿元,下降27.9%。买房者带给开发商的现金流增速远低于开发商所获得的实际现金流,意味着背后是政策在发力。

(图源:pixabay)

一个企稳向好的市场,开发商作为市场主体可以自己造血,如果不能,说明距离企稳还有距离。

价格能直观体现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现状。目前二手房成为主流,二手房价格是当前地产的核心要素。只要多数城市的二手房价格回升,房地产市场就是在企稳了。否则,成交量再高,都难言乐观。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4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里,二手房同比上涨的城市依然是0;环比上涨的城市仅有北京、天津、上海、厦门、武汉、深圳、成都、赣州几个地方,其他城市还在下滑中。

头部几个城市的回暖,不足以支撑整个楼市。更何况,头部没有企稳,据克而瑞统计,2025年1月份,头部城市的二手房销量环比开始回落。相较于12月,普遍回落二成左右,且一线城市回落得更加明显。

去年924之后,楼市金九银十等季节性因素已经被打破,楼市成交量连续性比去年同期数据更有参考意义。

内地楼市的表现类似香港,真正企稳尚需时日,急不得,着急也没用

总结下来,四季度经济整体复苏,中国GDP同比增速达到5.4%,环比增速为1.6%,都在加速。

鉴于中国GDP超预期,IMF上调了2025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从2024年10月份的4.5%,调高到2025年1月份的4.6%,上调了0.1%。

IMF表示,之所以上调,是因为一揽子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贸易政策的巨大不确定性和房地产市场的拖累效应对投资的负面影响。

对于2026年的中国经济,IMF更加乐观,一次性上调了0.4%。认为2026年,随着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消退,加之退休年龄提高减缓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在很大程度上稳定在4.5%。

最近开完的地方两会给出了2025年的经济目标,比IMF更乐观。

据中宏智库整理的数据,2025年除了青海,几乎所有地区设定的目标都在5%以上。经济大省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四川、河南都在5%或者5.5%。

当然,相比于2024年目标已经调低了。据财新的整理,除了天津,全国31个省份中,有15个省份下调经济增长目标,其余15个省份目标大体持平。

实现5%不容易,得竭尽全力才行。

#04

仿制药需要大数据,得听一线呼声

就在医保局发布会认为集采仿制药5年经得起考验的时候,上海、北京两地的两会期间,相关政协委员纷纷公开对仿制药的效果,表示担忧

据财新报道,2025年上海两会期间,20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关于在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的提案》。其中提到,“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某些集采药的药效不稳定,特别是在高血压、糖尿病药物,内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泻药、麻醉药等,在临床使用中经常有反映药效不佳的情况,有些往往加大药量也不起效,面对如此情况医生很无奈,因为没有选择权,向上反映也没渠道。”

该提案的主笔人、上海政协委员、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接受财新采访时,用“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来形容此现象。

(图源:pixabay)

关系生命的事,媒体一经披露迅速发酵,几乎所有媒体的报道都是评论数量最高的报道。评论中,认为仿制药效果不如原研药的不在少数。

上海之后,北京市也呼吁优化集采药品提案。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长林在两会期间,带来了优化集采药品提案。

提案内容包括,制定最低成本价底线、严把药品供应商质量关、加强药品上市后监控、不应强迫医患使用集采药等。

卢长林主任医师表示,虽然缺乏临床试验支撑,但医生普遍反映,与进口药或原研药相比,集采药疗效欠佳。如使用相同剂量的降压药,进口药可将血压控制稳定;而使用集采药,患者血压难以控制至正常水平或波动较大。再如,使用相同剂量的新型口服抗凝药,进口药可有效预防患者卒中发生和肺栓塞等;而使用集采药,患者发生卒中、肺栓塞的权重较大。这使得患者和医生对集采药产生不信任。

卢长林主任医师的反馈和郑民华主任医师几乎完全一致。北京和上海,中国医疗资源最好的地方,在一线治病就医的医生们鼓足勇气提出对仿制药的看法,有关部门确实有必要让大家放心和安心。

(图源:pixabay)

国家医保局对于北上两会期间的医生们的呼吁非常重视。

据央视报道,1月20日,国家医保局负责人带队赴上海,当面听取相关委员、专家关于药品集采政策及中选产品质量保障的意见建议,共商进一步保障集采药品质效的意见。

据医保局官网发布的《关于请协助做好当面听取集采药品相关意见的函》,国家医保局表示,和上海专家交流后,会深入求证集采药品临床使用实效,共商进一步保障集采药品质效的意见

医保局的交流提纲还提到,集采协议量一般在医疗机构报量的60%~80%,剩余部分由医疗机构自主选择拟采购品牌,无“一刀切”不允许采购使用“进口原研药”的制度安排。

医保局明确表态,医疗机构有权限自主选择一定比例的药物品牌,以及不存在不允许采购使用“进口原研药”的制度安排。

这也许意味着,上海有条件对进口药(原研药)适度放开口子

(图源:pixabay)

除了第一时间回应仿制药的问题,还有一项对所有人看病都有利的消息,只是仿制药声音太大,被掩盖了。

1月 20日,第一财经报道,国家卫健委发布“2025年全系统为民服务八件实事”,其中“取消门诊预交金,医疗机构将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降至同病种个人自付平均水平”被列入其中,将从2025年3月起实施。

目前,去公立医院看病、住院,多数会碰到被要求缴纳预交金的情况,对资金不宽裕的病患有一定的经济压力,此举替病患着想。

不过,对于公立医院来说,没有了预交金,如何稳定现金流,保障资金的有效使用,万一花超了医生要不要自己掏腰包,是每个公立医院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

#05

无法预计的特朗普,微妙时间点的微妙众生相

特朗普终于走马上任了。尽管才上任,却感觉好像上任了很久。

是拜登没存在感,还是特朗普太强势?或许都有。

特朗普这次上台,和大家想象得有一致的地方,也有差别。一致在于,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上来就把美国和世界折腾得翻江倒海。

据新浪财经整理的内容,特朗普在就职典礼上,就已经开始改变世界,21条重点内容,每一条火力全开影响力十足。

就职典礼后,特朗普迅速签署了多项行政令。

据新华社统计,新上任的美国总统特朗普20日签署行政令,废除拜登政府近80项政策。

据日经中文统计,加上就任第二天,特朗普被认为将签署约100项总统令。美国只有杜鲁门总统上任第一年的签署数量超过了100项,特朗普,将超越这个数字,至少第一天的签署数量将创出二战后最高。特朗普两天干的活,超过其他总统全年的。

特朗普第一时间退出了世卫组织,巴黎协定等组织,这几进几出的,让世界更加割裂。

大家最为关心的关税方面,出乎意料的是,特朗普选择先给加拿大和墨西哥加税

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2025年1月20日,美国新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接受媒体提问时表示,他考虑于2月1日对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

特朗普称:“我们正在考虑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征收25%,因为这两国让那么多人进入美国。我想我们会在2月1日实施。”特朗普多次抱怨墨西哥和加拿大让非法移民和毒品进入美国。

无视加拿大和墨西哥不断示好,特朗普就喜欢捏软柿子。

(图源:pixabay)

对中国的关税何时加?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特朗普上任后仅仅几天,已经多次表态,每次都有新花样。本来美国媒体放风,可能会在2月1日给中国加10%的关税。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1月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声称正在讨论从2月1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因为芬太尼正从中国运往墨西哥和加拿大。

但1月24日,特朗普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的时候说,只要能和中国达成所谓公平的协议,他宁愿不对中国征收关税。不久后,特朗普又当着达沃斯经济论坛重量级嘉宾的面,表达出十分柔和的态度。

特朗普第二任期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和选前的疾风暴雨不同,明显更加审慎。

在释放加征10%的消息之前,特朗普还曾表示,要先对中国基于2020年签署的“中美经济贸易协议”进行调查,然后再做决定。

特朗普还表示,希望在上任100天内访华。

这让双方关系充满变数。

(图源:pixabay)

除了关税,TikTok成了另一个中美协商的重点项目。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要求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TikTok“不卖就禁用”法律在未来75天内暂不执行,特朗普开出了价码,表示“我们可以拯救 TikTok,但前提是美国可以持有50%的股份”。如果中国不同意,就要对中国加税,这意味着把TikTok和关税绑在了一起。

“不卖就禁用”只有75天时间,时间紧迫。特朗普的调查、中美谈判,都非常紧张。可能的情况是,双方接触后,75天出个大致框架,之后解决细节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